一门育桃李 同守三尺台
和平县公白镇彭迪蔓一家三代诠释师者本色
■彭迪蔓(右二)与小朋友们庆祝元旦,并为他们送上小礼物。
在河源,有这么一个家庭,一家三代人都是教师,坚守三尺讲台几十年,光荣的教鞭代代传递。他们诠释着师者本色,演绎着教书育人的传奇故事。他们是来自和平县公白镇的彭迪蔓一家。
爷爷彭步青
爱生如爱子 家风即教风
彭迪蔓的爷爷彭步青生于1927年,年幼时聪明好学,曾在学堂读书,于1943年秋天考进和平一中(现和平中学)。读书期间,彭步青结识了学友郑日清,常随他一起白天上课,晚上听外音(中共地下党组织宣传讲述),受进步思想洗礼。
1947年春,彭步青于林寨专修院学习一年后毕业,回乡在新江村上书房办私塾,附近村里的孩童慕名而至。任教期间,在老游击队队员的介绍下,彭步青经常暗地联系中共地下组织,还主动说服曾祖父多次借谷米给游击队,以教书为掩护为地下游击队做了大量的筹钱筹粮工作,为游击队开展革命斗争提供物资保障。
1950年春,彭步青到公白中心学校任教。几十年来,彭步青以校为家,勤恳工作,白天上课,晚上工作到深夜,经常利用星期天空闲时间为学校修理桌凳,对工作从不讲价钱,无微不至地关怀学生,经常为学生缴交学费、送吃送穿,爱生如子。
据彭步青的学生王国勤回忆,彭步青为人和蔼可亲、善解人意。1956年初春的一天,天气乍暖还寒,8岁的王国勤戴着帽子上学。课间上厕所时,王国勤的帽子不慎掉入粪坑,他急得站在原地大哭。后来,同班同学将情况报告给了他们的老师彭步青,彭步青听闻后赶忙用竹篱笆挑起帽子,不怕脏、不怕臭地带去河边清洗干净。王国勤虽停止哭泣,却仍不肯回家。彭步青知道王国勤是怕大人责骂,便亲自送王国勤回家,并向其家长解释。“就这么一件小事,我一直记在心里。彭老师是一位爱生如子的好老师,我永远铭记他。”王国勤道。
因对教育事业贡献突出,1980年,彭步青被国家教育部授于辛勤园丁勋章。
父亲彭欣艺子承父业
耕耘农村教育数十载
彭迪蔓的父亲彭欣艺出生于1962年11月,1981年便开始教师生涯。自打彭迪蔓记事起,父亲彭欣艺就是农村小学校长兼六年级语文教师。因从小跟随父亲在校园长大,所以她深知父亲工作的艰辛,以及对教育的忠诚。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和平县公白镇是全省20多个特困镇之一,要实施科教兴镇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彭欣艺因地制宜,根据镇内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制定清晰的工作思路,采用教育工作“三步走”的方法,走出了贫困山区办好教育的新路子。为了不断优化本镇的教师队伍,推进素质教育,他撰写了《如何开展素质教育》专题报告,并为全镇教师上辅导课。
作为教育工作者,彭欣艺把一生念头、浑身解数,全部化作春风细雨,滋润学生的心灵,流向群众的心田。除了在教育系统内发起“千师扶千生”活动外,彭欣艺还经常为特困生捐衣物及学习用品。在一个严寒的冬天,彭欣艺听课时,发现一名学生赤脚上学,凛冽的寒风像刀子般刮得学生双脚通红,彭欣艺立即上前询问,得知其是孤儿后,马上回到家里把自己孩子多余的衣物赠与他御寒。
投身教育事业40载,彭欣艺已育得桃李满天下,教育成绩硕果累累,2001年,彭欣艺荣获“广东省南粤教坛优秀教师”称号。
彭迪蔓继承家风师德
永守育人初心
彭迪蔓出生于1985年,2004年7月毕业于广州市幼儿师范学校,2006年7月毕业于江门师范学院数学系。毕业后,彭迪蔓先后在大坝镇育才中学、和平县实验初级中学任教,2016年8月任和平县阳明镇中心幼儿园副园长,现任和平县南园幼儿园园长。
因为生在一个教育世家,爷爷、爸爸、妈妈、舅舅等都是教师,受家庭氛围的熏陶,彭迪蔓对教育有着深厚的情怀,投身教育事业已有15个春秋。在大坝镇工作期间,彭迪蔓担任初二级班主任和两个班的语文教师,刚毕业的她与学生只相差7岁,学生见她年轻,上课总是换着花样“欺负”这位新老师。彭迪蔓深知自己的责任,便更加用心备课来树立威信,课后积极辅导学生,与学生谈心,上门家访,给留守学生送去生活学习用品。
一天放学,学校门口站着一位老奶奶,手里提着满满的一袋青菜,见到彭迪蔓后迫不及待往她手里塞,并说道:“彭老师,这是我家里种的青菜,你一直关心我的孙女,她现在懂事多了,多谢你!”彭迪蔓在委婉拒绝的同时,内心也感到了一丝欣喜和安慰,这是对她教育工作的肯定,也是对她将来继续奋斗教育事业的鞭策。
教育不分界线,由于工作的需要,彭迪蔓的工作阵地从初中转岗到幼儿园,负责参与筹建和平县阳明镇中心幼儿园和和平县南园幼儿园。从三尺讲台转到泥巴地里,彭迪蔓顶着太阳每天跟着工程队参与建设,赶工期,加班加点做好开园的准备工作……最终,在她和团队的共同努力下,两所幼儿园如期顺利招生办学。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个讲台,举起的是别人,奉献的是自己。”这首经典老歌《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原本歌中描绘的场景,如今真实地发生在彭迪蔓一家。“我的爷爷和父亲在教育岗位上奉献了一辈子。如今,我也将继承和发扬优良的家风,朝着‘四好’老师的目标,锐意拼搏,为山区教育事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本报记者 梁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