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频道 > 评论

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传承与创新

2025-11-06 11:12:49 来源:

■杨婷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植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顺应信息技术发展潮流,发展具有强大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国际影响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扎实推进文化强国建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要坚持以“两个结合”为指导,紧密围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一要求,构建固本铸魂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近年来,河源凭借客家古邑的文化资源优势,活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激活传统文化传承,构建文化赋能“百千万工程”的县、镇、村三级联动发展格局。对接河源“融湾”“融深”战略以及文化强市建设规划,展望以传统文化赋能城市精神塑造。河源正构建人文河源的思想政治教育新范式,培养具有中国气质、体现中国精神的时代新人。

以文传脉,凝聚时代共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意蕴深刻反映了中国人在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及道德观等方面的哲学思考,展示了中华民族在认识和改造世界时所达到的高度和深度。其核心思想、人文精神、道德准则及实践智慧,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具有显著的引导和牵引作用。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迈向新境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任务、方式方法和方向路径均发生了显著变化,所形成的思政场域也随着文化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样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既是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价值的迫切需求,也是以文化之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应然之选。河源作为历史底蕴深厚、人文荟萃的客家古邑,守护精神文化脉络、传承价值基因是推动城市发展的关键动力。结合河源恐龙文化、客家文化、红色文化、生态文化这四大特色资源,构建起具有河源特色、贴近群众生活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数智赋能,激发传统文化创新创作新活力。通过数字技术赋能文化创意、文化生产、文化消费和文化传播,更好地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数字技术的赋能,既加强了优秀文化与时代新元素、新观点和新提法的有效结合,又加强了传统文化与时代文化、教育文化和政治文化的充分融合,为思政教育场域发展提供系统化文化资源支撑。数智赋能传统文化发展的形式变革与业态更迭,更好地实现传统文化现代化,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内生动力和精神支撑。河源采用“以小见大”的策略,活化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探索出了小阵地大传播、小产业大赋能和小活动大传承的发展路径,有效提升了公众参与度和文化引领力。近年来,数字化保存、虚拟现实、在线教育、个性化推荐、AI辅助创作、大数据分析等技术被应用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工作中。紫金花朝戏、忠信花灯、墩头蓝扎染、歌舞、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科技手段活化呈现,吸引了更多的年轻人去了解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河源市大力发展创新型文化经济,这既为本土思政教育注入了多元现代元素,又增强了思政教育的导向性和渗透性。

系统挖掘,搭建地方特色思政教育资源库。新时代思政教育要以文化人,提升思政教育资源库中优秀传统文化的含量,构建一个系统开放的动态化资源库。一是要明确顶层设计,优化思政内容供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凸显以“仁义礼智信”为代表的核心思想理念,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为精髓的中华人文精神,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内涵的中华传统美德。结合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库应围绕这些核心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内容筛选与整合。通过数字化整理,开发互动式学习模块,设置智能检索系统,精准提供思政教育教学资源。讲好中国故事和地方故事,构建“大思政”格局。二是挖掘与整合地方特色,搭建资源共享平台。结合本土文化、红色资源和地域产业发展实际,与地方政府、社区、学校、企业合作,将地方优势资源转化为思政教育的源头活水,助力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三是建立动态更新机制,确保资源库的实用性和时效性。及时调整和优化资源内容,确保“大思政课”数字化资源始终具有时代性和前瞻性,充分发挥实地场景的文化浸润作用。河源的四大文化特色资源与现代教育理念融合,正搭建起独具特色的“社会课堂+数字化场馆”思政教育资源库。“古邑新声”青年文化传承计划、佗城古镇实景思政课堂建设、乡村振兴中的“祠堂变讲堂”工程、温泉康养等特色项目发挥了示范作用。

发挥新力量,协同城市精神文化建设。当前,“大思政课”建设正在采取多项措施,以实现新文旅资源与教育转化的有效衔接,应对数字经济带来的价值挑战,并解决代际文化传承中的认知差异问题。一方面,充分发挥乡亲和本土青年教师的主体作用,构建“乡土记忆—课堂阐释”双向互动机制。乡亲将传统智慧融入现代乡村,以保存文化根脉;青年教师则借助数字化手段进行创新传播,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承与可持续发展潜力。通过文化精神凝聚双主体的价值共识,并推动协同精神文化的共建。依托县、镇红色教育基地和乡村学校,组织乡亲和乡村教师参与宗祠修缮、村史编纂、客家山歌节举办等活动,将“忠孝仁义”“耕读传家”等传统文化精髓融入乡村治理之中。委托地方高校开设与地方文化传承、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专业课程,重点培养既熟悉本土传统文化又掌握现代教学方法的青年教师。鼓励并支持青年教师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思政课程的根基,积极开发具有特色的课程。另一方面,构建数字经济背景下的价值引导体系,促进代际间文化的交流与理解。在“大思政课”建设中,需要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创新传播方式,传递正能量,鼓励青年学生积极参与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地方政府、社会组织、企业等共同发挥社会力量,共建全方位、多层次的传统文化传承与思政教育体系。

(作者单位:河源职业技术学院)

    上一篇:深刻理解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
    下一篇:没有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