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职业技术大学精准献策,助力和平县竹产业高质量发展
技术筑基产业兴 融合提质乡村旺

■日前,在和平县上陵镇翠山竹海,深圳职业技术大学的江敬艳教授(右一)在传授竹农抚育竹林技术。 深职大供图
■本报记者 陈星 叶春雨
和平县拥有竹林30万亩(其中毛竹21.97万亩),是广东最大连片毛竹林基地,但长期面临产业散弱小、加工薄弱、附加值低的发展困境。如何找准突破口,走出一条竹产业特色发展之路?和平县一直在寻找答案。
2023年,深职大积极响应广东省“双百行动”部署,根据“县域所需、高校所能”的发展定位,充分发挥高校智库优势,聚焦和平县“30万亩竹林资源优势转化难”的核心发展命题,对标其成功帮扶13年、产值超百亿的福建永安竹产业模式,组建深职大“双百行动”竹产业团队驻点和平,通过深入竹林、企业、农户的扎实调研,以及组织和平县党政企代表团7批次、120人次赴福建永安等地考察学习,精准把脉和平竹产业瓶颈。
通过系统调研、科学论证,深职大编制了《和平县竹产业发展规划(2024-2040)》及年度重点工作方案,提出“主攻二产、带动一产、拓展三产”的振兴路径及“嵌入成熟产业链”的跨越式发展模式等决策建议。相关规划方案被和平县采纳,并据此成立县级竹产业发展专班,出台专项政策,引领和平县将竹产业确立为富民增收支柱产业,去年产值实现68%的快速增长。
聚焦技术赋能
破解一产低效关键难题
今年8月,深职大对上陵镇翠山村的竹产业科技小院进行提档升级,在原来的基础上,拓展竹材高值化加工技术研究、笋竹产品技术创新与推广等功能,进一步强化技术支撑,深入推进和平县竹产业高质量发展。
针对和平竹林经营粗放、产出效益低下的核心痛点,深职大将永安验证成熟的竹产业技术体系进行本土化适配研究,形成针对性强的技术解决方案和政策建议。该团队主导研发的“测土配方和平竹林专用肥”方案被和平县林业部门采纳推广;制定的“压榨型乳酸发酵白笋干工艺标准”(草案)为提升笋干品质和价值提供了技术规范。
以上技术咨询成果通过科技小院平台迅速落地应用:组织竹林抚育、笋干加工等技术培训19期1096人次;打造8户共2460亩丰产高效示范竹林,推广竹林轨道运输机等现代装备。目前,示范竹林亩均产值从280元跃升至957元,增长242%;冬笋单重、亩产值大幅提升,一产提质增效明显,今年预计可为竹农增收1200万元,并为二产提供180万根优质竹材。
谋划产业跃升
构建二产嵌入发展新局
基于对永安及全国竹加工产业链的深入研究,深职大向和平县提出“将和平竹产业嵌入永安等成熟产业链,实现借势跨越发展”的核心策略建议,并具体建议当前重点发展技术相对成熟、市场稳定的“竹木复合集装箱底板”及配套产品。
该战略咨询建议被和平县采纳并作为招商引资主导方向,多次前往永安考察对接当地龙头企业,先后引进2家永安竹业龙头企业在和平县投资设厂,实现了和平竹精深加工企业“从零到一”的重大突破。同时,深职大提出的发展“以竹代塑”等高成长性产业的建议也被采纳,已引进相关企业;参与谋划的县、镇、村三级竹制品物流体系方案,也正在推动实施中。目前,和平县推动竹产业发展成效显著,预计可推动二产产值在3年内从8900万元增至5亿元,奠定了产业集群基础。
推动“三产”融合发展
健全长效治理支撑体系
为保障竹产业可持续发展,深职大高度重视长效机制建设和治理能力提升。在文旅融合方面,深职大参与策划评估的“翠山竹海森林公园”项目(争创国家3A级旅游景区),被和平县列为重点工程,其规划方案吸收了深职大关于打造“粤北竹种园”、探索“竹景融合”等建议,旨在解决旅游季节失衡问题,目标年接待游客50万人次。
为推动竹产业“三产”融合发展,深职大提出系列精准建议,获得了和平县的高度认同并采纳。深职大建议的“政策驱动、科技赋能、多元协同”发展模式被写入县级规划;推动构建的“一核一园两翼一带”产业空间格局被和平县政府采纳,指导产业园区布局;提出的林权流转、基础设施统一规划等一产发展建议,以及聚焦物流商贸支撑“三产”等思路,均融入县级实施方案,推动形成“三产”融合闭环;深职大牵头建设的“竹产业科技小院”更被和平县委、县政府采纳,作为县域竹产业技术人才核心培育基地和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显著提升了和平县竹产业的科技治理水平和持续创新能力。
深职大将继续深化与和平县的“双百行动”合作,持续提供高质量的决策咨询、技术评估和人才支撑服务,将点点翠竹培育成产值百亿的现代农业产业带,助力推进“百千万工程”和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同时,将系统总结凝练“和平—深职大”竹产业决策咨询与校地共建模式,为粤北乃至全省竹林资源丰富的山区县发展特色产业提供可复制的“深职大方案”。
下一篇: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