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频道 > 评论

从无人耕到“无人”耕看农村新图景

2025-07-17 10:16:09 来源:河源日报

夏收开镰。东源县柳城镇万绿智慧无人农场,无人驾驶的收割机在金黄色的稻田里穿梭。该农场2021年由中国工程院院士罗锡文带领团队启动建设,目前是广东面积最大、设备最完备的无人农场,无人化核心耕种区面积 1500亩,并辐射周边超万亩。

万绿智慧无人农场处于东江中上游丘陵河谷,曾经由于田块细碎如补丁,耕种不便、产量不高,且自上世纪90年代起,随着年轻人外出务工,留守老人无力耕种,稻田日渐荒芜。当地有句顺口溜“田埂长满野芋头,野猪拱烂石磨头”,道出了当年稻田无人耕种的无奈。

从无人耕到“无人”耕,背后是科技力量和现代农业管理的加持,让一度荒芜而沉睡的土地焕发了新机。面对稻田无人耕的痛点、“要谁来种田”的难点,当地党委政府把痛点难点当作乡村振兴的突破点,于2019年引进广东省农科院和一家农业公司联合设立智慧农业示范区。通过土地流转、联结碎片田块、农田水系综合治理等举措,最终形成集中连片稻田,推动了以无人化作业为主的智慧农业项目实施。如今,偌大的田野,在现代新农人的管理和操作下,有激光雷达测绘仪构建起三维数字地图,物联网传感器织就“神经网络”,无人插秧机以人工40倍的效率精准播种,无人机以人工80倍的速度智慧施肥……采用机械化、无人化作业,实现耕、种、管、收全流程自动化的耕种,以最生动、最直观的“科技范”,彻底打破了那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劳作的认知藩篱。

从无人耕到“无人”耕,诠释了靠天吃饭转向靠科技吃饭已成为现实,让年年丰收有了更硬核的底气。罗锡文说:“无人农场是新质生产力在农业生产的集中体现。”据农业部门预测,万绿智慧无人农场今年亩产达600公斤,已连续4年实现增产。同时,东源县顺势以示范带动,通过与华南农业大学共建实训基地,定向培养出一批无人农机操作员、无人机飞手等新农人,让更多稻田实现“无人”耕。如今,东源以“无人”耕为主的社会化服务团队服务范围覆盖全县21个乡镇6万亩耕地。

曾经担忧无人耕,今日乐见“无人”耕。可以说,无人农场的每一粒稻谷,展现了通过科技赋能保障粮食安全、提升农业发展质量的新气象,展现了新时代广阔农村发展的新图景。

(胡剑廷 杨坚 田红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