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频道 > 评论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不断开拓河源绿色发展引领新境界

2024-09-06 17:03:59 来源:

■杨建平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是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举行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下称《决定》)主题鲜明、重点突出、措施务实,谋的是强国复兴伟业,布的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大局,立的是党长期执政、国家长治久安之基,是新时代新征程上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向广度和深度进军的总动员、总部署,必将开启党和国家又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变革。

一、深刻认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方位和重要地位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决定中国式现代化成败的关键一招。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历届三中全会都聚焦改革议题,作出什么决定、采取什么举措、释放什么信号,对未来发展起着重要引领作用。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划时代的,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和国家事业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2013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是划时代的,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伟大的历史主动、巨大的政治勇气、强烈的责任担当,开启了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新征程,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全新局面。新时代10多年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继续聚焦全面深化改革,围绕“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这一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谋划和部署改革。从“全面深化改革”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蕴含着历史的再接续、时代的新图景,喻示着前路越走越宽阔,也喻示着必定还有艰难险阻,更喻示着不达彼岸决不回头的信心和决心。这既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续篇,也是新征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新篇。

二、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发展动力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进行了系统谋划和整体部署,明晰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思路、举措和方法,必将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源源不断的强大发展动力。一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具有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特征,本质是先进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决定》提出一系列深化教育、科技、人才发展等改革,“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必定促进新质生产力更好、更快发展。二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经济体制改革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当前,推动高质量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依然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比如市场体系仍不健全,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尚未完全理顺,城乡区域发展差距较大,等等。《决定》明确“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这必将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对激发市场经营主体活力起到极大的鼓舞和推动作用。三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制度保障。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动态过程,必然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发展。只有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更加注重系统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点,才能为以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要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来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等,不断健全已有制度,不断推动制度创新、填补制度空白,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系统的、完善的制度保障。四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中国式现代化拓展发展空间。通过对外开放来借鉴和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我们要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来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联动效应,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持续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建立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

三、以深入贯彻落实《决定》的历史主动来不断推进绿色崛起

这次全会为我们明确了新时代新征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努力方向。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省委“1310”具体部署,市委八届七次全会作出“138”具体安排,最近又提出加快打造绿色崛起示范区,这非常契合党的二十大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对标对表《决定》,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河源应有作为、大有可为。

(一)深入贯彻落实《决定》,河源在加快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方面大有可为。《决定》提出,“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坚持以开放促改革”,“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等地区更好发挥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作用”,等等。作为近距离接受大湾区广州、深圳、香港三大动力源辐射带动的欠发达地区,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全域全面“融湾”“融深”,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要在“融湾”“融深”中进一步激发改革、开放、创新“三大动力”,更好地承接大湾区的产业有序转移,不断推动产业集约集聚发展;进一步服务好国家发展战略,持续深化与港澳合作及深河对口帮扶协作,不断厚植发展优势和拓展发展空间;进一步强化规则衔接机制对接,打造与大湾区同等水平的营商环境,不断提升综合竞争力。

(二)深入贯彻落实《决定》,河源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大有可为。《决定》提出,“推动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以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生产力”,并提出深化教育、科技、人才发展等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正因为河源处于后进位置,就更有进一步拓展和加快发展的空间。要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全力打造千亿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和百亿级水饮料及食品产业集群、现代农业产业集群;要主动融入广深港科技走廊,强化与“双区”的协同创新,锚定主导产业,推动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增强产业发展的接续性和竞争力;要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实施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更好支撑引领河源现代化建设。

(三)深入贯彻落实《决定》,河源在加快城乡融合发展方面大有可为。《决定》提出,“必须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全面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河源作为广东城乡区域发展最不平衡不充分的典型地区之一,城乡要素流动的整体性、协调性不强,城乡公共资源配置效率不高,农村居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尚待完善,等等。在加快城乡融合发展方面,我们既有责任义务,更有发挥空间,甚至有“走在前列”,打造“河源样板”的支撑和底气。要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全面推进强县促镇带村;要以灯塔盆地农高区建设为牵引,大力发展富民兴村产业;要推动人才、土地、资本等要素在城乡间双向流动,持续激发县镇村发展的活力动力。

(四)深入贯彻落实《决定》,河源在加快绿色发展示范引领方面大有可为。《决定》提出,“必须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我市拥有一流水质、一流空气、一流森林,这既是我们的底色,也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今年上半年,河源空气环境质量和地表水环境质量均排名全省第一,水环境质量是全省唯一进入全国前30名的地市(全国第22名)。要扎实推进绿美河源生态建设,推动低端低效产能退出,推动高新产业、生态农业、特色旅游业等一系列绿色产业做大做强;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河源模式”,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要不断增强和凸显大湾区北部生态核心功能,打造绿色发展示范引领“河源样板”。

(五)深入贯彻落实《决定》,河源在加快文化文明发展方面大有可为。《决定》提出,“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河源作为中国革命策源地之一和岭南文化发祥地之一,有着丰厚的文化遗存和激励人心的精神内核。要大力挖掘恐龙文化、客家文化、生态文化等岭南文化特质,打造城市文化品牌,塑造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良好城市形象;要统筹推进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兴业的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持续推进文旅融合发展,做大做强文化产业;要以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为抓手和动力,加快建设新时代文化强市。

(作者单位:河源开放大学)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