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工业化为抓手做大县域经济
■刘培明
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24年经济工作的九项重点任务,推动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是重点任务之一。会议强调,要把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各类要素双向流动,推动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要求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持续壮大县域经济。市委八届七次全会提出要打造城乡融合发展河源样板。壮大县域经济,是推动河源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也是河源实施“百千万工程”的核心要务,是市委“138”具体安排的一大重点。
一、县域经济发展滞后,是影响河源加快发展的关键因素。以2023年1月—9月为例,河源市地区生产总值为936.40亿元,分县区看,源城区400.85亿元,占全市比重的42.81%;五个县共535.55亿元,仅占57.19%。从全省范围看,博罗县589.83亿元,四会市354.16亿元,惠东县544亿元,高州市532.04亿元,化州市457.5亿元;河源市属五县GDP分别为:紫金县102.34亿元,东源县122.54亿元,龙川县120.44亿元,和平县89.51亿元,连平县72.66亿元。
二、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工业经济。综观全省县域经济,凡是经济发展比较快、规模比较大的县域,都是以工业经济为主要支撑。以全省县域经济规模第一的博罗县为例,2023年1月—9月GDP589.83亿元,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实现增加值68.15亿元、318.68亿元和203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11.6:54:34.4,工业经济是支撑博罗经济持续增长的主要动力。河源市属各县域经济发展滞后,最重要的因素是工业经济不发达,规模小,带动力弱,如2023年1月—9月,河源市属各县第二产业增加值分别为:东源42.70亿元、紫金21.96亿元、龙川28.20亿元、连平19.40亿元、和平22.57亿元,与博罗县相比,差距非常大。因此,壮大工业经济规模,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也是“百千万工程”建设的关键。
壮大县域工业经济规模,必须加快工业化进程。工业化是经济发展普遍要经历的发展阶段,工业化一旦启动,就会产生自动增长的机制,如第一次产业革命时期,纺织业带动蒸汽机制造业、钢铁业、采煤业、运输业等发展,带动了英国的快速发展。只要工业发展起来,就会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带动产业结构的深刻变动。
从经济结构演变的角度分析,发展经济学认为工业化是机器大工业诞生以来经济结构的变动过程,即农业在国民收入和就业中的份额下降,非农产业主要是制造业份额上升的过程。从三次产业结构变动的规律看,随着工业化的进程,第一产业占比逐步降低,第二产业占比逐步增加,到了工业化后期,生产性服务业迅速增长,第三产业占比逐步提高,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河源市属各县2023年1月—9月的三次产业结构分别是:东源18.3:34.8:46.9,紫金26.8:21.5:51.7,龙川15.6:23.4:61.0,和平20.6:25.2:54.2,连平23.2:26.7:50.1。从中可以看出,河源市属各县三次产业结构呈现的总体特点是:第三产业占比最高,第一产业占比虽有下降但还是较高,第二产业占比还是较低,这说明我市各县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还没有完成工业化。我市各县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占比高,并不是产业结构高级化或高质量发展的标志,恰恰是工业经济发展滞后的标志。因为第三产业即服务业,包括生产服务业和生活服务业,第三产业在工业化前期主要以生活服务业为主体,如餐饮业等,在工业化后期是以生产服务业为主体。我市各县第三产业占比高,是以生活服务业为主的虚高,生产服务业规模不大,如2022年河源全市为生活服务的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业增加值共273亿元,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41.2%;为生产服务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金融业增加值共99.47亿元,仅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15%。
三、加快工业化进程,重点在于强化自动增长机制。工业化的重点在于“化”字,在于强化自动增长的机制,不断壮大规模,带动第一、第三产业发展,带动经济结构变化,实现经济结构高级化、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要强化自动增长机制,工业经济发展过程中,要注意几个方面:
一要大力发展根植河源的产业。能带动当地实现工业化的产业,应该是根植于当地的产业,能够充分利用、发挥河源资源禀赋优势的产业,才能引发连锁效应,带动当地发展。以前招商引资,一些地方出台很多优惠政策,导致很多候鸟型企业,“两头在外”,利用完优惠政策就向其他地方转移,对当地发展的贡献不大。因此,发展工业、招商引资要注重因地制宜,尤其要发挥当地资源禀赋优势,重点引进能够充分开发利用本地资源的企业,如农产品深加工、资源开发及精深加工等,才能充分发挥其带动效应。
二要注重产业集聚发展。产业集聚才能产生分工合作,才能产生外溢效应、扩散效应,才能带动当地配套企业发展。要注重打造植根当地的产业链、供应链,加强产业链、供应链招商引资,构建产业发展生态,推动产业集聚发展、产业分工不断细化、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带动当地工业化水平提高。
三要改善产业布局。目前河源县区的产业园区布局普遍比较偏远,远离市区、居民区,不利于当地居民就业。产业进园区是发展方向,但园区布局还可以进一步完善,可以在居民区周边布局一些小型的、环境友好型企业、工业小区,尤其是县区原有的一些小型产业园区,不能盲目工转商、搞房地产。靠近居民区、城镇布局一些工业企业、园区,打造开放型产业园区,对促进当地就业、带动当地发展非常有意义。
四要培育县域特色产业。县域工业化不能贪大求洋求新,要因地制宜、培育特色产业,如浙江安吉靠“一片叶子(茶叶)、一根竹子(竹业)、一把椅子(椅业)”把产业做大做强,河源各县也要努力培育特色产业。产业培育要立足当地,有长远眼光、科学态度,把市场机制与政府扶持结合起来,从市场中选,通过市场竞争优胜劣汰,政府出台政策扶持,打造搬不走的特色产业,打造独具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河源样板。
(作者单位:中共河源市委党校)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