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频道 > 河源时政

去年我市提高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惠及近9万名困难群众

2024-01-18 09:36:36 来源:河源日报

f63d2e6b43a70c2eb3c028045508e098_hyrbs0118003_003_01_s.jpg

■社工到阿飞家中办理特困供养手续 周慧荷 摄

■本报记者 周慧荷 通讯员 陈伟

“每月的生活保障金提高了,我们兄弟姐妹不用为上学发愁了。”冬日里,家住紫金县紫城镇升平村的阿华(化名)因民政工作人员和“双百”社工的探访倍感温暖。

2023年,我市将“进一步提高底线民生保障水平”列入十件民生实事之一,将城镇和农村低保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月897元、637元,城镇和农村低保补差分别提高到每人每月676元、311元。城镇特困供养人员基本生活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1436元,农村特困供养人员基本生活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1020元。目前,该项任务已全面落实到位,惠及近9万名困难群众。

完善社会救助政策机制

推进困难群众救助提标扩面

阿华的父母均患有多重残疾(听力和言语一级残疾)、没有固定工作,需要抚养5个孩子和年迈的老母亲,一家8口因缺乏劳动力和收入来源,在2016年1月起被纳入低保等救助,阿华及其4个兄弟姐妹还享受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保障。

去年,阿华全家的低保金从每月1818元提高到每月1911元。此外,阿华及其4个兄弟姐妹的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保障金从每人每月1313元提高到每人每月1359元,阿华的父母残疾人两项补贴从每人每月440元提高到每人每月456元。

一直以来,市民政部门聚焦群众关切,不断完善社会救助政策机制,坚持应保尽保、公平公正、动态管理的原则,持续推进困难群众救助提标扩面,打通服务困难群众的“最后一米”。去年,全市在享城市低保户数2505户、5377人,发放救助金4599.9万元;在享农村低保户数27081户、66542人,发放救助金39143.6万元。

筑牢兜牢民生保障底线

确保困难群众受助及时

“有了这笔救助金,我们就可以改善生活了。”江东新区临江镇前进村的特困供养人员阿飞(化名)说。

江东新区临江镇社工站副站长赖夏云介绍,今年48岁的阿飞患有精神二级残疾,未婚未育未抱养,父亲已故,母亲90多岁,家庭经济困难。社工在日常进村入户走访过程中,发现阿飞符合特困供养申请政策,在全面掌握情况,综合评估服务对象需求后,为阿飞落实特困政策。

“在我们的指引和陪同下,帮助阿飞办理了特困供养的手续,让他提前12年享受到特困待遇,每月可以拿到1436元的救助金;他的哥哥为照料护理人,每月可领照料费987元。”赖夏云说。

从“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我市筑牢兜牢民生保障底线,充分发挥“双百”社工等基层力量作用,根据救助对象困难类型、困难程度、持续时间等因素,精准认定对象,科学确定标准,确保困难群众受助及时,确保民生政策不漏一户、不落一人。去年,全市纳入城乡特困人员救助供养13398人、发放特困人员基本生活费16263万元。

不断增进民生福祉

让群众幸福感更可持续

去年,市民政部门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认真贯彻落实《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和《广东省社会救助条例》,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提升救助服务水平,不断增进民生福祉。

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进一步加强社会救助兜底保障,更加精准、及时、有效地做好社会救助工作,加快形成覆盖全面、分层分类、综合高效的社会救助格局,把民生兜底保障安全网织得更密、扎得更牢,努力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上一篇:乘势而上 开创新局
    下一篇:没有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