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河源食品安全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全市食品安全治理能力和水平稳步提升
2023年以来,我市各级市场监管部门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食品安全战略的决策部署和省、市工作要求,落实党政同责、加强监督管理、开展检验检测、打击违法行为、推动行业发展、注重社会共治,较好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全市食品安全治理能力和水平稳步提升,未发生较大以上食品安全事故和区域性行业性风险。
贯彻落实党政同责
坚持高位推动督导
全市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食品安全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把食品安全工作摆在党政工作的突出位置。一是落实党政同责。将食品安全工作纳入市委全会工作报告、市政府工作报告的重要内容;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议多次听取食品安全工作情况汇报;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多次开展专题调研和检查,协调各方重视支持食品安全工作;市委、市政府班子成员按照职责分工,加强对分管行业或领域内食品安全相关工作的领导,督促指导相关部门依法履行职责;持续将食品监督抽检和在产国家基本药物抽检列入市“十件民生实事”;印发年度食品安全重点工作安排。二是落实“两个责任”。市委、市政府领导班子包保66家A级主体。截至2023年12月,全市经省推送并核实食品生产经营主体38994家,实现市、县、乡、村分级分层包保并落实“三清单一承诺”;确定包保干部5597人,市级领导干部带头开展督导,全市包保工作实现调查摸底、清单建立、组织承诺、宣传覆盖、培训覆盖、季度督导、年度督查、食品安全责任人配备等“8个100%”。三是落实考核评价。将食品安全工作纳入地方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内容。市食药安办每年均组织对各县区(含管委会,下同)、市直各部门食品安全工作开展评议考核。
强化全域质量监管
扎实开展提升行动
切实履行监督管理、行业管理等责任,加强全环节、全链条、全领域监管。
一是强化源头监管。严格涉重金属行业大气、水污染物排放管控,申报土壤污染源头防治项目并已入中央专项资金项目储备库;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格化管理,全市划分101个镇级网格、1251个村级网格,实行区域定格、网格定人、人员定责;落实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全市开具承诺达标合格证主体5475家,总用证1289994张,用证产品459457.95吨;指导学校饭堂、农贸市场、商超开展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追溯衔接试点;组织完善主要食用林产品档案资料,引导主体建立生产记录和台账管理档案,严控农药、肥料等投入品的使用。
二是强化粮食质量监管。严把政府储备粮出入库质量安全关。政府储备粮承储单位实行每车、每批次必检,不符合标准的严禁入库;对2023年度市级储备粮油出入库质量安全进行抽样检验,检验合格后方可出入库。
三是强化生产经营监管。统筹制定年度监管要点和监督检查计划,有序开展全年监督检查;推进特殊食品电子追溯系统应用,特殊食品生产企业的加入率、持续填报率达100%,在营特殊食品经营者加入率达90%以上、持续填报率达95%以上;扎实开展餐饮质量安全提升行动,我市“明厨亮灶”建设覆盖率90.12%;入网餐饮服务提供者持证率100%、公示率100%,餐饮培训考核覆盖率91.01%;推进餐饮“互联网+明厨亮灶”建设,学校食堂实现建设全覆盖;完成重大活动餐饮服务食品安全保障任务53场次,保障47.2万人次用餐安全。
四是强化学校食堂监管。春秋两季开学期间开展学校食堂全覆盖检查;组织食堂上报数据到省系统,基础数据每学期上报一次、自查情况每工作日上报一次;实行学校师生同材、同品、同价格、同时、同台、同交流的“六同”就餐制度。
五是强化食品进出口监管。开展“进口食品企业安全责任年”活动,督促进口食品跨国经营公司、国内进口商等加强风险信息交流,实现境内外风险信息互通、问题处置同步。
强化食品安全监测
加大质量抽查力度
以省、市政府持续将食品抽检和在产国家基本药物抽检纳入“十件民生实事”为动力,做好食品检验、检疫、检测等工作。
一是做好食品抽检。2023年全市食品检验量1.7万批,截至12月底完成19094批,完成112.32%,合格18758批,不合格336批,不合格发现率1.76%,抽检覆盖33个食品大类、各县区和生产、流通、餐饮全环节。
二是做好农贸市场食用农产品快速检测。在全市41家农贸市场开展农贸市场食用农产品快速检测,全市共快检食用农产品154378批次,占全年任务数的104.59%,合格率99.47%。
三是开展食用农产品种植养殖环节检测。完成农产品定量检测4217批,不合格产品26批,合格率99.38%;完成农兽药残留快速检测12128批,不合格2批,合格率99.98%。
四是开展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按照省部署要求,完成全年化学污染物及有害因素监测样品143份;完成部分样品食品微生物及其致病因子监测样品108份。
五是开展粮食质量安全抽查监测,组织开展政策性粮油库存质量安全抽查,省级抽取11个样品,市各级抽取47个样品,代表数量57657吨,占全市政府粮油储备总规模39.75%;抽样库点10个,占全市政府储备粮油承储库点90.9%,检验结果为合格;组织开展新收获粮食质量安全监测,早造采样任务已完成,晚造采样任务已全部完成,结果直接报省备案。
六是开展食用林产品抽检。省下达我市任务300批,已完成采样300批,合格率99.7%。
七是开展食品进出口环节抽检监测。实施进出口食品查验和抽样送检14批、检测106项次;实施禽流感病毒核酸抽样送检306批、3780份;开展禽流感抗体监测13次、1380份;抽样送检动物源性食品6批、检测项目10项;针对大湾区“菜篮子”出口食品农产品开展动物疫病监测327批、农兽药残留监测17批,未发现不合格情况。
强化综合治理整治
专项打击违法行为
针对食品安全热点难点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风险隐患排查和专项整治,防范化解风险隐患。一是开展风险隐患排查。结合风险监测数据、日常监管情况、抽样检测结果、群众投诉举报等情况,全面开展风险隐患排查,及时消除问题隐患。二是开展风险分析研判。每季度召开风险分析会,通报监管、风险隐患排查及化解整治情况,分析原因,提出化解对策。三是开展系列专项整治。组织开展“四个最严”要求攻坚年、“治违禁 控药残 促提升”、“不安全、不上市”、豇豆农药残留突出问题攻坚、检打联动、“河安2023”、“昆仑2023”、“鹰击”、夏季行动、酱腌菜、“湿粉统一查”、花生油小作坊和黄曲霉毒素B1风险防控、“逢九查酒”、粮油市场、“随机查餐厅”、春秋季学校及校园周边、学校食堂承包经营企业和学生集体用餐配送单位、集中用餐单位食品安全问题、凉茶、餐饮具清洗消毒、反餐饮浪费、进口食品“国门守护”等专项整治或行动;公安机关刑事立案7宗、破案6宗、刑拘4人、逮捕2人。
加强行业指导服务
推动高质高效发展
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营造良好营商环境,为企业提供优质专业的技术服务,助推食品药品产业发展。
一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对标深圳标准,完善食品行业准入规则,降低准入门槛、减少办证环节、节约办证时间,全部行政许可项目均在承诺时限内完成审批。
二是推动重大项目建设。签约中储粮、白象、紫泉饮料等一批优势食品产业项目,推动农夫山泉三期、华润怡宝等在建项目建设和中储粮东江直属库项目选址用地保障工作;推动东源健康产业园区建设及“河源五指毛桃”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申报,河源市金源绿色生命有限公司种植五指毛桃约3000亩,全市种植约1万亩。
三是推动食品优进优出。落实农产品“随报随检、快速放行”便利措施,设立绿色通道,实施优先查检、“5+2”预约查检和节假日预约通关服务。帮助企业梳理出口目的国食品安全要求和贸易政策,指导企业运用国际贸易“单一窗口”进行属地查检系统申报。推广“云签发”等便民惠企措施;完善“海关+企业”质量共治机制,加快国际国内产销对接,助力鸽子、豆腐、果脯等食品首次出口。加快推进智慧海关建设,研究制定4个方面12条措施,推动河源高水平开放。
四是推动食品工业发展。支持食品工业企业2023年度技术改造、智能制造、数字化转型、节能低碳、创新研发等项目,引导各项要素资源向食品工业企业倾斜;在河源国家高新区深河产业城A区规划建设水经济及食品产业园,目前孵化园统建厂房、孵化中心已建成投入使用;推动食品工业预制化发展,引导企业加快加工、物流、仓储等环节建设,促进预制菜全产业链发展。
五是推动信用体系建设。组织食品工业企业参加诚信管理体系评价;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引导生产经营主体将生产档案归集整合至信用服务平台,有1730家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通过省平台参与信用信息采集与评价,覆盖率59.7%,其中信用级别A级以上的250家;将食品生产经营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信息录入“信用广东”公示平台并对接到国家系统。
六是助力食品生产行业纾困解难。开展“千企万坊”帮扶行动,免费为食品生产单位提供技术咨询、认证认可、品牌培育创建、检验检测设备等资源开放共享、产品交易绿色检验通道等服务,为食品生产单位纾困解难。2023年帮助30多家生产企业、100多家小作坊升级提档,获食品生产许可证企业较2022年底增加10.8%。
广泛开展宣传引导
构建社会共治格局
广泛开展宣传教育,畅通公众参与渠道,构建社会共治格局。一是开展系列宣传。组织开展粮食科技活动周、世界粮食日、粮食安全宣传周、全民营养周、食品安全进校园、老年人防范诈骗知识宣传、“禁毒宣传进企业 珍爱生命不‘毒’行”等活动,依托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放心消费粤行动、质量月、患者安全日、5·22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全国科普日、云上全国科技活动周、科普画廊等平台开展宣传。市科协在《河源日报》开设科普宣传栏目,并举办食品安全科普知识讲座3期。二是组织从业培训。组织开展学校后勤工作暨食品安全、食品工业诚信管理体系、检验人员、种植养殖技术、疫情疫病防控及投入品管理、企业认证体系建设等培训,利用“食安快线”APP开展餐饮从业人员培训。三是畅通投诉渠道。全市食品安全投诉受理2114件,举报受理171件,全部在规定时限内处理完毕。四是及时公布信息。通过政府网站公示食品抽检信息,截至2023年12月,公示13期、8643批次抽检信息。五是引导各方参与。持续邀请“两代表一委员”参与监督,邀请新闻媒体参与检查行动,营造社会共治的良好氛围。
(本报记者 张伟燕 通讯员 张奕聪 戴小茜 朱景峰)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