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全域全面掀起热潮,“百千万工程”开局良好
头号工程干出实绩 城乡融合高速发展
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的东源县康禾镇 本报记者 冯晓铭 摄
□本报记者 王亚娇
以头号工程的力度,持续掀起实施“百千万工程”的热潮,全市上下以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比学赶超、赛龙夺锦,推进“百千万工程”落地见效。回顾2023年,“百千万工程”作为“高频词汇”占据河源“热搜”,各地各领域也纷纷交上亮眼成绩单——
东源县及全市5个镇、60个村入选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名单;各县区均培育壮大1—2个特色支柱产业;
新增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2个、省级农业龙头企业12家、“圳品”13个;
建成“富镇强村公司”132家、带动231个行政村平均增收4.9万元……
实施“百千万工程”呈现出加速推进的良好势头,实现了良好开局。
创新机制,谋篇布局育新机
头号工程,重若千钧。作为“农业大市”,“百千万工程”的实施对我市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2023年1月28日,农历正月初七,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召开;2023年2月,河源迅速行动,第一时间制定落实“百千万工程”实施意见,明确“百千万工程”目标、任务。
随即,驻县区指导组+市领导同志联镇包片“一体两翼”指挥督导机制和“六个一”统筹调度机制,“133工作法”等创新举措纷纷出台,实现县镇村指挥和督导力量全链条覆盖,由上而下、由内到外形成强有力的“工作矩阵”,构建了高效协同的指挥体系。
事必有法,然后可成。2023年以来,河源制定出台《关于贯彻〈中共广东省委关于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决定〉的实施意见》《关于全面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实施方案》及产业转移、农业农村、城镇建设等领域153项配套政策,积极构建“1+N+X”政策体系,为我市系统推进“百千万工程”强化了政策保障。
创新开展“百千万工程”大擂台活动,通过县区一线总指挥“赛航线”、镇街一线施工队长“赛图纸”、乡村一线领头雁“赛工地”;建立“专家学者+院校联盟+平台机构”相结合的智库矩阵;成功举办省“百会助百县,万企兴万村”助力“百千万工程”行动动员会;扎实开展“双百行动”、“千企帮千镇,万企兴万村”、建筑业企业结对帮扶镇村、青年进县入村志愿服务就业创业等行动,全市上下形成了共推共促“百千万工程”的良好氛围。
多级联动,融合发展出新意
成绩是干出来的,高质量是拼出来的。
成功申报中央财政油茶产业发展示范奖补项目、获奖补资金4亿元;9.32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已完工,今年高标准农田项目全面开展前期工作;4宗“带方案”出让工业用地挂牌成交,助力实现“拿地即开工”……河源大地因“百千万工程”燃起来。
“县”在出发——全市大力推行“双向飞地”模式,龙川在深圳宝安区设立全省首个“反向飞地”园区,目前累计推进“正向飞地”项目200多个,实现“反向飞地”县区全覆盖;坚持“一县一策”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县城功能品质稳步提升,稳步推进东源县全国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任务;紫金县获评中国茶叶百强县……项目是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产业竞争很“卷”,但找准赛道就可以“破万卷”。
“镇”在蓄力——围绕建强“三圈”,发展壮大中心镇、转型升级专业镇、分类打造特色镇,力推6个美丽圩镇省级示范样板;通过“一镇一改革”,在全省先行先试建立点状供地“1+N”审批模式,探索破解乡村产业项目“落地难”问题;15条县级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加快推进……越来越多镇街拒绝自我设限,突出重围,找到平衡发展的“活力密码”。
“村”在行动——龙川县组建“强村公司”、紫金县龙窝镇推动茶产业发展案例入选全省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典型案例,村集体经济百万元级村达21个、千万元级村实现“零的突破”;乡村治理“积分+”模式入选全国社会治理创新“最佳案例”,东源县义合镇下屯村、紫金县龙窝镇礼坑村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探索开展“三美”(绿美、富美、和美)家庭创建试点工作,涵养文明乡风……乡村是个“大宝藏”,就地挖潜大有可为。
乘势而上,精益求精创新局
2023年7月8日,广东·连平鹰嘴蜜桃节暨招商经贸活动启动,以桃为媒、以旅促商,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助力连平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3年8月2日,广东省产业有序转移招商引资对接平台建设推广现场会在东源县召开,正式上线“投资广东”平台。
2023年10月24—25日,广东省首届经济林丰收节之河源油茶节活动在和平县举办,进一步拓宽群众增收致富渠道,助力我市打造成全国油茶产业发展的示范样板和新高地。
2023年11月18日,第五届广东茶叶产业大会在河源市紫金县开幕,全面展示广东茶叶全产业链成果,助力广东茶叶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系列重点工程、重点项目紧锣密鼓推进,我市全力推动“百千万工程”各项工作可谓见行见效。
“一年开局起步、三年初见成效、五年显著变化、十年根本改变。”这不是“小目标”,而是大蓝图;不单是加法题,更是乘法题,寻求的是联动公约数,放大的是发展公倍数。
市委八届七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敢于深化改革,着力打造城乡融合发展河源样板”,这是在新起点上展现新担当、新作为的具体体现。当前,全市上下正乘势而上、苦干实干,从产业发展、人居环境建设、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体制机制改革、社会力量参与五个方面大抓快干,推动头号工程兴起新的建设热潮,奋力打造城乡融合发展河源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