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县区新闻 > 紫金县

积极探索基层治理新路径,全力打造社会治理现代化“紫金样板”

基层治理高效能 镇村发展谱新篇

2023-12-26 11:59:29 来源:河源日报

ee9b32b51ed7e58525ab842d75fc9d54_hyrbs1226016_001_01_s.jpg

■今年9月,紫金县蓝塘司法所展厅布展工作完成,正式对外开放使用。

8744050fb6f3887f66056e51016c784f_hyrbs1226016_001_02_s.jpg

■紫金县龙窝镇礼坑村大力发展葡萄种植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

fafafff99e72aa57cd00f7c9e6038ad9_hyrbs1226016_001_03_s.jpg

■紫金“禾坪说事”基层治理新模式。这种把“议事厅”搬到晒谷子的禾坪上,敞开天窗共建共治的活动,已经成为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金钥匙”和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连心桥”。 资料图片

ce81857f78130768b52266886c4ae65a_hyrbs1226016_001_04_s.jpg

■基层党员干部用心用情用力为群众办实事好事,赢得广大群众的肯定。

核心提示

说起紫金县乡村近年来的变化,用村民的话说,乡村不仅变美,还变得更和谐,许多村民更愿意坐下来解决问题。紫金乡风的转变,离不开治理方式的创新。

乡村基层治理不仅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更是加快县域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去年以来,紫金县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大力发扬新时代“枫桥经验”,在整合和提炼原有“五老一贤”“网格+积分”“客家擂茶调解法”等乡村治理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基层治理新模式,全力打造社会治理现代化“紫金样板”,在打通“面对面”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机制“最后一米”的道路上取得显著成效,以良法善治助推全县高质量发展。

其中,“禾坪说事”基层治理新模式在全县推广,并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并在《中国人大》刊登;中坝镇北坑村积极探索“数字化”乡村治理路径,成为广东村级数字化治理标杆村庄,该村积极探索创新农村新型养老模式——“乐龄之家”项目被纳入“圳兴万村”计划全国首个试点;成立紫金县“饶让”矛盾纠纷化解中心,“一站式”化解群众矛盾纠纷,为群众提供高质量的调解服务。

创新“数字化”积分管理

构建乡村“智”理新模式

近日,记者走进紫金县中坝镇北坑村,宽敞的柏油路四通八达,延伸至每一户村民家门口;集生态、文化、休闲、景观、通行于一体的800米亲水碧道贯穿乡野之中,河水清澈、绿树葱葱;从“乐龄之家”吃完早餐的村民,三五成群,漫步碧道,有说有笑;村道旁的多彩圣女果挂满枝头,即将上市销往粤港澳大湾区。

如今的北坑村,处处呈现一幅乡村绿美、乡风文明、乡里和谐、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画卷。今年64岁的村民张锦添告诉记者,北坑村因为有了“粤治美”平台,全村面貌焕然一新,邻里和谐、团结友爱,村民幸福感大大提升。

村民所说的“粤治美”平台,正是北坑村创新基层治理新模式,将积分制与“数字化”乡村建设紧密结合,引入“粤治美”村级事务数字化管理平台,构建乡村“智”理新模式,实现村庄治理网格化积分管理模式,助推乡村振兴和精神文明建设。北坑村通过“粤治美”微信小程序开展乡村治理和服务,还获评广东省五星级村庄,成为广东省在村级数字化治理方面的标杆村庄。

数字化治村激发乡村新活力

在北坑村党群服务中心,桌上摆满了洗衣粉、牙膏、洗洁剂等日常生活用品,村民只需打开手机,登录“粤治美”微信小程序,就可以查看每一个积分段所能兑换的生活用品。

北坑村党支部书记张海华介绍说,2022年7月通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修订新的村规民约,制定积分管理细则,并紧扣“农村人居环境”“邻里和谐”“孝老爱亲”“乡风文明”“志愿公益”等内容,依托“粤治美”平台,发挥积分制在移风易俗、精细化管理、人居环境整治等乡村治理具体事务中的导向性作用,实现村民自治和乡村“智”治大融合,让乡村文明焕发新气象。

自从用上了“粤治美”村级事务积分制管理平台,北坑村村民的积分变得更加即时化、可视化,村民们都不甘落后,争先出力献策,现在村里的环境变美了,邻里关系和谐了,群众干劲更足了。

党群同心共促产业振兴

“粤治美”平台极大地提升了积分管理的便捷性,现在全村255户村民都用这个平台,“数字化”积分管理带来的变化随处可见。张海华表示,有了随时都能看得见的积分,村民文明素质、村容村貌等各方面实现质的飞跃,党群关系更密切,干事创业更有劲。

在积分制管理下,村民纷纷把村里的事当成自家事来办,主动响应村“两委”号召,采取“企业+合作社+村集体+农户种植+农户入股”的运行模式,引进茶叶、南药、供港蔬菜等产业,解决了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促进农民增收30万元,企业与村集体、村民结伴形成乡村振兴“合伙人”。

自从推行积分制管理后,北坑村的营商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到北坑村投资兴业者越来越多。“现在的北坑村,不仅是村容环境更加整洁宜居,而且村民的精神文明素养越来越高。对于我们经营者来说,在这里投资身心愉悦,更加有信心把‘美丽环境’变成‘美丽经济’。”谈及村里的变化,在北坑村发展南药种植的老板温文辉满脸笑意。

家门口的“禾坪说事” 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

“村里有的小路上没有路灯,能不能尽快装上呀?”“村里老人和小孩没有散步休闲的去处,能不能把河边的小路改建成碧道呢?”近日,在紫金县凤安镇佛岭村,往日里用来晒谷子、晒蔬菜的禾坪上,挤挤挨挨地坐了二三十人,人大代表、镇村干部和村民聚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地为镇里的发展建言献策。

这种把“议事厅”搬到晒谷子的禾坪上,敞开天窗共建共治的活动,被亲切地称为“禾坪说事”。2021年9月,凤安镇坚持以党建为引领,积极探索创新基层治理新模式,通过“禾坪说事”,召集村民、党员代表、人大代表、外出乡贤、法律顾问等人员,以定期召开或临时召开的模式,面对面听民声、化矛盾、解民忧。

通过“禾坪说事”,凤安镇推动政策方针在一线落实、村情民意在一线掌握、矛盾问题在一线解决、干部代表作风在一线转变、干群关系在一线融洽,激发村民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新格局。

将“话筒”交给群众,问需群众、问计群众,广泛收集民情民意,着力解决群众难题,正是创建“禾坪说事”的初衷。通过两年多时间的实践,“禾坪说事”基层治理新模式已经成为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金钥匙”和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连心桥”。今年以来,紫金各镇村不仅大力推广“禾坪说事”这一工作机制,并以此为延伸,聚焦民生领域和群众关注度高、反映强烈的问题,发动党员干部推开门、迈开腿,有针对性地开展走访调研和召开座谈会,依托各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农村禾坪等平台收集社情民意。

据统计,今年以来,紫金县各村(社区)通过“禾坪说事”共收集群众意见建议760条,解决群众诉求511件;紫金县四套领导班子成员认真落实好挂镇联村工作,截至目前共召开现场座谈会98场次,开展实地调研214场次,收集意见建议146条,推动解决问题94个,解决民生实事61件。

“禾坪说事”基层治理模式是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重要内容和服务联系群众的重要平台,更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举措,是建设平安紫金、法治紫金的现实需要。今年6月28日,紫金召开全县推广“禾坪说事”基层治理模式动员部署会,提出在全县全面推广“禾坪说事”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努力将“禾坪说事”治理模式打造成为服务民生、助推高质量发展的平台,加快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格局,以更高的基层治理水平助推紫金实现又稳又好、加快发展。

按照县委、县政府工作部署,紫金县各镇村等基层党组织创新运用“禾坪说事”这一治理新模式,推动基层党员干部到群众中听民意、察民情、办实事,在家门口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赢得了广大群众好评。

创建“饶让”矛盾化解中心 “一站式”为群众排忧解难

“和”是客家人繁衍生息的基础,“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的“饶让巷”典故源远流长,被称为紫金版的“六尺巷”。

近年来,紫金县人民法院柏埔法庭深挖“饶让巷”蕴含的“谦、和、礼、让、合、孝”客家文化精神,提炼出“饶让调解法”,在司法实践中活化“饶让巷”新演绎,并妥善化解了不少矛盾纠纷。

为了进一步将“饶让巷”的“谦让”精神渗入到化解基层矛盾纠纷的源头,今年8月24日,紫金县“饶让”矛盾纠纷化解中心正式揭牌成立。

据悉,“饶让”矛盾纠纷化解中心是由县委政法委牵头指导,以“县、镇‘饶让’矛盾纠纷化解中心”为载体,联合县人民法院等相关部门单位衔接联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按照矛盾纠纷“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调处、全链条化解”的工作思路,集受理接待、协同指挥、分流转办、调处化解、跟踪督办、评估反馈为一体,集成多种调解方式和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的“一站式”化解矛盾纠纷的综合性服务平台,主要承担全县矛盾纠纷的排查预警、分析研判、分流调度和调处化解等职责。“饶让”矛盾纠纷化解中心的揭牌成立标志着紫金县作为全省“1+6+N”工作体系试点县的建设开启了新篇章、迈出了新步伐。

预防和化解矛盾是基层社会治理的“方向标”“晴雨表”。设立紫金县“饶让”矛盾纠纷化解中心,既是紫金县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具体行动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必然要求,也是深入推进省、市关于开展“1+6+N”工作体系和推动紫金县社会治理工作提质增效的生动实践,同时也是推动“百千万工程”落到实处,打造平安紫金、法治紫金的内在要求。

紫金县表示,将以“饶让”矛盾纠纷化解中心为新起点,扎实做好“1+6+N”工作体系试点县工作,以力量资源整合为重点,深入开展“禾坪说事”基层社会治理模式“永安实践”,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最大限度地把基层社会各类风险防范在源头、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努力打造新时代“枫桥经验”“紫金样板”,助推紫金实现又稳又好、加快发展。

■组稿:本报记者 田红秀 特约记者 黄从高 甘建楼 ■摄影:本报记者 冯晓铭(除署名外)

    上一篇:民生有“温度” 幸福有“质感”
    下一篇:没有了
    数字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