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龙川县全力拼经济、全面提效能,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迈出了现代化建设坚实步伐
量质齐升经济成绩单 彰显高质量发展成色
■龙川县奋力把县城打造成为“百园之城”“烟火漫城”。图为龙川县城航拍图。
2023年度经济成绩单
核心提示
2023年,高质量发展是龙川县全年工作主题。“百千万工程”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头号工程”,龙川县紧扣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着力扩大内需、优化结构、提振信心,稳预期、争上游,经济运行呈现新态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好成绩。
高质量发展成色更足。主要经济指标全线“飘红”,实现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等多项主要经济指标排名全市第一、其他指标在全市排名靠前的好成绩,全县经济发展实现了质的有效提升、量的合理增长、势的蓄积壮大。量质齐升的成绩单,彰显了龙川高质量发展成色:“百千万工程”实现良好开局,县域协调发展迈出坚实步伐;当家产业持续发展壮大,“4+1”主导产业培育取得新成效,一批百亿级十亿级产业集群加快打造;绿美龙川生态建设扎实推进,“绿富双赢”取得新突破;“融湾”“融深”全面提速,在服务参与国家战略中持续释放发展动力活力。
民生保障更有力度更有温度。2023年度十件民生实事全面完成,一批群众“急愁难盼”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开展“三项工程”系列技能培训,新增城镇就业3702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教育、卫生、文化等民生工作取得了新成效。市场回暖,消费潜力释放,全县现有市场主体36683户,各类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分别增长27.6%、16.4%,它们一头连着就业,一头连着消费,为龙川经济添能量、增活力,“烟火漫城”让龙川这座城市更有温度。
夯基础补短板 城乡协调发展迈出新步伐
2023年度,龙川县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统筹县的优势、镇的特色、村的资源,加快打造公园城市,成立强村公司,携手企业共建富民工坊,大力发展乡村产业,探索解决乡村产业存在的原始资金不足、市场化程度不高、发展方式单一等问题,推动“百千万工程”实现良好开局,力促城乡协调发展。
公园城市初显雏形。2023年,龙川县扎实推进县城“一江两岸”产城融合项目,打造城市绿地和小公园4个,推动老旧小区改造3个,创成“门前三包”示范街2条、示范市场2个、绿色社区4个。龙商大厦、梅龙高铁幸福安置地(一期)等项目加快建设,幸福大道全线贯通。
镇域活力持续激发。坚持“一盘棋”统筹,依据特色制定各镇“16字”发展定位,投入2400万元开展乡村振兴镇域规划编制,投资5亿元打造宜居圩镇,24个镇均达到宜居圩镇标准。老隆镇入选省百强镇,佗城镇入选省首批“百千万工程”典型镇,老隆镇、田心镇、黄布镇在全市“百千万工程”大擂台均获得各自组别第二名。
和美乡村加快建设。13个村入选省首批“百千万工程”典型村,3个村获评省“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成功举办了2023年度“百千万工程”乡村运营行动发布大会,评选优质招商项目44个、投资额达3.8亿元。创新开展“千名乡贤返乡助力乡村振兴”行动,签约项目8个、投资额达13亿元。新改造农村公路133公里,创成“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完成156个自然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建设“四小园”1388个,完成农房美化1万多栋,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费收取率连续两年超100%。
现代农业提质增效。建成高标准农田1.5万亩,完成粮食播种面积53.14万亩、总产量23.92万吨,超额完成上级下达任务。完成油茶省级产业园建设,油茶、丝苗米、茶叶产值分别达15亿元、10亿元、5.3亿元。培育市级农业龙头企业4家,建成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2个、省“菜篮子”基地3个、市“菜篮子”基地11个,4个规格产品入选“圳品”。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龙川县学习借鉴浙江经验,组建强村公司27家,实现24个镇全覆盖,2023年度承接项目61个,进一步壮大村集体经济收入。龙川组建强村公司、探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的创新做法,入选广东省委深改委评选发布20个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典型案例。携手企业共建富民工坊53家,带动1693人次就业。2023年村集体经济收入总量超亿元、增长60%以上,预计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
抓产业攻项目 集群发展增添新动能
产业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2023年度,龙川县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深入实施制造业“五大提升行动”,出台《促进高质量发展二十条措施》,着力打造百亿级、十亿级产业集群,加快构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现代产业体系。
产业培育有成效。十亿级、百亿级产业集群崛起,“一园四小区”落户企业达155家,电子信息、建筑工业2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和应急与节能、先进材料2个十亿级产业集群其势已成,主导产业集群规模不断发展壮大,电子信息、建筑工业、应急与节能、先进材料、现代轻工纺织产业产值分别达66.5亿元、16.7亿元、9亿元、7.5亿元、22.2亿元。2023年新增规上工业企业6家,实现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10家,工业技改投资增长92.6%。
项目攻坚有战果。一年来,龙川县促成景旺电子科技(龙川)有限公司三期、远征技术等13个项目开工建设,投资总额达37亿元;金奇辉、宝利光电等13个项目基本建成,全面达产后产值超16亿元。成功举办“9+2”大湾区商会论坛,新签约项目31个、总投资达75.8亿元,其中超亿元制造业项目16个、投资总额达40.2亿元。这批项目的新签约、新开工、新投产为龙川产业发展注入强劲的动力。
平台建设有力度。去年,龙川县促成全省首个县级城市与省农发行签署全面合作协议,为工业园投资公司注入3.6亿元“金融活水”。扎实推进“3个1平方公里”计划,完成第二年度整治提升产业用地923亩,完成樟塘片区土地征拆704.6亩。优化高铁新城规划,从原有工业、居住、商业2∶2∶6比例调整成6∶2∶2,不断拓展产业发展空间。
创新能力有后劲。截至2023年,龙川全县共有创新型中小企业10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家,全县高新技术企业存量49家,全国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44家。
强治理扬优势 生态环境得到新优化
一年四季的龙川,如诗如画,这得益于当地对生态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2023年,龙川县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以绿美龙川生态建设为引领,全年投入1.4亿元,保护好一江清水和青山翠岭,着力推进生态产业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发展,生态优势不断转化为发展胜势。
生态底色更加鲜明。2023年,龙川县完成林分优化6.2万亩、新造林抚育3.25万亩、森林抚育5万亩。深入实施“一名党员一棵树,一个支部一片林”绿美行动,组织义务植树活动35场次、植树面积1.3万亩。创成省级森林乡村1个、乡村绿化美化示范村13个,完成松林公园示范点建设,梅子坑森林公园建设扎实推进,霍山森林公园启动规划修编。建立“林长+警长”和“森林义警”等森林管护机制,在“绿美广东竞风华”河源赛区比赛中获第二名。
生态治理有力有效。生态建设13个“必答题”成效显著,查处涉林涉生态案件34宗。整改小水电站148宗、退出2宗,全面完成鹤市河流域禁养区内42家非法养殖场整改。能源生态园项目稳步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覆盖率达100%,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63.1%。顺利通过第二轮第二批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
生态效益持续释放。绿色是龙川的鲜明底色,生态是高质量发展最大的优势,龙川县积极探索“绿富双赢”,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油茶、南药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60万亩、产值约16亿元。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扎实推进林业碳普惠项目开发,首批林业碳汇交易为54个村带来1000.82万元的村级集体经济收益,实现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充分发挥生态优势,积极推动乡村旅游发展,丰富全域旅游“龙川名片”内涵,龙川县获评“省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重点县”,全县A级景区年接待人数和营业收入分别增长107.5%、56.2%。
推改革促创新 开放合作取得新突破
2023年,龙川抓住用好“双区”和横琴、前海、南沙三大平台建设等重大历史机遇蕴含的改革利好、开放利好,融入全面深化改革大局,在服务参与国家战略中持续释放发展动力活力,持续激发高质量发展动能。
互联互通水平更高。打通“大动脉”。梅龙高铁、龙寻高速加快建设,龙韶铁路、龙汕铁路纳入省“十四五”规划,通用机场、东江航道扩能升级等项目前期工作扎实推进。畅通“微循环”,持续推进农村公路建设,高分通过“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验收。
开放水平不断提高。推动“飞地经济”提级赋能,把“反向飞地”龙川(宝安)科技创新中心作为吸引高新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窗口,打造龙川企业“融湾”“出海”的桥头堡、宝龙共育未来企业的加速器、宝安新型对口协作的示范点;把“正向飞地”高铁新城标准化厂房作为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推动“工业上楼”新模式的重要载体,不断夯实产业发展基础。与南科大、深信院建立“双百行动”结对共建关系,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和国家级众创空间揭牌运作。
改革创新层次更深。国家级农村乱占耕地建房(非住宅类)专项整治、省级佗城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等一批改革试点工作扎实推进,“数字政府”改革建设不断深化,营商环境持续优化。重点改革不断深化,在全市率先启动农贸市场纳统试点,完成隆东、富民两个农贸市场7户“个转企”。
创新能力不断加强。落户龙川产业园的广东迈诺工业技术有限公司获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填补了河源市该领域空白。培育省级创新型中小企业2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家、高新技术企业7家。新增博士工作站等平台载体7个,引进各类人才2098人。完成专利授权363件,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登记11笔3.95亿元。
办实事惠民生 人民生活有了新改善
2023年,龙川县坚持以人为本,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加大民生投入,社会保障有力有效,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交出了一份温暖人心的民生“答卷”。
全力破解民生难题。一年来,龙川县通过“面对面”机制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335宗;创新开通“龙川民声通”书记、县长信箱,办结来信293封,及时回应群众关切,高效解决了一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十件民生实事全面完成,菜丁大厦、下泡水农贸市场等重大民生项目动工建设。开展“三项工程”系列技能培训2664人次,发放各类就业创业补贴546.3万元,带动就业创业1018人次,新增城镇就业3702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建成长者饭堂4个、老人活动中心12个、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24个,完成特困老人家庭适老化改造317户。
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2023年,龙川县新改扩建公办幼儿园5所,新认定普惠性民办幼儿园2所,新增学前教育学位1320个。全面推动农村义务教育寄宿制学校建设,组建教育集团2个,苏区学校启动主体工程建设,龙川职校、龙川技校、川中教育集团城东校区改扩建等项目稳步推进,成功举办龙川县教育高质量发展论坛暨龙川一中建校110周年庆典活动。
卫生事业扩优提质。龙川县扎实推进县域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全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核在粤东粤西粤北94个县区中排名前列,创成全省首个县级三甲中医医院、全市首个“广东省健康县”,高分通过国家卫生县、镇创建考核,连续6年县城内住院率90%以上、全市稳居第一。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
文体事业活力焕发。广大群众热切期盼的县图书馆正式对外开放。成功举办“村BA”篮球联赛、环霍山30公里徒步等体育活动,夺得第一届全国青年运动会金牌1枚、省第十六届运动会金牌7枚。抓好红色革命旧址和馆藏革命文物保护修复,佗城古镇升级改造工程有序推进,完成市级非遗文化项目申报5个,推动手擎木偶戏、龙川杂技等民间技艺进校园。
■统筹:刘豪 甘国科 钟剑锐 陈小玲
■组稿:本报记者 陈小玲 特约记者 曾祥太 通讯员 胡昱 ■摄影:本报记者 冯晓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