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县区新闻 > 高新区

河源国家高新区:

争做现代化产业体系河源样板标兵

在加快绿色崛起中走在全市前列

2024-02-07 09:55:34 来源:河源日报

核心提示

昨日,河源国家高新区召开2024年工作大会,全面总结去年工作,全面部署今年任务,进一步统一思想、团结奋斗、努力拼搏,全力以赴推动园区又快又稳高质量发展,在争做打造独具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河源样板中挑大梁当标兵,朝着千亿级国家高新区目标奋勇前进。

回首过去的2023年,河源国家高新区坚持以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以争的勇气、抢的劲头、拼的姿态,全力以赴抓项目、建平台、拓空间、深改革、优服务,高质量发展迈出了坚实步伐。

一张蓝图绘到底,“跳起摸高”拼新功。2024年,河源国家高新区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二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贯彻落实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省两会精神,以及市委八届七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市两会精神,紧扣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贯彻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百千万工程”、绿美广东生态建设以及市委“138”具体安排和市委“133”工作法,坚持以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以一年接着一年干、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决心和勇气,鼓足拼劲和闯劲,持续深入实施“四个年”活动,纵深推进“八大攻坚战”,一以贯之推动园区又快又稳高质量发展,加快打造千亿级国家高新区,坚决当好全市制造业当家、打造独具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河源样板的标兵,努力在加快河源实现绿色崛起中勇当全市先锋、做好全市示范、走在全市前列。

【工作成效篇】

凝心聚力、共促发展。2023年,河源国家高新区系统推进“百千万工程”,深入实施“四个年”活动,大力开展“八大攻坚战”,推动经济社会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全年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549.4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144.6亿元,同比增长5.3%;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0.1%,其中工业投资同比增长20.6%;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占园区规上工业总产值40.2%,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76.2%。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6家。园区入选首批广东省食品工业培育试点县(市、区、镇),被评为省级节水标杆园区、省级加工贸易产业转移园,水经济园获省水经济示范园称号;园区连续两年跻身全国百强国家高新区行列,位列第99位。

深入实施“产业集群

打造攻坚年”活动

扩大产业集群发展优势

过去一年,河源国家高新区深入实施“产业集群打造攻坚年”活动,大力培育千亿级、百亿级产业集群,产业集群发展取得新成效。

一是“百千万工程”推进更加有力。建立“百千万工程”指挥部并实体化运作,出台有关实施方案并完善各项机制,党工委班子会定期研究“百千万工程”工作。制定高新区“三张清单”,明确重点突破、改革、培育事项5项,水经济产业园被纳为全市典型培育案例。

二是主导产业更加厚实。电子信息产业方面,全年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360.2亿元,围绕中兴、卓翼等现有龙头企业引进了一批上下游配套企业,构建了以禾望、京泉华、麦格米特等3家A股上市公司为龙头的新能源电子产业集群。水饮料及食品产业方面,全年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55亿元,同比增长23.9%;聚集了农夫山泉、今麦郎、百家鲜、饭饭得等企业,加快水经济产业园发展布局,水经济产业孵化基地落户3个项目。机械与模具产业方面,全年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26.8亿元;出台政策支持龙记、鹏准等企业稳产增产,力促乔丰、金三维等项目竣工投产;加快推动模具加工中心等产业配套项目建设。

三是产业招商更加精准。积极落实招商“一把手”工程,坚持高站位、高质量、高效率推进招商,全年外出招商134次,新签约超亿元项目32个,超10亿元项目3个,合同总投资额83.8亿元,新引进了华润怡宝、紫泉饮料、白象食品等龙头企业。

四是项目推进更加快速。创新实行每周项目会商督办制度,强化落户项目促动工及建设项目联合验收服务、在建项目促投产上规服务、在产企业服务三个服务专班高效运作。全年推动新动工项目35个,新投产项目30个,15个省市重点项目累计完成率达105.2%,3个工业项目实现“拿地即开工”。

五是科创实力更加强劲。创新主体和载体加快建设,新增高企47家,高企存量达125家,169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成功入库,13家企业获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河源(深圳)产业孵化基地顺利揭牌。创新体系加快完善,金地创谷孵化基地提质增效引进孵化项目39家,推动产学研用实质性合作项目21个,企业创新积分制平台已上线并上传106家企业数据。河源首家省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专利预审服务工作站落户高新区,艾佛光通“5G SABAR体声波滤波器芯片”在首届粤东西北知识产权创新创业大赛获发明专利组金奖第一名及最具投资价值奖,园区专利授权量、发明专利授权、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均居全市第一。制造业人才加快集聚,河源(深圳)产业孵化基地、河源国家高新区(深圳)人才飞地顺利挂牌,“河源国家高新区(华南理工大学)人才飞地”即将挂牌。

深入实施“产业空间

拓展突破年”活动

增强产业空间承载能力

去年,河源国家高新区全力以赴拓展产业发展空间,盘活存量土地资源,提升用地综合利用水平,产业空间拓展取得新突破。

一是跨江融合发展实现开局。编制完成2023年度跨江融合发展片区开发方案,全力推进跨江融合发展空间融合发展区首期1.31平方公里开发建设。项目落地取得突破,已落户爱康集团、矩宝模具,已签订投资意向协议企业7家,计划布局汽车模具冲压产业园。

二是产业空间挖潜深入推进。完成全市产业园区用地整治提升第二年度任务1458亩,占全市完成量约50%。全力推进各片区土地房屋征收以及村集体留用地合作开发工作。

三是产业平台建设有力推进。着力打造“高效集约用地”,电子信息智能制造产业园一期已建成,模具加工中心首期等产业平台已开工,预制菜产业聚集区、中储粮食品深加工产业园区等特色园区正在规划落实。

深入实施“主平台申报

建设攻坚年”活动

释放平台联动发展效应

2023年初,河源国家高新区按照市委、市政府“一号工程”工作部署,积极对接省、市部门以及兄弟县区,开展主平台申报建设攻坚工作,扎实打造了主平台开发公司,完成主平台规划方案编制,取得新进展。一是发展效应放大。全年主平台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201.34亿元,固定投资164亿元;承接产业转移超亿元项目65个(超额完成50个任务),新开工项目93个,新投产项目58个,新增建成标准厂房面积45.6万平方米,新整备土地面积3570.6亩。二是资金效应放大。获得省首期扶持资金2.4亿元,并利用其新设立河源市高新区产业引导母基金,联合兴旺投资对白象进行产业基金投资并取得突破。同时,吸引深圳德明资本、上海盛银资本等机构,积极对接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等一批优质项目。三是合作效应放大。与新一轮深圳对口帮扶协作河源指挥部紧密对接,共同谋划主平台合作园区选址,共同开发建设和招商运营,争取获得深圳帮扶资金支持。

深入实施“管理服务

质量提升年”活动

提升园区营商环境水平

过去一年,河源国家高新区持续优化园区发展环境,营商环境水平取得新提升。一是政务服务效能持续提升,实现高频办理的事项压缩至1个工作日。二是企业服务机制持续深化。创新建立了“一会三专班”企业服务工作制度、企业诉求大中小闭环管理解决机制、“党建+网格化”管理服务机制。全年已办结企业诉求272项,系统解决“停车难”等群众关切问题19个,全年帮助51家企业解决融资10.1亿元、21笔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登记获得6.59亿元,82家企业申报各项政策资金1.12亿元;协助招聘员工超5300人。

三是宜业宜居环境持续优化。滨水公园、江滩公园、白鹭岛公园等场所成为网红打卡点。组织开展高新区“厂BA”篮球赛、职工集体婚礼等活动,丰富员工精神文化生活。

四是绿色园区发展持续加快。严格落实“三线一单”管控和项目准入要求,大力开展园区企业绿色升级项目,推动中兴通讯入选2023年国家级绿色工厂。

五是国企改革攻坚持续推进。坚持市场化运作,全面推进分布式光伏发电和电动车充电桩项目建设,光伏项目融资3.6亿元、签约项目16个,4个公用充电桩站点投入使用,打造营业收入新增长点。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凸显党建引领发展成效

一是主题教育工作扎实推进。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牢牢把握“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总要求,坚持理论学习、调查研究、推动发展、检视整改一体推进,开展主题教育读书班2期,完成19项调研成果转化运用、10项为民办实事清单,并推动落实区调研课题23个,以更高标准、更实举措抓好工作落实。

二是基层党建工作不断强化。全面推进基层党建三年行动计划,深化开展“党建+网格化”工作,全年新建非公企业党支部13个、8个党支部入选区级党支部规范化名单,基层党组织战斗力得到明显增强。

三是党风廉政体系持续健全。制定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谈话等工作方案,组织党员干部开展警示教育活动,举办廉政教育党课及观看警示教育片,持续打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狠抓机关纪律作风建设和重点工作督查督办,机关作风有效转变,机关效能持续提升。

【工作谋划篇】

蓝图已绘就,奋斗正当时。在2024年工作大会上,河源国家高新区发出新一年拼搏奋斗的冲锋号,要求全体党员干部职工要坚守发展定力,坚定信心决心,坚持担当作为,乘势而上,奋勇争先,扛起推动高新区又快又稳高质量发展的担当使命。

2024年,河源国家高新区将聚焦“一年深入探索搭建框架、两年攻坚突破创出成效、三年全面提升形成习惯”的发展计划,继续全力攻坚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将三年的发展蓝图绘就到底,持续深入实施“四个年”活动,纵深推进“八大攻坚战”,以一年接着一年干、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决心和勇气,鼓足拼劲和闯劲,加快打造千亿级国家高新区,以高质量发展的实际行动和成效,为助力河源加快实现绿色崛起作出高新区新的更大贡献。

会议强调,河源国家高新区要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坚定不移加强政治建设、组织建设、廉政建设、队伍建设,团结全区干部职工、企业员工、社会各界人士,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积极推动中国式现代化高新区实践取得新进展、新突破。

以“产业立柱”的干劲和实劲

纵深推进产业集群

能级提升攻坚战

一要打造主导产业集群。要推动电子信息产业强龙头扩赛道,促进智能终端龙头企业转型扩产,加强移动终端龙头产业引进工作,大力拓展新能源电子赛道,推动电子信息产业龙头集聚效应增强、模组细分领域先进企业实力提升、能源电子新赛道基本成型,全年力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总产值规模突破400亿元。要推动水饮料及食品产业增动能快增长,推动农夫山泉、紫泉饮料、白象食品等在建在产项目加快建设、满产达产、增资扩产,力争推动产值保持“双位数”增长。加快水经济产业园、预制菜产业集聚区、食品深加工产业园发展,加快构建水饮料及食品产业“一线三区 ”(热能蒸汽供热管道沿线及水经济产业园区、预制菜产业集聚区、食品深加工产业园),力争成功创建省级水饮料及食品特色产业园。要推动机械与模具产业拓领域挖潜力,挖掘“老”模具企业增量;强化汽车塑胶模的生产服务力度,加快推动嘉之富、矩宝等项目动工建设;拓展涉模具企业增量,利用模具加工中心建设及模具协会资源优势加快引进一批模具抱团项目。

二要培育专精特新企业。推动培育一批专注于细分市场、聚焦主业、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全年力争认定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3家以上,力争专精特新小巨人(国家级)企业、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实现零的突破,上市公司培育库新增企业3家以上。

三要加快数字化转型升级,做实产业链服务,推动中小企业集群发展,争创省级中小产业特色集群,做好稳增长工作,力促30家上规培育库企业达产满产促上规,推动17家企业上限,扩大园区限上商贸业力量。

以“猛虎下山”的冲劲和钻劲

纵深推进招商引资全年攻坚战

一要强化产业思维,常态化学习分析研判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强化渠道思维,推动以商引商、深河联合招商、商协会招商、资本招商全年对接项目30个以上。强化企业思维,推动主平台招商协同化,打磨建强招商专业队伍,强化招商资源整合利用。

二要打造全流程高效机制。建立项目快速反应、及时回访、迅速研判、责任到人的全流程机制,紧密对接企业,加快项目签约落地。

三要攻坚项目引进。电子信息产业方面,攻坚引进穿戴设备等智能移动终端龙头企业,加快推进国内ODM龙头企业项目落地,加快头部企业及细分领域高成长项目签约落地。水饮料及食品产业方面,加强与国内知名企业的对接与签约落户,打造“食全食美”产业链条。机械与模具产业方面,引进一批模具抱团等项目和一批知名汽车零配件企业,打造汽车冲压模具产业园。

以“创优争先”的意识和姿态

纵深推进省级主平台建设攻坚战

一要强化协作发展。加强沟通对接,进一步理顺主平台沟通协调机制,争取市加快出台主平台协同协作机制。要在主导产业上推动高新区与源城区、东源县深度融合发展,为河源着力打造独具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河源样板夯实基础。

二要用好政策资金。围绕省承接产业转移有关政策及要求,争取更多的资金分配、用地指标、产业政策等方面支持。系统用好省政策扶持资金,引进和导入相关符合产业规划发展方向的优质项目,撬动更多有效资本投入到主平台建设。

要着力联合社会资本、银行等金融机构,探索放大财政资金规模的途径,推动与源城、东源合作项目实现突破,打造引领型产业集聚区、支撑型产业园区。

三要深化深河产业共建。抢抓新一轮深河帮扶机遇,主动承接深圳产业外溢和延伸,构建有机联系的产业链、深度融合的供应链。抢抓深圳发展“飞地经济”政策机遇,加快合作园区招商工作和“反向飞地”合作,吸引更多深圳转移企业落户河源。

四要打造特色合作平台。围绕中储粮项目加快推进食品深加工产业园建设,围绕饭饭得、文鹏食品项目重点发展预制菜聚集区,着力将“一线三区”打造成为主平台建设的具有深圳特色产业承载区域。

以“倍道而进”的效率和节奏

纵深推进产业空间突破攻坚战

一要加快推进跨江融合发展。启动二期使用地规模报批、城镇建设用地、林地指标报批等工作,确保首期1.31平方公里范围内用地用林指标全覆盖,持续推动用地土石方平整相关工作,力促爱康、钜宝项目尽快动工。加快理顺管理机制,强化规划优化管理,推动区域管理全面接手。

二要加快推进南片区和水经济产业园建设。推进滨江大道、南片区、水产业园相关工作,完善供水、污水管道等产业配套。

三要加快推进土地厂房整治挖潜。开展第三年度用地整治提升专项行动,全面完成项目整治任务。科学规划园区用地布局,推动工业物业出租率达到70%以上。持续推进村集体闲置生产生活留用地用于工业项目建设工作,力争全年落实村集体留用地合作开发9万平方米。

四要加快推进定制化标准厂房建设。积极探索工业厂房分割预售模式,推进电子信息智能制造产业园、模具加工中心及模具配套中心项目建设,力争建成定制化、标准化厂房20万平方米以上。

以“革故鼎新”的锐气和魄力

纵深推进项目建设提速攻坚战

一要巩固深化“一会三专班”运作模式。强化项目统筹协调管理,项目会商督办会实行书记、主任负责制,确保项目建设提速,全年力争新动工项目25个以上,新投产项目25个以上。

二要强化流程再造。健全完善项目建设全流程“一图导航”,制作企业友好型服务手册,推动项目建设审批、验收实现线下“最多跑一次”,全面实现流程再造提升。

三要强化提前介入。制作部门提前介入服务工作清单,明确企业招商签约到项目动工全流程的各环节办理周期。持续压减工规证、施工许可证等证件办理时间,帮助企业提前完善各环节所需材料,争取办理时间再提速。

四要加快推动项目“拿地即开工”。强化项目管理队伍业务技能培训,力争推动20个以上项目实现“拿地即开工”。积极探索“拿地即拿证”模式。

五要积极探索推行工业用地“标准地”。加快确定“标准地”控制标准,力争新增工业用地100%“标准地”供应。

六要加快形成园区土地效能全图。健全“亩均效益”评价机制,强化评价结果运用,结合智慧园区系统,加快形成可视化园区土地效能全图。

以“争先夺胜”的拼劲和闯劲

纵深推进创新

人才协同发力攻坚战

一要加强创新主体培育。建立重点企业培育库,加大科创项目招引、科小企业孵化工作力度,加速搭建企业创新积分制管理平台,力争全年高企、科技型中小企业存量继续提升。

二要加强科研建设和孵化转化。加快推动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积极争创国家、省、市级研发中心,推进产学研用合作,加速成果转化产业化,打造新质生产力。

三要加强科技创新服务能力。积极为企业提供知识产权全链条服务,推进国家级消费品标准化试点园区创建工作。

四要打造全链条“产学研资”新模式。加强与高等院校,专业协会及资本投资机制在产业方面的科研合作,打造“生产+研发+资本+项目孵化”产业链。

五要加强人才培育和服务工作。加强与本地中高职院校合作、与龙头企业合作,培养制造业人才。支持人才团队聚焦高精尖产业重点领域开展技术攻关。加强争先进位工作,力争2024年国家高新区排名再进位。

以“破釜沉舟”的决心和意志

纵深推进国企改革攻坚战

一要不折不扣落实改革方案。推动区属国有企业改革实施方案全面落地见效,全力打造有强大竞争力的市场化主体。

二要加强精益化管理。在运营、工程性项目、经营性项目、购买服务、招商投资等方面实行精益化管理,努力实现最小成本达到最大产出。要加强合规化管理,防范各类风险,重视队伍建设。

三要加强市场化运营。要实行分类管理、差异发展,大胆、全力抢,闯出市场化新路子。润业公司要实现公司可经营性资产全面市场化,继续扩大经营规模,形成更高等级;拼抢实施分布式光伏、充电桩、储能等资源及业务,力争新能源板块收入提升。开发公司要锚定园区服务管理的主平台,主攻园区城市管理、资源盘活等。招商公司要锚定园区招商引资和产业孵化引导及创投的主平台,主攻平台招商、项目创投、资本运作、创新创业孵化育成等。

以“自我革命”的狠劲和韧劲

纵深推进产业环境提升攻坚战

一要深化政务服务改革。优化线上线下政务服务能力与水平,加快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中午不停歇服务”“一窗受理集中办理”工作,完善政务服务代办,打造规范化、便捷化政务服务大厅。

二要强化服务机制建设。全面强化提升在产企业服务专班建设,继续强化优化大中小闭环工作机制,建立水电气热月度质量评价机制,园区企业市政管理评价制度等。

三要打造一体化的企业综合服务平台。进一步健全完善企业诉求小程序功能,系统推进企业综合服务平台与微信公众号整合。强化后台专班运作机制,确保诉求实现高效办理。

四要强化网格化服务管理水平。优化网格管理服务标准化清单,提升网格员实践工作能力,打造示范网格,推动各网格对标争先、比学赶超,加快形成“网格吹哨、部门报到”机制。

五要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全方位提升招用工、金融助企、工业物业、工程质量、工程结算等各工作管理服务水平,增进民生福祉,筑牢安全防线,加快形成高新区绿美产业家园品牌。

■组稿:本报记者 邓燕琴 

特约记者 聂燕民 李晓 张立

    上一篇:确保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平稳
    下一篇:没有了
    数字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