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县区新闻 > 连平县

出借人去世,5000元借款该如何还?

连平法院忠信法庭巧用“吴氏家训”妥善化解一起民间借贷纠纷

2024-02-06 11:47:21 来源:河源日报

622473d122b2dbf8e8bea521232ee179_hyrbs0206007_006_01_s.jpg

■在司前村,法官巧用“吴氏家训”的道德精髓,顺利调解矛盾纠纷。刘芷君 摄

○本报讯 特约记者 黄新 通讯员 刘芷君 近日,连平县人民法院忠信法庭干警走进忠信镇司前村,结合“吴氏家训”圆满化解了一起民间借贷纠纷。

据悉,黄先生在整理母亲吴女士的遗物时,发现了一张借条。借条记载,1999年,吴女士曾出借5000元给“忠信镇司前村管理区”,并约定了利息。黄先生遂前往司前村村委会,要求司前村村委会归还5000元本金及利息。“这笔借款是否属实?二十几年前的借条是否还有效?出借人去世,借款应向谁归还?”司前村村委会对此有所顾虑,双方多次协商,未达成一致意见。2024年1月,黄先生前往连平法院忠信法庭,想就此事提起诉讼。承办法官李莎了解情况后,认为案件事实清楚,权利义务明确,且考虑到司前村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和连平法院“无讼乡村示范点”,有着淳朴和谐的村居氛围,这起纠纷在诉前化解的可能性极大。

于是,李莎法官一行走进了司前村。司前村村干部得知法院干警的来意后,明确表示:“我们会积极配合调解,只要借款属实,明确主张债权人,我们必定遵信守约,偿还借款。”由于借款发生在二十几年前,村委会成员也换了好几届,法院干警和司前村村干部几经辗转,才在一位退休的村干部处了解到当年借款的原因及用途。随即,李莎法官联系黄先生到场调解。

法官及双方当事人坐在司前村村委会门前大榕树下,李莎不急于解说案件,而是指着不远处刻有“吴氏家训”的石碑说:“听说司前村人人对吴氏家训都耳熟能详?”村干部告诉李莎:“司前村家家户户的孩子从小就从父辈的言行中耳濡目染着‘吴氏家训’的精神。”“一厚伦理;二尊王法;三救急难;四和乡里;五勤本业;六莫非为;七周贫乏;八谨祭祀”,这是镌刻在忠信镇司前村吴氏宗祠家训文化墙上的“吴氏家训”。谈话中,法官与双方当事人研讨“吴氏家训”的道德精髓。李莎还指出:“吴女士以个人之力帮助村委会解决困难的行为充分体现了‘吴氏家训’文化中守望相助的精神。”谈到这里,黄先生深有感触:“我的母亲是司前村的女儿,她生前勤劳节俭,在村里有需要时果断伸出了援手,彰显了‘吴氏家训’中‘救急难’的慷慨之义。她用 ‘吴氏家训’来教我们做人的道理,她自己也是这么做的。”从“吴氏家训”谈到吴女士的善举,把双方从对立的关系转化为同一情怀的传承人,迅速拉近了双方的距离。

接着,李莎详细讲解了相关法律问题以及双方当事人在这起纠纷中的权利义务,并建议双方以和为贵,以调解的方式解决矛盾。司前村干部主动表态:“我们不会辜负吴女士对村里的支持和帮助!”黄先生也提出:“虽说借款已达二十多年,借条也写明利息,但我尊重母亲生前‘救急难’的意愿,只要回本金,不计利息。”双方最终就借款的偿还达成了一致意见,并当场签订了调解协议。

正是法治与客家文化在诉源治理中的“双向奔赴”,才促成纠纷的圆满化解。连平法院表示,今后将以推进“1+6+N”工作体系建设为契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发挥忠信镇司前村“无讼乡村示范点”作用,探索运用“吴氏家训”等家风家训文化解开当事人心结,及时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聚力促进讲信修睦,促进基层善治。

    上一篇:拧紧责任链条 整治风险隐患
    下一篇:没有了
    数字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