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县区新闻 > 龙川县

龙川瞄准“在河源加快实现绿色崛起中推进龙川全面振兴”使命任务 聚焦“六大着力”,绘出了再战新征程的“路径图”

在三大样板中争创一流

在八大新提升中力争上游

2024-02-05 11:50:20 来源:河源日报

78fdac756fb308dd3ac595c9264b7e7e_hyrbs0205009_001_01_s.jpg

龙川县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 主要预期目标

c5fd797d7ee34768cd2b87a37ad70033_hyrbs0205009_001_02_s.jpg

■主导产业突出的深圳宝安(龙川)产业转移工业园。

核心提示

在1月13日召开的龙川县委十四届六次全会暨县委经济工作会议上,龙川明确提出“在河源加快实现绿色崛起中推进龙川全面振兴、在三大样板中争创一流、在八大新提升中力争上游”的工作总体要求,指明了今后一段时期工作的主攻方向和重点任务,发出了新时代新征程上加快实现绿色崛起的新号令。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贯彻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市委“138”具体安排和县委工作要求,加快实现绿色崛起中全面振兴,龙川县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今年的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明确了工作思路和目标,聚焦“六大着力”,绘出了再战新征程的“路径图”,列出六大板块共100项任务目标“清单”,“挂图作战”推进工作,全力以赴推动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着力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奋力在“百千万工程”上争创一流

今年,龙川县将持续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以“头号工程”深入推进“百千万工程”,增强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强化乡村联城带村功能,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全面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在“百千万工程”取得新提升中力争上游。

打造“百园之城”“烟火漫城”。主打以打造“公园城市”为抓手的提质和以两个新城建设为重点的扩容。其中,老城区提质方面,加快推进“一江两岸”产城融合项目,建设城市绿地和小公园4个以上,加快创建广东省县级文明城市,以提质提高群众获得感。推动县城扩容提质。以“干出一个像样新城”为目标,加快推进幸福新城建设,打造容纳10万以上人口的新中心区;规划建设高铁新城,做好编制新城产城融合规划;加快推进国道205线北移项目,进一步拉大城市骨架。

建设和美乡村。全面开展美丽圩镇建设,持续提升圩镇风貌品质。加快推进佗城典型镇建设,奋力打造“秦汉岭南第一古镇”。扎实推进典型村建设,推动13个省级典型村、13个市级典型村在全省、全市争先出彩。支持强村公司发展壮大,推动全县强村公司实现总营业额超5000万元,带动村集体增收超500万元。推进富民工坊建设,吸纳农户就近就业。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扶持实施19个壮大村集体经济试点项目,推动村集体经济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70%以上行政村达到美丽宜居标准。加快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建成“东江水韵”示范带,推动“霍山红印”示范带建设。动员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振兴,积极引导企业参与“千企帮千镇 万企兴万村”行动,实现参与企业数量增加20%以上。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建设和谐家园。

着力推进产业兴县

奋力在制造业当家上争创一流

招大引强做实主导产业。发挥“4+1”主导产业带动效应,引进6家延链强链企业,支持景旺电子科技、兴莱鞋业、中建二局阳光智造等龙头企业稳产增产,推动景旺电子科技三期、远征技术等项目加快建设,加快培育电子信息、现代建筑工业产业等百亿级十亿级产业集群。发展水饮料及食品产业。

培育壮大科技型、优质型企业。梯度培育优质企业,扎实做好“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市场主体培育工作,力争新上规企业5家。促进企业转型升级,推动企业开展技术改造10家次、数字化转型5家次。培育壮大科技型企业,抓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力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存量5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45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存量12家。

搭建平台、拓展产业发展空间。打造特色产业园区,加快创建省级节能环保特色产业园、省高新技术开发区,力争建成省级碳达峰碳中和园区。打造创新发展平台,用好“人才飞地”“百千万工程智库”,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创建省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3个。推进用地整治提升和扩园工作,完成第三年度用地整治提升行动450亩任务,力争完成产业园区500亩和高铁新城产城融合240亩的扩园目标。

守牢粮食安全底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严守耕地保护红线,抓好耕地流出整改、占补平衡,持续推进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建设高标准农田5.2万亩,确保粮食面积稳定在53.14万亩以上,总产量稳定在23.92万吨以上。发展特色农业,持续推进油茶、丝苗米等两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和“一镇一园”全覆盖试点县项目建设,力争油茶、丝苗米、茶叶产值分别达18亿元、10.5亿元、5.5亿元。做好“土特产”文章,谋划建设预制菜产业园,推动蜂蜜、腐竹、竹笋等“小特产”打造成“大产业”。

做强“六色”品牌、发展全域旅游。按照“一城一山一水”全域旅游布局,加快开发休闲度假游、森林游、红色游等产品,推动霍山景区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做大做强“六色”旅游品牌。

着力推进绿色低碳发展

奋力在绿美生态建设上争创一流

巩固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开展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答好生态建设13个“必答题”,加快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打好“三大保卫战”,确保空气质量、水环境质量、土壤环境安全达标率排名全省前列。

推进科学增绿。精准提升森林质量,完成林分优化5.6万亩、新造林抚育4.34万亩、森林抚育4.99万亩。提升绿色通道品质,营建森林景观绿化带和高质量水源林,完成森林景观5000亩以上大斑块4个。做好县镇村绿化,实施“百万人百万树”三年行动,突出抓好“四旁”“五边”绿化提升,计划完成苗木种植60万株。加快绿美示范建设,扎实推进梅子坑森林公园示范点建设和佗城镇创建省级森林城镇工作,每个镇打造绿化美化示范村1个以上。

大力发展林业经济。加大碳普惠交易推广力度,完善森林固碳产品立项开发、收益分成机制。加快细坳、麻布岗等镇开展低产低效竹林改造,加快引进竹笋加工、竹建材、竹工艺品企业,打响龙川竹品牌。发展森林康养产业,以佗城、霍山、东江沿线为重点,培育森林康养、森林温泉等“森林+”新产业新业态,打造森林旅游精品线路和重点品牌。

着力推进改革创新

奋力在“融湾”“融深”上力争上游

积极开展改革试点。推进农村乱占耕地建房(非住宅类)专项整治、佗城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农村住房集中建设、农贸市场经营主体上限纳统、“物业圩镇”等试点工作。大力推进国资国企改革,不断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

深化“双向飞地”建设。加快构建反向飞地“1+1+×”政策体系,建强龙川(宝安)科技创新中心,携手宝安区推进高铁新城标准厂房建设。加强与南方科技大学、深圳大学等院校对接,用好2个国家级科创平台,招引一批优质企业及科研项目。

着力扩大有效投资。加快推进28个省市重点项目建设,紧扣“百千万工程”等工作部署,谋划一批打基础、利长远的优质项目。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建立健全宝安、龙川联合招商机制,用好主导产业招商图谱,力争全年引进超亿元制造业项目12个以上。

优化营商环境。深入实施营商环境建设短板弱项提升行动,推动办事标准、流程、时效等与珠三角接轨。持续推进商事制度改革、“证照分离”改革、“证照联办”改革。推进数字龙川建设,推动24个乡镇便民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深化城乡综合改革,提升镇级政府服务能力。

深化民生、交通多领域互通。积极对接“湾区通”工程,全面深化教育、医疗、社保等领域互利合作和衔接。优化对外交通网络,推动梅龙高铁、龙寻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推进通用机场、龙韶铁路、龙汕铁路、东江航道扩能升级、新田互通出口增设等项目前期工作。完善县域交通路网,构建县内“一小时生产圈”。

着力推进平安法治建设

奋力在统筹发展和安全上力争上游

持续完善网格化智慧管控体系。升级网格化智慧管控巡查系统,细化网格巡查事项,全面推进“粤居码”、城市消防、地质灾害点、森林防灭火等重点领域“大数据”采集录入及应用,加快启动应急指挥信息平台二期建设,强化应急救援现场通信指挥保障,致力打造智慧化建设标杆县。

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巩固“7+2”百日攻坚行动成果,常态化开展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落实交通安全“龙九条”、森林防灭火“十条措施”、周三消防夜查、周五交通整治等常态长效机制,深化道路交通、建筑施工、消防、非煤矿山、烟花爆竹、危化品和工贸等重点行业领域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深入推进电气电路消防整治。抓好地质灾害防治,用好1∶10000地质灾害风险调查成果,实现“隐患点+风险区”精准防控。

严打各类违法犯罪。深入推进“河安2024”等专项行动,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精准打击电信网络诈骗、跨境赌博、涉枪涉爆、侵害妇女儿童权益和黄赌毒、食药环、盗抢骗等突出违法犯罪。推进法治建设“四级同创”,争创省级综合行政执法规范化示范乡镇1个、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3个。

提升信访维稳工作水平。深化“1+6+N”工作体系,常态化开展领导“大接访”活动,持续推进社会矛盾治理8个专项行动,加强乡镇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争创国家信访工作示范县。

着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奋力在保障改善民生上力争上游

强化社会保障。加强困难群众生活保障,健全分类分层社会救助体系,持续做好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加强未成年人保护。筑牢“六大保护体系”,争创全国未成年人保护示范县。推动养老事业发展,实施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加快推进养老综合服务中心、县三合院公建民营项目建设。

全力保障就业。落实就业优先政策,用好就业创业“十二条措施”,扶持培育更多“创业达人”;开展“三项工程”系列技能培训1000人次以上,新增城镇就业35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强化职业技术教育,推进龙川技校新校区、龙川职校建设。

提升教育质量。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实施教师成长“雁阵”计划、校长队伍“三航”计划,推进“1+×”城乡协同校建设,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加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加快推进苏区学校等6个项目建设,拟新增公办义务教育学位2590个。启动川中教育集团幸福学校建设,深化川中教育集团办学,争创省级优质基础教育集团。

建设健康龙川。提升医保服务水平,推动医保经办业务村(居)全覆盖,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加快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推动县人民医院新院、县精神卫生中心建设,完成县第三人民医院建设;开展“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力争乡镇卫生院50%以上达到国家推荐标准、70%以上达到基本推荐标准;加大中医药推广力度。开展公共卫生服务。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加快推进县“三馆”升级改造,推动县博物馆新馆开放使用。推进行政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提质增效达标建设、达标率达到75%。实施全民健身工程。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

全力解决民生难题。加强“龙川民声通”信箱、“面对面”机制等宣传推广,高质高效解决群众诉求。聚焦群众所急、所需、所盼,用心用情办好民生十件实事,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统筹:刘豪 甘国科 钟剑锐 陈小玲

■组稿:本报记者 陈小玲 特约记者 曾祥太 通讯员 胡昱

■摄影:本报记者 冯晓铭

    数字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