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川县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认真抓落实
聚焦民生福祉 交出温暖答卷
■公园建在家门口,成了孩子们的乐园。
■龙川县城
核心提示
民生问题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事关人民幸福安康。2023年,龙川县委、县政府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统筹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从人民群众普遍关注、反映强烈的问题入手,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办好各项民生事业、补齐民生领域短板,持续在教育、医疗、养老、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发力,民生福祉更加殷实,书写了温暖人心的民生答卷。
共享发展成果,群众安居乐业。在即将过去的一年,龙川聚焦民生热点,落实“面对面”机制2.0版本,用好“龙川民声通”信箱,妥善解决群众来信反映突出的民生问题。聚焦城市建设,以创建全市首个国家卫生县城为抓手,建设公园城市。聚焦医疗卫生,创成全省首个县级三级甲等中医院、全市首个“广东省健康县”,医疗卫生事业迈上了新台阶。聚焦教育,成立了龙川一中教育集团,投入939万元用于44所中小学校项目建设,教育事业蓬勃发展。聚焦就业创业,城镇新增就业3523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65%以内。聚焦文化,持续推进文化惠民,县图书馆新馆按照国家县级一级馆标准建设并建成开放。聚焦重点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成功创成“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奋力补齐城乡发展短板。
聚焦百姓诉求
线上线下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12月14日,一场聚焦“城市服务”的“面对面”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座谈会举行。龙川县委副书记、县长朱以威与群众“面对面”交流,就收集汇总梳理出来的最具代表性的公共场所卫生、噪声扰民、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三线”杂乱和安全隐患等突出问题,和邀请的群众代表、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进行研讨。
朱以威要求参会的职能部门负责人,要对各位代表反映的有关“城市服务”热点问题不讲条件地“照单全收”,以更实举措解决城市发展短板,不断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和服务水平,努力将龙川打造成为“烟火漫城”。
群众身边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都是党委政府工作重心所覆盖之处。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龙川县不断深化“面对面”工作机制,以“一次会议破一题”的方式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从群众“吐槽”中“找题”、县党政主要负责同志现场带头“答题”、运用改革思维“破题”、建立闭环机制“结题”,并探索出具有龙川特色的经验做法。
经常从四都镇来往老隆镇的群众,对“面对面”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工作机制感触颇深、拍手称好。在此前不久,“四都镇至老隆镇路段因存在车辆超载、遗撒等交通违法行为,给过往群众带来交通安全隐患”的民意反映到市第十二场“面对面”座谈会上。该意见反馈回龙川后,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组织县有关职能部门及四都镇、丰稔镇联合作战,针对泥头车和大货车等重点车辆的“超限超载”“滴漏抛洒”违法行为打击查处,并对四都镇至老隆镇坑洼路段和四都福光村破损道路进行修缮,确保路面平整、行车安全。
据统计,自2021年实施“面对面”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工作机制以来,龙川县紧紧围绕医疗卫生、教育教学、交通出行等向市民和网友公开征集意见和建议,由县委、县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召开座谈会,邀请群众代表、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加,职能部门现场领取“任务清单”,并实施限时落实、限时办结。今年,通过“面对面”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工作机制共收集群众“急难愁盼”问题363宗,已办结321宗,阶段性办结23宗,正在推进处理19宗。
除了线下与群众“面对面”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龙川县委、县政府进一步深化工作机制,开通“龙川民声通”书记县长信箱,群众可将“急难愁盼”问题通过网络发送到信箱。截至11月30日,“龙川民声通”书记县长信箱共收到454封信件,已办理388封,正在办理66封,高效解决了一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今年7月,细坳镇群众通过“龙川民声通”书记县长信箱,反映圩镇的街道部分路段狭窄到只有五六米宽,一到节假日或是赶圩的日子就会堵车。在收到诉求后,龙川县委、县政府要求细坳镇全力解决群众“出行难”问题。细坳镇投入300多万元,对圩镇道路进行升级改造,建成了双向车道,几十年的圩镇“出行难”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让群众来信“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事事有回应、件件有答复”。在实施“面对面”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工作机制中,龙川成立了县“面对面”工作专班,加强跟踪督查,建立闭环管理机制,做到上网访民意、下网解民忧,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今年以来,龙川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更好地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推动民生改善再上一层楼、更进一大步,让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幸福生活。
社会保障事业持续进步。龙川县扎实做好各项救助资金的提标工作,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和困难人员供养标准得到提高,进一步提高社会救助水平。做好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的认定和基本生活保障金发放工作。做好残疾人“两项补贴”发放工作。做好高龄补贴发放,落实新的补贴标准。改造养老供养服务设施,投入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基金860.09万元,维修或改造敬老院12间;完成317户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加强对养老机构的规范管理,全面实现农村敬老院整体管理水平提档升级。
教育教学事业持续发展。深入推进集团化办学,成立龙川县第一中学教育集团,以龙川一中为龙头学校,将一中初中部、城东校区、老隆学校、丰稔中学和新办的苏区学校纳入集团化管理。基础教育实现新突破,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科学发展,增加公办幼儿园学位960个,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54.22%,公办及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99.25%,达到省定“5080”目标。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投入939万元用于44所中小学校建设,全面完善乡镇学校办学条件。教育教学工作取得佳绩,全县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持续领跑全市,高中教育教学质量继续保持全市先进;体艺教育硕果累累,组队参加河源市首届高中男子篮球锦标赛荣获冠军,参加“市长杯”足球赛获得三冠两亚好成绩,参加省、市各类艺术比赛获佳绩。
医疗卫生事业得到提升。扎实推进县域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医疗卫生综合服务能力稳步提升。学科建设取得新突破。龙川县人民医院获评广东省第二批县级心血管病防治中心,呼吸内科通过全市首个国家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规范化建设评审,建立县域首个肿瘤科专科。龙川县中医院于2023年8月通过了国家级基层版胸痛中心认证工作。
医保惠民工作亮点频出。龙川县建立了医保异地就医转院转诊机制,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异地就医需求。加强医保服务体系建设,落实全县村(居)医保经办服务全覆盖,让医疗保障经办服务延伸至全县村(居),打通医疗保障经办服务的堵点。目前,全县24个乡镇的361个村(居)国家医疗保障信息平台经办账号和权限已全部授权下放,医保经办业务实现了村(居)全覆盖,群众“就近办”体验感大幅提升。
文体旅事业不断繁荣发展。今年以来,龙川县推进实施“文化强县”战略,加快补齐文化事业发展短板,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按照国家县级一级馆标准建设的县图书馆新馆对外开放。实施全民健身工程,龙川县文体中心、滨江体育公园、松林体育公园等建设项目已列入省项目库;群众赛事活动丰富多彩,成功举办了龙川县男子篮球联赛(村BA)、“百县行”乡村振兴景区马拉松(龙川首发式)等品牌赛事活动。大力发展全域旅游,佗城古镇成功创建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创业就业高质量提升。今年以来,龙川县新增城镇就业3523人,促进创业76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459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731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65%。搭建就业创业平台,举办“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民营企业招聘会、退役军人和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会等招聘活动32场,达成就业意向1798人。持续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和见习岗位,利用乡村公益性岗位兜底安置就业困难人员和脱贫人员57人。开展职业培训,继续大力实施“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培训各类人员1728人,提升劳动者就业竞争力,推动高质量就业。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奋力打造美好家园
小区有了“口袋公园”,老旧小区旧貌换新颜,街头巷尾坑洼道路硬底化,街道干净卫生——龙川县城的居民发现,现在的居住环境越来越好。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公园城市,这是龙川县民生建设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龙川县把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推进乡村振兴、加快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以民生项目、道路工程、环境整治为重点,抓“内涵、颜值”双提升,为居民打造美好家园。
基础设施的品质是居民幸福生活的底色。龙川县把解决市政领域的“小问题”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大作为”,持续推进道路工程、环卫一体化、地下管网改造等城乡基础设施更新行动,以“新”换“心”,让民生更有“温度”。加强城市建设,推进“一江两岸”产城融合项目,因地制宜建设一批高品质的城市绿地和小公园,加快推进两渡河、第一小学片区改造,新建2个城市主题小公园,高标准规划、高质量打造梅子坑森林公园、松林公园“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示范点”。加快205国道龙川县城段北移项目建设,启动幸福大桥(东江三桥)规划建设工作,进一步拉大城市发展框架。推进幸福新城建设,完成幸福大道、越王东路等主要市政道路建设,致力打造容纳10万人、疏解老城人口的新中心区,切实提升县城综合承载能力。
在提升县城“颜值”和承载力的同时,加强镇村基础设施建设。奋力打通内联外通的交通“大动脉”,加快梅龙高铁、龙寻高速公路等项目建设,推动龙韶铁路、龙汕铁路、登云机场等项目前期工作,构建外联内畅、立体互联的现代交通体系。打通县内交通“毛细血管”,构建“县内1小时生活圈”,开通农村客运线路34条、农村公交线路10条、高铁专线2条,投入农村客运98辆;成功创建“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打造130公里的“龙川1号公路”示范环线,农村公路网密度达103公里/百平方公里,为农民增收致富、乡村全面振兴打下坚实的交通基础。全面铺开宜居圩镇建设,24个镇均达到宜居圩镇标准。
环境基础设施是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增进民生福祉的基础保障。龙川县以绿美龙川生态建设为抓手,以生态建设13个“必答题”为抓手,充分做好第二轮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迎检工作,今年11月底前全面完成鹤市河42家非法畜禽养殖场清理关闭拆除工作,巩固深化鹤市河整治成效,确保国控断面水质优良率100%。坚决打击盗采稀土违法行为,全力保障东江中下游城市用水安全,书写好“绿美”文章。
打造居民生活的美好家园。凭借日益完善的环境基础设施,龙川的城乡品质与功能全面提升,不仅有了“颜值”,更有了独具魅力的“气质”,宜居宜业的美好家园走进老百姓的生活。
■组稿:本报记者 陈小玲 特约记者 曾祥太 通讯员 刘睿 ■摄影:本报记者 冯晓铭 黄赞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