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力提速推进“百千万工程”
努力绘就协调发展幸福画卷
■和平工业园区 本报记者 冯晓铭 摄
■和平县城 本报记者 冯晓铭 摄
核心提示
11月的和平大地,人人铆足了干劲,处处发展着产业,满目皆是丰收景。
今年以来,和平县坚持把“百千万工程”作为工作的总抓手,紧紧围绕大抓产业发展、大抓人居环境建设、大抓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大抓体制机制改革、大抓社会力量参与等“五个大抓”要求,高效统筹县的优势、镇的特点、村的资源,全力拼经济、抓项目、促发展,全面推进强县促镇带村,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朝着更高水平更高质量迈进。
产业项目建设方兴未艾、县域经济综合实力不断提升、城乡融合走出新路径……随着“百千万工程”的持续推进,一幅产业兴旺、景美人和、协调发展的幸福画卷正在和平大地上徐徐铺开。
奋力奔跑在高质量发展跑道上的和平县,将继续紧抓“百千万工程”实施的重大机遇,进一步拉长板、补短板、锻新板,加压奋进抓落实,发力突破求实效,努力绘出经济社会加速发展、城乡面貌不断刷新、人民生活和谐幸福的锦绣“山河图”。
壮大主导产业
擎起县域发展“硬脊梁”
立冬时节,天地初寒。威创达钟表配件(和平)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却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多条生产线同步运转,加快为国内外知名钟表企业赶制订单。威创达钟表的发展只是和平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和平县以“百千万工程”为牵引,深入推进产业兴县行动,聚焦主导产业、龙头企业延链补链强链,全力推动“三个六”产业建设换挡提级,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础,也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领域。和平县创新实施“产业飞地”“科创飞地”等共建模式,加快建设电子信息产业园、可穿戴饰品产业园等特色园区项目,不断做大做强钢铁、腐竹、食品饮料、新材料、新医药、可穿戴饰品“六个十亿级”产业集群。如今,可穿戴饰品产业集群已吸引威创达钟表、元美钟表、朗轩眼镜等32家企业入驻;食品饮料产业则汇聚了聪明人集团、东森堂、黎水食品、明泉科技、喜来酿酒业等知名企业。今年前三季度,钢铁、腐竹、食品饮料、新材料、新医药、可穿戴饰品六大主导产业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8.3亿元,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78.4%,成为和平经济发展的最重要支撑。
作为和平“三个六”产业建设中的其中一个内容,猕猴桃、百香果、优质稻、黄豆、油茶、茶叶“六个十万亩”农业种植基地建设亦取得了良好成效:“和平猕猴桃”成功注册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4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实现提质增效;油茶新造2.5万亩,油茶低改及抚育2.7万亩;全县种植大豆面积超过1.16万亩,良种覆盖率达95%,腐竹产业年产值超7亿元;丝苗米产业园带动周边农户种植优质水稻7000多亩,有效推动特色农业持续扩面增效。
现代服务业是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优化经济增长引擎的关键力量。今年以来,和平县持续推动文化旅游、商贸流通、仓储物流、农机服务、电子商务、数字经济等“六大服务业”配套设施提质增效,成功创建水背古村阳明文化国家3A级旅游景区,翠山竹海森林公园项目一期建成使用,广东供销天业(和平)冷链物流产业园一期、广东供销天润(和平)粮食全程社会化服务中心、涂多多河源区域结算中心项目建成并投入运营,“六大服务业”培育成效初显。
改善人居环境
扮靓美丽乡村“高颜值”
泥泞狭窄的土路变成平整宽阔的公路,杂乱不堪的垃圾场变成文化广场,风格各异的文化墙、彩绘墙成为村庄的新景观……如今,漫步和平乡野,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幅干净整洁、现代文明的美丽乡村新画卷。今年以来,和平县坚持把人居环境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问题,与提升村民内在素养、培育文明乡风有机结合,不断推动乡村由“脏、乱、差”向“净、绿、美”转变,让广大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进一步增强。
和平县以村容村貌整体提升、建立健全长效管护机制为重点,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有效改善。截至10月,全县216个行政村清拆存量泥砖房达80%以上、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率和保洁覆盖面保持100%;完成城乡风貌管控提升1616栋,整体进度在全市排名靠前。在2024年第二季度全市打造干净整洁有序镇街专项行动中,浰源、优胜、贝墩3个镇入围全市前十名,总体较第一季度有较大幅度提升。
城镇是连接城乡的桥梁,也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载体。今年以来,和平全力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强化乡镇联城带村节点功能,着力培育一批工业重镇、商贸强镇、文旅名镇、特色小镇。截至目前,首批典型镇热水镇选树培育项目建设已基本完成;拟培育的第二批典型镇彭寨镇、林寨镇美丽圩镇“七个一”项目总体施工进度达90%;全县已实施典型镇项目111个,其中,建成道路硬底化、亮化、污水处理设施等基础设施项目54个。
乡村绿化美化对于改善乡村生态环境、提升村民生活品质、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今年以来,和平县扎实推进县镇村绿化美化,全县累计种植各类树木18.51万株,成功打造翠山竹海森林公园示范点,建成“美丽庭院”10113户;组织党员干部认种认养树苗超2万株,打造了“党员林”“商会林”“青年林”“巾帼林”等主题林210处、支部林700余处。
优化公共服务 擦亮民生幸福“新底色”
以民为本,服务至上。和平县大力推进一批公共服务项目,优化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提升民生福祉,提高群众的获得感、满意度。
和平县全力推进就业、教育、卫生等事业发展,大力解决群众关心的问题。尤其是今年以来,和平县加快推进工业园区零工市场建设,建成县就业驿站,累计为企业开展招聘活动15场次,新增城镇就业2750人;优化提升农村小规模学校60所,完成礼士镇澄心教学点、阳明镇大楼小学、东水镇郎仑教学点运动场改造;县妇幼保健院新院、县疾控中心实验大楼建成并投入使用,上陵卫生院中医特色专科、下车中心卫生院五官科特色专科投入使用,4家基层医疗机构达到“优质服务基层行”国家级推荐标准;多措并举做好兜底服务,累计发放各类补助资金8727.26万元。
以县城为中心,以缩小城乡差距为落脚点,和平县加快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推进供水、污水、道路等城乡基础设施一体提质,着力打造县城和合水、大坝融合发展的“一体两翼”。截至目前,广东省天然气管网“县县通工程”、福和产业转移园三期(北扩)工程、国道238线兴隆中桥至鸭塘扩宽工程等重点项目加快推进;县城老旧小区改造第一批项目基本建成,第二批项目也已全面开工;巩固提升城区绿化5.6万平方米,灯光球场改造及停车库、全民健身广场建成开放,县城基础设施提质升级。今年,阳明镇上榜镇域经济全国500强,位列第373位,是全市唯一上榜的镇。
社会治安稳定,则群众安居乐业。和平县以人民群众满意度为切入点和目标,将平安建设融入每个“微网格”,加快推进“1+6+N”工作体系建设和“3+1+1”专项治理各项工作,高标准完成17个镇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一体推进镇、村特色调解工作室建设,成功打造了“和和来”“半边天”等特色调解品牌。因成效显著,大坝镇获评省“1+6+N”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体系建设先进典型,和平县获授省级平安建设“平安鼎”荣誉。
全面深化改革 激发创新发展新动能
涓涓不塞、是为江河,破冰除棘、是为改革。改革是顺应时代的必然选择,是推动发展的根本途径。和平县聚焦痛点堵点,着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攻坚突破,不断塑造新优势新动能,激活发展新活力。
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是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今年以来,和平县大力推进扩权强县,有序承接省、市下放行政职权40项;纵深推进扩权强镇,累计完成下放中心镇彭寨镇职权222项、其他乡镇职权208项,县镇村发展内生动力不断增强;政府投资审批类项目压缩至3个工作日,企业投资备案类项目压缩至1个工作日内办结;成立和平县绿色发展创业投资中心,创新实施“基金招商”,成功引进2家优质企业,完成项目投资8783万元。
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试点是最好的“试验田”,和平县把试点当作改革的重要方法,守正创新、大胆探索,加速推进“社村合作”试点与省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专项改革试点县建设,以试点试出经验、示范示出效果。目前,已成功申报省“社村合作”试点县,并获得省1.4亿元扶持资金,“生产、供销、信用”综合合作试点(省级试点)稳步推进,农业托管和社会化服务实现全领域覆盖,今年以来已实现农业社会化服务面积达1.4万亩次;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专项改革试点实施方案已通过省、市农村综合改革专项小组审议。
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方面,和平县按照“整县推进”原则,探索开展差异化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模式。截至目前,已完成对全县17乡镇开展整治项目潜力挖掘调研,形成24个项目的首期金融包,预计可形成10亿元融资规模。
凝聚各方合力 共筑乡村振兴新愿景
在推进“百千万工程”中,和平县积极凝聚各方力量深度参与,科学统筹新型帮扶协作,深入发动各方面力量主动投身“百千万工程”,形成众人拾柴、热火朝天的良好氛围。
“百千万工程”的良好成效,离不开系列针对性政策的支持。今年以来,和平县充分用好省组团纵向支持和横向帮扶协作政策,实施了大坝镇水背古村阳明文化国家3A级旅游景区项目、合水镇彰洞村风貌巩固提升项目、优胜镇防灾减灾文化广场项目等一批帮扶协作项目,持续深化在联合招商、产业共建和民生服务等各领域的合作。
企业参与“百千万工程”是县、镇、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今年,和平县将央企助力建设嵌入到典型镇节点提升、重点沿线品质提升、示范片区全域提升当中,实施了彭寨和林寨、大坝和上陵等4个镇连片打造项目5个,目前已完成工程实物量投入近7500万元。同时,引导县内建筑企业结对帮扶乡镇,实施帮扶项目29个,目前已完工帮扶项目16个。
在“双百行动”方面,相关院校与和平县开展的首批15个合作共建项目正加快实施,成功打造了县域创新、基础教育帮扶等一批校地合作实践基地。其中,和平县大豆—腐竹加工技术示范基地获授“广东省‘双百行动’乡村产业发展高校联盟产业示范基地”。
不仅如此,和平县还积极发挥群团力量,动员全县工会组织累计投入资金317.5万元采购消费帮扶产品,成功申报认定和平荣佳国韵温泉酒店为广东省职工疗休养基地;依托“返家乡”“展翅计划”等平台,鼓励引导134名大学生志愿者参加“返家乡”社会实践,全民参与“百千万工程”的社会氛围更加浓厚。
■组稿:本报记者 谭绍丁 叶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