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产业“牛鼻子” 跑出发展“加速度”
■河源国家高新区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持续吸引企业落户。邓宇权 摄
■白鹭岛公园是个集休闲、娱乐、观光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园。 黄赞福 摄
■河源国家高新区集聚了农夫山泉、今麦郎饮品、华润怡宝、白象食品、紫泉饮料等行业领先的企业,水饮料及食品产业的产业规模和产业聚集度不断提升。 肖斌 摄
核心提示
站在食品饮料及水经济产业园的高点眺望,白象食品、农夫山泉(三期)等项目已初见雏形,建设如火如荼;企业生产线上,一台台自动化生产设备正全速运转,机械手精准地抓取、组装,一气呵成,传送带上的产品如潮水般涌动,一件件成品被打包、装箱,准备运往全球各地;走进白鹭岛公园,秋天的色彩与湖泊、花木交相辉映,仿佛置身于一幅流动的画卷中……
时序更替,华章日新。
今年以来,河源国家高新区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贯彻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全面落实市委“138”具体安排,紧扣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以头号力度推进“百千万工程”,持续深入实施产业集群打造攻坚年等“四个年”活动,纵深推进招商引资等“八大攻坚战”,全力以赴推动主导产业发展、主平台建设、跨江融合发展、省级水饮料及食品特色产业园创建、电子信息智能制造产业园和食品深加工产业园建设等产业“牛鼻子”,跑出园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为打造独具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河源样板勇挑大梁和勇当标兵。
数据显示,今年1月—9月,高新区完成规上工业增加值108.8亿元,同比增长4.1%;新增规上工业企业9家(另有6家在审批中),新引进超亿元项目24个,其中超十亿元项目2个。
坚持制造业当家 优势产业变强变优
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
今年以来,河源国家高新区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深入贯彻落实省、市有关“百千万工程”部署要求,结合经济功能区定位,持续壮大电子信息、水饮料及食品、机械与模具三大产业集群,坚决扛起全市工业发展主引擎、主战场、主阵地的大梁。
电子信息产业方面,聚焦服务重点骨干企业,全力推动华勤河源项目一期落地投产、西可无人机业务扩大升级、卓翼产品业务纵深发展等,推动以禾望、京泉华、麦格米特等3家A股上市公司为龙头的新能源电子产业集群扩大产能近20亿元。加快电子信息智能制造产业园建设,做大电子信息产业承载平台和空间。1月至9月,电子信息产业规上工业产值245.4亿元。
水饮料及食品产业方面,系统谋划“一线三区”(蒸汽管线、中储粮食品深加工园区、预制菜聚集区、水经济产业园)产业布局,推动中储粮等重大项目动工,加快农夫山泉三期、白象等项目建设,推动紫泉饮料、塔斯汀等项目,实现投产,成功入选首批省食品工业试点区和省级水饮料及食品特色产业园。1月至9月,水饮料及食品产业规上工业产值40.3亿元。
机械与模具产业方面,加大对龙记等骨干企业技术改造支持力度,推动乔丰、华益盛、金三维等项目增产扩产,推动钜宝模具等一批汽车冲压模相关企业在跨江片区抱团落户。同时,加快推动模具加工中心、模具零配件集散加工销售街区等产业配套项目建设,全力创建省级机械与模具特色园区。1月至9月,机械与模具产业规上工业产值23.7亿元。
水积而鱼聚,木茂而鸟集。
招商引资工作是“厚植沃土兴万木,广栽梧桐引凤来”的过程,河源国家高新区深入实施招商引资“一把手”工程,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抓招商,各部门各司其职、协同作战,动态更新三大主导产业研究报告、目标企业库等,同时加强深河联动招商机制,积极对接产业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持续加大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以及西南地区、华中地区等地的招商力度,逐渐形成招商引资工作的合力。今年1月至9月,高新区新落户华勤技术、顺丰纸品、钜宝模具等超亿元项目24个,其中超十亿元项目2个。顺利推动塔斯汀华南净菜工厂项目落户,并发挥其行业领先的品牌优势和规模优势,进一步引进上下游相关产业。同时,高新区通过2024中国饮料工业协会包装饮用水行业发展大会暨天然矿泉水分会第十五次会员大会,积极对接与会的水饮料及食品企业,不断扩大园区影响力。
坚持创新发展 激发企业发展活力
推动河源(深圳)产业孵化基地、河源国家高新区(深圳)人才飞地、河源国家高新区(华南理工大学)人才飞地顺利挂牌;“才聚河源·智创未来”深河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顺利开园;举办FTC科技挑战赛中国区总决赛……河源国家高新区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高质量发展中的支撑作用,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培育、创新平台建设、创新载体扶持,推动科技企业高质量发展。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也是成果转化的主体,企业创新能力强,也是科创实力的体现。近日,河源国家高新区相继发出《申报2023年度河源市高新区创新驱动发展专项资金的通知》《申报2023年度河源市高新区人才优先发展专项资金的通知》,并对入选2022年度的企业和个人进行公示,持续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推动园区实现又快又稳高质量发展。
数据显示,河源国家高新区现有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8家,占全市总量1/3;园区124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成功入库,企业技术中心40家。
打造科技创新平台,是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底座”。河源国家高新区现有河源市创业孵化基地、河源高新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河源广工大众创空间、河源兴河众创空间、国家通讯终端检测中心5家“国字号”创新平台;深河金地创谷、创智产业园、台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3个重大创新创业基地;广工大协同创新研究院、省科学院河源研究院、深圳大学湾区河源研究院、广师大河源研究院、天津大学精密仪器院士工作站、天和第三代半导体产业技术研究院、河源市湾区数字经济技术创新中心7个科研院所;省级新型研发机构3家,工程技术中心79家,企业技术中心40家;成功引进天津大学叶声华院士团队、李国强教授“扬帆计划”团队等一批高端创新团队及合壹新能企业高层次人才。
此外,河源国家高新区着力革故鼎新,巩固优化周一项目督办会及落户动工、联合验收、投产专班等“一会三专班”运作,推动项目建设周期全面压减至1.5年内,深入推动项目“拿地即开工”模式。据统计,2024年,高新区省市重点项目17个,其中计划新开工项目7个,续建项目10个。1月至9月,省市重点项目年度投资完成率达85.7%。
坚持以人为本 聚焦群众关切“冷暖事”
“6·30”助力乡村振兴活动,是解决帮扶资金不足、拓宽先富帮后富渠道的重要举措。一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高新区社会各界积极参与“6·30”助力乡村振兴活动,慷慨解囊、乐捐善款,为全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贡献了力量。
近年来,高新区企业家以及社会各界爱心人士鼎力支持和积极参与“6·30”活动,取得了良好成效,为全省、全市助力乡村振兴、共同推进“百千万工程”深入实施贡献力量。高新区“6·30”助力乡村振兴活动所募集的善款全部用于支持我市乡村振兴工作,主要集中用于各县区相关镇村的民生事业、基础设施、环境整治等项目,着力为各县区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提高村民生活水平,助推乡村全面振兴。在今年高新区“6·30”助力乡村振兴活动中,共有260家企业认捐,认捐金额达410.221万元,目前已明确定向支持项目7个。
民之所盼,政之所为。
从市人民医院深河门诊部增设急诊科,进一步满足高新区企业员工及周边镇村群众的就医需求,保障急危重患者得到及时、高效的医疗救治;从启动模具城南片区兴工路、新陂路、祥和路、和谐路等四条道路的配套升级工程,完善交通路网;从全力推进集团化办学,到提升学校综合办学水平,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发展环境……一直以来,河源国家高新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服务群众、服务企业作为重中之重,聚焦群众关切“冷暖事”,全力以赴帮助企业解决各种疑难问题,努力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汇聚全区力量把高质量产业家园建设得更加美好。
同时,河源国家高新区还加强政策宣传解读,积极开展各类专项政策宣讲活动,持续发挥工业项目服务专班机制以及微信工作群、企业办事联络员机制的作用,全面提升企业服务水平与质量,加快推动项目早投产、早达产。
坚持“绿富双赢” 拓宽思路助企发展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
今年,河源国家高新区印发《河源市高新区绿美生态建设活动工作方案》,以“广泛播绿”“见缝插绿”为主线,全面开展全民爱绿植绿护绿行动,营造“城在林中、人在景中”的绿美城乡人居环境,提升园区绿化水平。截至目前,全区完成143家企业绿色升级项目。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河源国家高新区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深化生态环境领域“放管服”改革,切实增强企业环境保护意识。紧密跟进签约项目动工情况,投产项目销售情况,商贸业、服务业营收额和销售额情况,对达到上规上限标准的企业和动工项目及时纳入国家联网直报平台和项目库。紧盯已上规企业培育库,抓好爱康管道、紫泉饮料等拟上规企业进展情况,力争做到达标一批上规一批。
发展向“绿”,科技焕新。
今年,河源市禾望电气有限公司入选省级绿色工厂名单,也是我市唯一入选的企业。在“绿色工厂”创建过程中,该公司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号召,从设备、生产材料、研发和设计等环节深入研究,持续做好节能减排工作,力争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实现双赢。
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年举办的2024河美共赢篮球联赛高新区大区赛暨兴业惠民嘉年华系列活动中,河源国家高新区以赛事活动为牵引,结合“百千万工程”、绿美河源生态建设,举办了工业旅游摄影获奖作品展、河源国家高新区工业旅游线路展示、益民汽车展销会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展现高新区风采和产业活力,为企业职工、市民带来了工文体旅消费新体验,推进高新区体育健身与实体产业、美食文化、工业旅游等深度融合,推动“百千万工程”落地见效、走深走实。
■本报记者 王亚娇 特约记者 聂燕民 张立 通讯员 黄树荣 陈晨 谢彦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