勠力同心勇攻坚 城乡风貌展新颜
■和平县阳明镇主街——福和大道
■和平县热水镇打造出一条融合文化艺术、休闲娱乐、特色餐饮于一体的美丽示范街。
核心提示
初冬之际,和平县虽带着丝丝寒意,然而步出赣深高铁和平北站,眼前焕然一新的景致瞬间让人倍感温暖与惊喜:昔日道路沿线的杂草垃圾,杂乱无序的施工围挡、路边广告牌已经消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平整的人行道和铺了沥青的主干道。
眼前优美宜人的乡村环境,是今年10月和平县开展的城乡风貌整治提升攻坚行动的生动写照,它掀起了一场从外到内、由点及面的人居环境整治热潮,使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当下,在和平上下大力推进实施的“百千万工程”,美了乡村、富了农民,推动城乡协调发展,一步步将“百千万工程”的“施工图”转化为和平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景画”。
下好整治“硬功” 城乡风貌焕新颜
按照市委、市政府坚持为民服务宗旨、把好事办好、持续发力、久久为功的工作要求,和平县切实将城乡风貌管控提升和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作为推动“百千万工程”、改善民生福祉的重要抓手,全力推进城乡风貌大整治、大提升。阳明镇作为城区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党员干部带头做、冲在前、拼实效,为全县风貌管控工作树立了典型。
阳明镇共有300栋房屋纳入整治范围,截至目前,全镇累计改造整治房屋303栋,完成率达101%。
阳明镇聚焦风貌整体提升、力争在镇域经济全国500强中争先进位的目标,坚持党群携手,全民动员,党员干部亮身份、作表率,家住国道、省道、高铁沿线等重点区域的50余名镇村党员干部及其家属带头,主动拆除违章建筑,以实际行动引领群众积极参与。同时,阳明镇推出了“三卡”的创新做法,“三卡”分别是入户记录卡、政策明白卡、施工安全卡,实施“一户一策”,同时向群众宣传整治行动,提高知晓率、增强安全意识,形成全民参与、共建共享的良好格局。
与此同时,阳明镇实施“两表两调度”措施,确保整治工作的高效推进。一是制定“两表”(责任包干表、行动进度表),实现任务清单化,并成立督导组对进度较慢的村进行常态化督办;二是实行日调度,通过“两调度”协调解决行动过程中遇到的堵点、难点问题。行动开展至今,阳明镇共召开9次专题调度会、10次专项推进会,其中有3次邀请了上级部门专业人员进行专题培训,为攻坚项目难点、加快工作进度提供保障。
此外,阳明镇根据实际情况,按照任务相当、连片连线推进原则,将全镇任务划分成6个标段,坚持以点带面,集中力量优先完成示范点打造、典型村和“1010”重点任务。目前各标段任务均已全部完成。值得一提的是,该镇以占道经营、乱搭乱建多发的丰道村作为重点区域,开展联合攻坚,仅用3天,就完成了九竹路三家腐竹厂的拆除,解决了热水路口加油站、九竹路腐竹厂等多个历史遗留问题。同时,以坪地村和梅径村作为典型村区域,切实抓好典型村培育工作,为创建验收打下坚实基础。
通过近两个月的集中攻坚,阳明镇如今的城乡风貌呈现出更加整洁美观的新景象,也为全县开展城乡风貌管控提升与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提供示范样板。下一步,和平县将以阳明镇取得的工作成效与创新经验为示范,继续深化巩固已有成果,围绕服务打造县城、大坝、合水融合发展的“一体两翼”,着力将作为“一体两翼”连接主通道的238国道大坝街镇至合水珊坪段打造成为城乡风貌示范带,不断探索和完善长效管理机制,广泛动员各方力量,深入推进城乡风貌管控提升和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不断增进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打造“百千万工程”和平样本。
据悉,和平县聚焦环境风貌、乱搭乱建等突出问题,以铁路、高速公路、国省道等主干道沿线为重点,采取“分区、分步”方式,有效推进干道沿线风貌整治提升工作。截至10月底,全县已完成城乡风貌整治提升1616栋,超额完成1613栋的整治任务,整体进度在全市排名靠前。
体育IP赋能“百千万工程” 促进农文旅体深度融合
和平县认真贯彻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市委“138”具体安排和县委、县政府工作要求,坚持农文体旅融合,以联赛为载体,将和平优质的农文体旅资源串珠成链,实现扬文化、谋产业,助推“百千万工程”走深走实。6月27日,热水镇分赛区举办了“华丰金湾杯”2024河美共赢篮球联赛和平大赛暨“品味茶韵·领略多彩客家文化”系列文旅活动,通过本地特产、非遗产品宣传展示、民俗文化表演、举办特色产业发展交流会,实现“聚人气”“汇商气”“冒热气”。
热水镇充分发挥典型镇的示范带动作用,围绕美丽圩镇“1+4+7+9+N”建设要求,打造出一条融合文化艺术、休闲娱乐、特色餐饮的美丽示范主街。以特色文旅活动为契机,在主街道设立和平农特产摊位、茶文化展示区,推广当地农特产和本土茶产品,集中展示古法炒茶、和平传统小吃制作过程、墩头蓝等和平非遗产品,开展和平民俗非遗巡游表演。全方位、多角度、近距离地展示当地茶文化、传统美食和客家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吸引大量游客前来参观,墩头蓝、猫头狮、阳明伞、采茶舞展演、民俗非遗巡游等和平特色、和平优势、和平元素火爆出圈。当天的活动盛况受多家市、县媒体关注报道,成为和平融媒年度爆款视频。亮点纷呈的活动、典型镇的“美丽变身”,感染带动群众自发运用“私域流量”宣传“百千万工程”的火热实践和生动故事,吸引市内外自媒体在抖音、小红书、微博等热门平台带热网络话题,营造出全民参与“百千万工程”的浓厚氛围。
和平县已完成首批典型镇热水镇和拟培育的第二批典型镇彭寨镇、林寨镇“一库三图一书”编制工作,将彭寨镇、林寨镇典型选树培育工程纳入央企助力范围加速推进。目前,热水镇典型镇选树培育项目建设已基本完成,正在推进提升改造项目建设;彭寨镇、林寨镇美丽圩镇“七个一”项目总体施工进度达90%。
随着“百千万工程”全面推进,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圩镇建设全面铺开,和平各镇的城镇建设提速提能,乡镇联城带村的节点功能逐渐显现。
探索乡村运营新模式
促进村集体和村民“双增收”
家住和平县大坝镇水背村的陈先生,这两天家里的小洋楼刚刚粉刷成白墙,与旁边的荷花基地遥相呼应、相得益彰,提及“百千万工程”带给村里的变化,他直言自己家就是受益者。
水背村是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村。近年来,在市、县、镇三级政府的支持下,水背村因地制宜,脚踏实地实施了“百千万工程”,加大人居环境整治力度,不断提升乡村“颜值”的同时,想方设法提高村集体经济和村民收入。
水背村探索乡村运营新模式,充分发挥强村公司“全能管家”作用,让强村公司转型为服务乡村发展的“主引擎”,同时做好土地流转和闲置资源盘活文章,推动社会服务和经济收益双提升,实现乡村高效运营。截至9月底,水背村村集体经济收入达88.43万元,同比增长54.95%,稳居全县首位,预计年底将突破“百万元”。
水背村积极探索以强村公司为乡村运营主体的实现路径,通过引入现代化企业管理理念,将强村公司打造成为服务和促进水背村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一是培育“2.0版本”强村公司。建立专业经营团队,聘任职业经理人,通过“雁归源”计划,将本村外出经商多年、具有丰富管理经验的乡贤引回村里担任强村公司总经理,同时聘用专业会计、财务、出纳等工作人员,提升强村公司经营管理水平;完善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建立健全财务管理、质量管理、采购管理、安全生产、绩效奖励等相关制度。如优化薪酬待遇保障,建立“股权+绩效”激励机制,公司经营团队薪酬与强村公司经营效益、群众满意度等KPI挂钩。二是探索强村公司参与村庄共建共管服务具体路径。以承接水背古村景区运营为抓手,通过合同承包的形式,由强村公司提供卫生保洁、绿化养护、景区设施维护等各类服务,实现以企业化服务取代原有村委会包揽服务形式,促进服务管理水平提高,坚持微利原则,有效控制服务管理成本;按照市场化原则,强村公司依法承接村内的基础设施建设、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乡村景观建设等工程,发挥就近就地用工优势,有效控制工程成本,带动当地村民”家门口“就业,进一步壮大村集体经济。
与此同时,水背村通过“四议两公开”、户代表签订协议的方式,将村内集体和村民的撂荒土地、闲置农房、古建筑等“沉睡”资源打包给强村公司进行经营管理,强村公司每年向村民支付承包费用和股金。一是做好土地流转文章。建立“兜底分红”机制,鼓励村民以土地入股等形式进行土地流转,由村集体经济组织委托强村公司集中管理,对承包权人入股的土地以约定保底价方式按年给付分红。共发动493户农户参与土地流转,共流转、整合、集约土地1000余亩,成功引进了古树缘专业合作社等4家农业经营企业。二是做好闲置资源盘活文章。由强村公司组织本地工匠对保存较好的客家围屋进行保护修缮,围绕打造研学基地和特色民宿,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其中,将龙聚围打造成为集文化研学、旅游观光于一体的综合性研学基地,今年以来吸引学生参观研学共1000余人次;将仁修楼升级改造为集住宿、阅读、交流、休闲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特色民宿。2023年以来,水背古村景区共接待游客超过50万人次,“古树缘”三产融合发展基地实现直接营业收入超1000万元,带动关联性产业增收超3000余万元。
此外,水背村还建立“技术库”,分类收录农民专家技能。宣传发掘本村懂建筑、懂手艺、懂种植养殖、踏实肯干的村民24人,按照“建筑工匠、水电木工、保洁工、搬运工”等类别进行分类建库,与强村公司签订灵活就业协议,建成良好的合作互助关系。同时,构建联农带农促农富农机制,在同等情况下,强村公司优先租用本地的土地、房屋、车辆器械,优先购买本地的砂石、竹木等原材料,优先聘用本地村民,让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实现村民资产赚租金、产品卖现金、劳务挣薪金,累计带动约56户群众就业增收,平均每户每年增收2万元。
产业兴,则乡村兴。除了水背村的文旅产业外,更多乡村特色产业正在和平遍地开花,激发强镇兴村新活力。
■组稿:本报记者 叶春雨 摄影:本报记者 林科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