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县全面开展“1+6+N”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体系建设
构筑“大平安” 绘就和谐景
■和平县矛盾纠纷化解服务中心
■日前,和平县大坝镇的妇联执委到村民家走访,及时掌握情况,推动矛盾纠纷在基层及时化解。
■和平县法治文化公园
探索基层治理新模式,着力提升法治建设和平安建设水平,连续3年在平安建设考评中获评“优秀”等次,2023年获授省级平安建设最高荣誉“平安鼎”。
近年来,和平县统筹抓好防风险、保安全、护稳定、促发展等各项工作措施落实,奋力推进新时代新征程政法工作现代化,平安建设、法治建设不断向更高水平迈进。目前,和平县全面开展“1+6+N”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体系建设,以综治中心为核心,发挥网格、法院、检察院、公安、司法以及“粤平安”社会治理云平台六大主力军的作用,充分运用“N”个群防共治力量,推进“一站式”多元解纷服务体系建设,听取社情民意,增强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助推“百千万工程”落地见效。
推动矛盾纠纷化解一站式服务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发展好新时代“枫桥经验”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省委政法委“1+6+N”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体系建设部署要求,在和平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和平县矛盾纠纷化解服务中心于去年12月成立。这是全市第一个矛盾纠纷化解服务中心。今年6月,全市“1+6+N”工作现场会在和平县举行。
据统计,截至今年8月,和平县矛盾纠纷化解服务中心共受理案件2117宗,其中司法调解1607宗,行业调解510宗;共调解成功1314宗,其中司法调解成功816宗(引导当事人申请司法确认346宗),将大量案件调解在庭外,大大减轻了法院收案压力。
和平县以保证群众矛盾纠纷化解“最多跑一地”为目标,以构建完善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格局为重点,坚持因地制宜,全力建设集反映问题诉求、调解矛盾纠纷、防范社会风险于一体的“一站式”平台,实现矛盾纠纷化解从原有的“多环节”向“一中心”转变,推动矛盾纠纷“一站式”受理诉求、“一揽子”调处矛盾、“一条龙”办结服务,将其打造为群众矛盾纠纷调解的“终点站”。当前,和平县矛盾纠纷化解服务中心的枢纽作用和聚合能力发挥明显,已实现“多中心合一、一中心多用”。一是成为矛盾纠纷的综合受理站,受理、调度和调解县城范围内的矛盾纠纷,受理乡镇综治中心上报的复杂、重大矛盾纠纷。二是成为多部门衔接的中转站,以和平县矛盾纠纷化解服务中心为对接主体,促进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行业调解等有机衔接,引导更多的当事人优先选择调解和通过非诉讼方式解决纷争。三是成为调解资源的融合处,汇集调解资源、培育调解组织,推动各类调解组织融合发展。四是成为矛盾纠纷调解的信息收集点,归集、统计、研判矛盾纠纷工作有关数据,加强对矛盾纠纷预警提醒,及时报告重大矛盾信息情况等。五是成为调解员的培训中心,积极组织开展调解员培训工作,不断提高调解员的专业化水平与能力。
目前,和平县矛盾纠纷化解服务中心基本完成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已设立接待大厅、矛盾纠纷调解室、部门进驻工作室、社会心理服务室、网格工作室等功能室,运行机制、工作流程、调解文化均已上墙,初步实现矛盾纠纷第一时间受理、第一时间调处、第一时间办结。
成功打造了“和和来”特色调解品牌
近日,和平县人民法院参考热门歌曲《若月亮没来》,改编制作成短视频MV——《若矛盾还没解》,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介绍该法院诉前调解主阵地——“和和来”调解室,擦亮“和和来”特色调解品牌,让更多的群众了解诉前调解的优势,在遇到矛盾纠纷时,优先选择“和和来”调解室进行化解,实现案结事了人和。
据悉,和平县充分发挥“阳明文化”的作用,结合传统和法治文化,创新发展“和和来”调解品牌,按照“先处理情绪再处理问题”的心理调节方法,通过“和为贵”“六尺巷”等典故及身边案例,运用“四心”工作法(耐心听取诉求、同心说理释法、真心解忧止纷、恒心跟踪问效),熏陶、感化群众,促进矛盾纠纷的实质性化解,推动构建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邻里关系。
农民工薪酬问题是涉及社会民生的重大课题,劳动报酬权益是广大农民工的核心权益。“五一”劳动节前夕,和平县人民法院运用“和和来”调解法,成功调解了一起9名农民工讨薪案件,帮助他们讨回14万元工资,有力维护了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2022年3月至2023年8月,余某等9人在蒲某承包的和平县某小区建筑工程项目从事消防火灾自动报警工程。工程竣工后,蒲某因未收到工程款,导致不能如约支付余某等人的劳务费。经协商,双方约定由蒲某出具欠据一份,标明欠余某等9人16.2万元,并承诺分4期按期给付所欠劳务费。但到了给付期后,余某等9 人仍迟迟未拿到剩余的14万元,便一纸诉至和平县人民法院,要求讨回辛苦劳动的血汗钱。
原告余某说:“我们现在都在深圳、广州、东莞工作,为了讨薪,每个月都要请一两天假,还花费了不少路费。”对此,调解员谢春培询问了其他8名农民工的想法,他们均同意本次调解,并委托余某处理讨薪有关事宜。
在调解现场,调解员运用“和和来”调解法,通过“听、辨、借、让、和”五个调解步骤,详细了解案件情况及农民工诉求,为矛盾双方讲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保障工人工资支付条例》等相关法律条文,通过和平本土“和”文化,引导矛盾双方“以和为贵”、互让互谅、各退一步。
特邀调解员邹国球说,通过运用“和和来”调解法,当事人有效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式。此外,通过法律的角度,使农民工的利益得到保障。
经过调解员的耐心调解,余某同意给予蒲某半个月时间筹集资金,蒲某同意尽快一次性支付所欠的剩余14万元劳务费。矛盾双方当场签订调解协议,调解协议经和平县人民法院审查,予以司法确认,农民工的辛苦钱得以保障。
本案以诉前调解方式结案,省时省力,且不收取任何费用,既为当事人节约了时间,也减轻了当事人来回奔波的诉累。和平县“和和来”诉前联调工作室自今年1月运行以来,有效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切实维护了辖区安全稳定。
大坝镇获评省“1+6+N”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体系建设先进典型
2019年,和平县大坝镇石谷村入选第一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2021年,大坝镇水背村入选第二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今年,大坝镇获评2023年度广东省“1+6+N”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体系建设先进典型,大坝镇群众信访诉求综合服务中心被评为全省县级标杆。
为推动矛盾纠纷就地化解,全面提升基层治理水平,大坝镇充分发挥“多元力量”作用,依托全镇73名网格员和418名信息员的基层“触角”,实现了矛盾纠纷及时排查与有效处理。这一创新举措极大地增强了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
今年1月至8月,全镇网格员通过日常巡查走访,共排查网格事项2141件,成功办结2141件,办结率高达100%。这一数据的背后,是网格员和信息员对矛盾纠纷的精心梳理与高效处理。他们及时上报矛盾纠纷信息,做到矛盾纠纷的分级、分层处置和办理,确保每一件纠纷都能得到妥善处理。
在推动基层治理的过程中,大坝镇注重发挥“N种力量”的作用,激发治理“细胞活力”。首先,各村党支部、党小组积极联系本网格的妇联执委,再由妇联执委分别联系一个自然村,形成了强大的队伍合力。通过建立健全党支书列席妇联执委“第一议题”学习制度,村党支部书记每月参加一次妇联执委工作例会,不断提升妇联执委的履职能力,有力推动矛盾纠纷在基层及时化解。
同时,妇联执委的作用也得到了充分发挥。通过推行“党小组+N妇联执委+N家庭”模式,以妇女之家、儿童之家和老人之家为主阵地,持续深化“巾帼大宣讲”系列活动,增强了村民的法治意识,实现了服务群众全覆盖、零距离,使乡村德治、法治、自治相融合。
此外,大坝镇还深入挖掘具有本地特色的调解文化,发挥“五老人员”、妇联执委、热心群众等基层力量,建立了“和和来”调解室、“半边天”调解室,促进了矛盾纠纷的实质性化解。
这一系列举措不仅提升了大坝镇自治、法治、德治水平,还为大坝镇的社会和谐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今后,大坝镇将继续深化基层治理创新,充分发挥多元力量的作用,为群众提供更加精细化、高效化的服务,努力构建更加和谐美好的社会环境。
■组稿:本报记者 叶春雨 ■摄影:本报记者 林科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