蘸着秋风嘬田螺
“秋风起,田螺肥,一个田螺三碗汤!”熟悉的客家童谣时常会在耳边回荡,令我想起小时候在家乡稻田里捡田螺、蘸着秋风嘬田螺的美好时光。那黑色螺旋形的田螺壳、那鲜甜美味的田螺肉,夹杂着淡淡的粉尘(薄荷的一种,客家人称之为粉尘)香味长久地留存在齿颊间,令人难忘,回味无穷,每每想起都会禁不住咽几下口水。
夏秋季节交替之际,正是田螺长得最肥美的时刻。此时,田里的水稻已收割完,秋秧苗还没有开始播插,稻田被翻耙成软烂的泥浆并灌满水,这时候最适合去稻田里捡田螺。每到晌午或傍晚时分,太阳晒得没有那么热烈的时候,村里的小伙伴们就会相约一起去捡田螺,那是最快乐的暑期光景。小伙伴们各自带上小竹篓,嬉闹着、追打着,嘻嘻哈哈地来到稻田边,卷起裤腿,或光着腚子,争先恐后地跳进平静而浑浊的稻田里开始摸田螺。弯下腰,将双手伸进水田里随便摸上一阵子,手指头就会碰到圆圆而坚硬的东西,拿起来就着田里的浊水冲刷一下,“哇,好大一只田螺!”“我捡的这个田螺比你的大”……收获的欢呼雀跃声响彻田野。不到半天时间,每个人的竹篓里都会装满大小不一的田螺。不远处,谁家的祖父母在大声喝骂着“打靶仔,又跑水田里去玩耍了,小心回到家被你爸妈打哦。”这满怀关切的喝骂声丝毫不会影响小伙伴们继续捡田螺的快乐。
捡拾到的田螺在小溪里冲洗干净外壳上沾着的泥浆后,拿回家里放进水盆,从大水缸里舀几瓢清水养上半天或一个晚上,让田螺吐干净肚子里的泥沙。第二天,母亲煮早饭时就会用铁钳将田螺的尾部剪去并洗去碎壳,用土钵子盛着,撒上盐和粉尘,放进铁锅里蒸煮20分钟左右,一盆鲜味十足、引人垂涎的农家美味田螺便大功告成。每当母亲刚将土钵子端起来放在灶头上,嘴馋的我往往顾不上烫嘴,总是迫不及待地伸手抓上一个放进嘴里,边呵气边快速地嘬起来,那鲜甜的田螺汁从嘴角边流出,常被母亲笑骂我“小馋猫”。
又是一年秋风至。下班路过菜市场的时候,我看到路边有田螺卖。那色泽乌黑、个头均匀的螺旋形田螺一下子勾起我的童年记忆。平时很少到菜市场买菜的我忍不住便买回了两斤。与妻儿一起,照着小时候家乡的传统做法,将田螺剪去尾部,放上盐、粉尘煮熟后,我端出菜盘放在阳台上,舀上满满一碗白米饭,用筷子夹起一只大田螺,蘸着凉凉的秋风,有滋有味地嘬了起来。先用嘴往已剪开的田螺尾部轻嘬一下,再用力嘬住田螺口,“扑”的一声,一小团柔软鲜甜的田螺肉便留在了嘴里,吐掉连在肉上的角质皮,那熟悉的田螺鲜味顿时便充满了齿颊间,成了我在都市生活中最美味、最开胃的一道下饭菜。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