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心宽广,方能视野辽阔
——白土黑石散文诗的象与意
■岳德彬
象与意,是诗歌的核心元素。天地万物皆为“象”,象入人眼之后,如果人的内心不能生“意”,这个象就等于不存在。面对象,心能生意,这象才是活了的象。对于诗人来说,象是写诗的诱因,也是成诗的关键。邂逅万般物象,怎样才能生发意味并让这个意味具有诗性呢?这就需要写作者启动情思,而情思的启动,则需要学识、修养、阅历、气质、个性、情怀等内心方面的宽广储备。诗人白土黑石的散文诗作品我读得不少,印象颇深。感到他的作品视野辽阔,题材丰富,有生活、有体验、有思想、有性份、有审美价值,值得一读。
他的散文诗新著,集子名为《回望远方》,分为《风物悠扬》《山河阔远》《历史旅痕》《自然之思》《走过人间》五辑。涉及的物象大到天地海洋,小到一朵小花一枚只有空壳的海螺。题材与内容有自然地理、风景名胜、风情民俗、历史现实、人生思考。诗人利用物象生发想象与联想,言说象外之意,袒露心灵情怀,思索往古当今,感悟生命意味。
第一辑《风物悠扬》是邂逅物象之后的托物咏情。
这一辑中,有对春笋、辣椒、苞谷林、樱桃等等为数众多的物事的歌咏。有着不同的诗性意味。如《半山上的樱桃》:“一种甜蜜置放在半山上等待有缘之人”“半山之上的樱桃园,生长着我如花的青春”“我承认,有些等待值得坚持,比如等待樱桃红了,等来甜蜜;而有些等待成殇,比如我曾经远逝的爱情”。樱桃红了,而曾经红过的爱情却成为“殇”,这就是他利用樱桃这一物象而吟咏的情。
纵观这些托物咏情的诗作,诗人对看似平常的物象具有目光独到的敏感。对于托物咏情这种写法,诗人摒弃了那种浅薄的老旧的写法,着力营造经过自己思想发酵的生活真味,展示现实生活里普遍的又是值得关注的存在,在象的翩翩起舞中展开思辨,透露诗情。有一些篇章如《黔地菊花香》《岭南李花》等等则是以物喻人,将物潜在的品性与诗人向往的品性无缝嫁接,让人在享受诗味美感的时候若有所思。以青稞、种子、葡萄树、煤城的煤、贺兰山的画、蓝田玉、茶树、鸟、菊花等为寄寓物的篇章里的象外之思、内心之意,隽永鲜明。
白土黑石善于托物咏情这种写法。在他的眼里,象有所现,物有所值,情有所钟,意有所指。
第二辑《山河阔远》和第三辑《历史履痕》的视觉虽然各有侧重,但更有着题材和诗意开发的藕断丝连,我把它们放在一起来分析。
这两辑,是对大地山河的礼赞、风光盛景的流连、地理风貌的探究、历史现象的钩沉、时间空间的交换。写这样的题材不是为古而古,说古是为了道今。目击博大的、厚实的、含蓄的、沧桑的、无言的物象,就要看诗人的诗情是否有来路,能不能引发读者的共情,就要看怎样来诉说心思,心思是否有深度,还要看诗语的美感与张力。《拉萨河》:“亲近一条河流,亲近水草、沙石,亲近河的呢喃,一条河流无比温柔与可爱,在我心中蜿蜒潜流又澎湃向前,生命之歌生生不息。”号称“天下第一关”的雁门关雄关伟峙,岁月千秋,历来商贾无数、征夫无数、诗人无数、悲欢离合无数——诗人在《雁门关》中写道:“如果一座雄关,是以鲜血为浆、尸骨为砖,建筑而成,这样的第一,我宁愿不要。”又如《平南古渡》:“这古渡无数水手献身航路。古渡码头,成为他们出发的此岸、他们成为历史辉煌的彼岸。”这两章作品,通过关隘、古渡,言说历史与生活的沉重,传递砖头瓦块和江风涛声里深深嵌入和埋葬的希望,让人感喟动情。
《梦回布达拉宫》一章,布达拉宫太辉煌太厚实太珍贵也太丰富了,站在这样宏大的“象”前,心有何意、怎样发话、怎样抒情?作者以“我”的感觉和感受为引子,释放情绪,提炼诗眼——“脚步轻点,再轻点,怕惊动高高在上的神灵”“我站在布达拉宫的高处,我站在离天最近的地方”“我站在至高的神圣殿堂,试着让思绪飘扬,我的灵魂无比接近天堂,我的心绪就永不停止”“我愿意做一只展翅的雄鹰,永远守护高原蓝天”。太多的物象在作者的笔下省略了,作者以建筑的高度、神灵的高度、内心的高度这三维的高度为核心思维,提炼出了有深度有美感的诗眼。《沙湖》一章,写得极有情致,情致来源于一泓湖水引发的想象和联想:“千万次烽烟之后,天空给大地留下清澈”“湖里疯长的水草,像恋爱季节里的相思,毫无节制,占据每一个黄昏和清晨”“坐着船儿亲近沙湖,一株水草的妩媚终将涤荡心里的尘埃,让人心变得纯粹”。
散文诗能不能最后成形,能不能成为美品,在一切需要的诗歌元素具备之后,诗歌语言的成色就成为决定性的因素了。白土黑石的散文诗注重语言的打磨,语句明丽生动,偏向于华美,但又不是过于浓艳。从上面所引的句子里我们应该有所感。欣赏他的诗歌语言的味道,还是自己去挑选自己去采撷吧。
第四辑《自然之思》。“大地之塬,泥土之塬,也是人类之母,自古就是人类家园的一部分”(《塬》)。“那些深扎的车辙,那些站在高天流云之上的民歌,被黄土地放牧。它们在广袤干渴的大地,一程接着一程,一代接着一代,赶着时间向前”(《黄土地》)。《海水》一篇写道:“海水托起岛屿,托起航船,托起朝阳;海水可以淹没村庄、城市、大地,海水颠覆船舶,摧毁岸,淹没落日群山”“从一滴海水里穿过,成为一滴真正的海水,心胸装下大海,人生的风景最终将远去”“成为一滴海水,无形,无我。拥有的是一片海,与海的辽阔”。《梯田》里写道:“每向上一级,就更上一层楼。每向上一级,就多添一份来自天地的祝福”“梯田呈现大地之美,无言;岁月,见证梯田对人间的大爱,无声”。
一切物质一切思想,都以自然为土壤。自然是人类的另一种生命,人类是自然的另一种形式。白土黑石写土地、河流、海洋、冰川、地缝、峡谷、天坑,甚至一根草、一缕月光、一丝风……这些天造地设,悠悠万世的存在,是诗人取之不尽的抒情对象。叙写与礼赞自然的作品,如果只是花前月下、浮光掠影的表象,那是对物象的临摹而非诗歌的性质、任务和功用。白土黑石在这一辑里,写出了对自然的敬畏、崇拜、亲近、迷恋,我读的时候既看到了天地万象的瑰丽与神秘,感激于自然母亲般对人类的无私奉献,又读到了诗人一颗赤子之心的跳动。
第五辑《走过人间》。这一辑的写法是外象退居次要,注重言说心灵的感悟,是对人活在天地之间的精神状态和生命价值的追问。
《在暮色中赶路》有着自醒自警的意识:“在暮色中赶路,我提着祭奠的贡品和满肚赎罪的腹语。大殿高堂,神灵高高在上。一炷心香,叙述不了我昨天的错。我是一个匍匐前行的旅人。”《在黑夜里禅坐》:“世界和我互为敌人又互为朋友。我变换禅坐的方式……修身。悟道。姿势变换,孽障难除。”在《残荷秋语》中,诗人用莲荷的品格提示自己“秋风路上,一路萧冷,抛弃一切曾经的浮名,归隐江湖”,诗人借秋荷残而不败、潋滟于静水微澜之中的安宁品相,修正自己的人生指向“把清风正气朗朗乾坤还给人间”,这种立意,提升了诗的思想高度和审美层次。
“它是一只海螺壳”“一只壳,一张皮,已与真实的生命无关。灵魂在别处”,《一只搁浅的海螺壳回不了过去》这一章,有着洞察人性的犀利。我读的时候就想:我,是不是这样一只搁浅于沙滩的海螺壳?虽然残余着大海的一点印记,但又失去了大海气质的海螺壳?是备受潮水推搡而心不由己的宿命的海螺壳?是因歆羡繁华人间的温柔富贵而不顾一切奔向陆地而不幸倒毙在沙滩的海螺壳?这些想法,是作者的诗作馈赠给我的。好的诗,能够让人浮想联翩,进行诗歌思想意境的再创造。
可贵的是,这一辑的不少诗章都显露出诗人对自己灵魂美丑的拷问,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对人性的探究和解剖。作者将自己放进自己设置的诗境中,这就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白土黑石写作视野辽阔,善于驾驭各种各样的物象和题材,在邂逅物象而有了创作意图之后,他的思索和叙写能够独辟蹊径,能够化象为意、化象为情、化象为境、化象为诗,使睡意沉沉的物象告别本体本味而标新立异,脱胎换骨,成就华章。这样的本领,绝非一日之功,是长期阅读和锲而不舍追逐缪斯的回报。佳作来自内心的宽广,来自诗人所有人生储备的叠加和思想情感的积淀,是他诗歌创作“拳脚功夫”的展现。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