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古镇·烈酒
■吴静波
文人间的互动交流,少不了采风,少不了诗、酒与豪情,少不了惺惺相惜与诙谐的打趣,少不了或浪漫、或热烈、或温情的每一个瞬间,更何况还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在那古意盎然的所在。
桃花
作为特邀司机,看了看行程安排,我乐了,原来由我护送的竟是3名美女。原本以为是苦差,不想竟是妥妥的美差。看来,必须给组织者奖励一只小鸡腿了。
采风第一站:上坪桃花山。
因中途下了点小雨,桃花山上遍地泥泞,对行走、赏花均有所影响,体验感并不是特别的好。
所幸雨霁天晴,空气无比清新,登高望远,亦别有一番滋味。此时此刻,赏的不是花,是一种思绪,一种向往。
几位年轻的伙伴,倒是笑开了颜,她们兴奋地在桃花树下留影。当一个人摆好姿势,或挺胸含笑,自信地朝着前方;或颔首含情,如闺中伊人初见情郎;抑或是傻傻地伸出两指,摆出所谓的“剪刀手”,一旁,总有人热心提示,“抬头,再抬头,收起你的二下巴”“笑笑,媚一点,哦,嘴角上扬”,然后,留影者扑噗一笑,嗔怪道:“好啦。”提示的人,乐不可支,因长期吸烟而熏染出的黄牙在日光下熠熠生辉。
“咔嚓”数声,“剪刀手”急急离开桃树,她要精选其中最美的瞬间,“人面桃花相映红”,发在朋友圈。而下一位则迅速补上,摆出自己最满意的姿势。
原来,赏花未必需要沉寂其中,静静地看,置身花丛,让桃花朵朵成为自己的陪衬,而且是永恒的陪衬,亦是乐事。同样,登山也未必需要直抵山巅,停留在自己最舒适、最心仪的地方,也是一种享受。
古镇
自上坪北上,不足半小时,便到达了古镇。
古镇位于江西,所以,别小瞧此次当天来回的活动,那可是跨省游。
古镇很美,确实是古风古意,然而,如此动人之处却鲜为人知,可见好酒其实也怕巷子深。
我曾行走于诸多城市的古街小巷,除了偶尔发出惊叹,更多的时候,则是怀着一种例行公事的心情,一种不过如此的感慨。
书中的描述越是精彩,宣传的图片越美越精致,与现实所形成的反差就越大。如同线上经过美颜、滤镜、瘦脸修饰后的美女,美则美矣,却不真实,缺少那种鲜活的、动人心弦的气息。小镇,却以其清新、古朴的特点,以其极具客家风情的韵味,深深地吸引了我。
沿着绵延的石路前行,我尽情领略它质朴而深邃的美。那高耸的墙,那斑驳的痕迹,那阔大的围屋,能让人回到远古,直勾勾凝望当年大家族聚居的盛况。那是怀旧老人讲过千遍万遍的故事,那是书本上出现过貌似熟悉实则陌生的风物,那是我们在了解宗族发展脉络甚至是客家迁徙历史时在脑海中呈现过无数次的关于生产建设、大规模械斗或集体欢庆的场景。
而泥砖砌成的矮屋,狭长、顺势而下的斜坡,门前的老井和小树,则分明是我们“80后”曾经的家,无数次午夜梦回、心戚戚然的地方。那时候,我们穿着堂哥表姐穿过的衣服光脚奔跑,长流着鼻涕在家门外玩石子、玩泥沙,到村口的小溪里捉鱼捕虾。
可如今,当年的小房子、泥泞路早已变成林立的高楼、宽阔的大道,并以宜居的名义吸引了无数的外来人口,只给我们留下了一辈子无法忘却的乡愁。
这乡愁与古镇撞了个满怀。但我深知,内心的灵魂若要更加深层地贴近古镇,想必不该止于一场意外的邂逅。古镇如同一位阅历繁复的老人,有整箩整箩的精彩故事,有整摞整摞深奥而朴实的哲理,有道不尽的与我们祖上行迹、客家文化相关的宝贵记录,这一切,需要我们深入其中,静静倾听,细细品咂。
烈酒
不少人对文人存在误解,他们眼中的文人要么是一副忧国忧民、苦大仇深的模样,要么是一种酸不溜秋、小里小气的形象。
但事实上,现阶段大部分舞文弄墨者都有着蛮高的情商。因此,文人间的交流互动,远比你想象中更接地气,也更有内涵。
你想,能够把故事讲得精彩绝伦的人,怎么可能是个无趣的、五谷不分的憨憨?能够抽丝剥茧般把逻辑理清、把道理讲透的人,又有什么理由搞不懂那些所谓的人情世故,融不进尘世的烟火?
真正的文人一点也不酸,酸的是那一双双看待文人的眼睛。
且喝酒去!
连平文友很用心,提供了最地道的连平菜,但晚宴的重头戏,依旧是喝酒。
喝什么酒并不重要,文人有雅致,端得起琼浆玉液,也能够悠悠煮一壶浊酒,谈笑风生。
我闻了闻杯中酒,真香,可惜作为特邀司机,肩负着把美女平安送回的重任,只能无奈地摆了摆手。
然而我的心,同样在那觥筹交错之中。
一饮而尽,收获交际的快乐,并带来灵感的触碰,或许,其中的一两句调侃,就能在酒后幻化成雄文一篇。
你“斗酒诗百篇”,他“温酒斩华雄”——这可不是吹牛,纤纤细笔从来就不逊于丈八蛇矛。尔后“举杯邀明月”,或“挑灯看剑”,或“醉”眼看花,流露出真性情,培养出真感情。
在这里,只有发自内心的尊重与体恤,绝不会出现“感情深一口闷”的蛮横要求,不会有人傻乎乎地质问“不喝,你是不是看不起我”,大家只会对酒力不胜者表示谅解,甚至反复叮嘱喝酒要适度,开心就好。
这才是喝酒的乐趣,够豪迈,够雅兴,也够温暖,够舒服。
遗憾的是,面对这热火朝天的氛围,起瘾的我,却只有鼓掌的份。啧啧品佳肴,悠悠话家常,并于口干之际,仰首就是一杯天地壹号。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