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王阳明
■张伟棠
我非常敬佩大明真儒湛若水(1466—1560年),他是我们增城的骄傲,是增城数一数二的具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更是全国公认的思想家、政治家、哲学家、教育家、书法家。
我也十分敬佩湛若水的交心密友、辩学知己王阳明(1472—1529年)。他们虽为同朝大家,但风格各异。若水一生长度大,阳明一生密度大;一个潜心修养,一个功名光扬;一个细水深流,一个波澜壮阔;一个风平浪静,一个大起大落。
王阳明又名王守仁,生于宁波余姚,是明代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哲学家、军事家、教育家。他精通儒、道、佛,将儒家心学发扬光大并形成学派,历史影响力延续不断。虽然只活了57岁,但他的一生是令人佩服得五体投地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光辉永照后人的一生。
王守仁的足迹遍布全国各地,现在不少地方都保留着纪念他的遗址、景点。在宁波,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王守仁故居和王阳明祖居纪念馆;在贵阳,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王阳明祠堂;在杭州、南昌、赣州、绍兴……
宁波余姚龙泉山麓,山清水秀,风景如画。一座古色古香的两层砖木楼宇掩映在绿树丛中,正门横额上“瑞云居”三个大字典雅庄重。这就是明代有名的状元王华——王守仁父亲的故居。1472年,王守仁出生在这里并度过了15年神童时光。成年后,他也多次回此居住。王守仁12岁时,有人问他专心读书为了什么?一般的学生都会答为了日后当大官,但他的回答是为了将来做圣人!
王守仁27岁那年中进士,后当知县。1506年,王守仁任兵部武选司主事,因上疏挽救遭陷害的正直官员被当权奸臣刘瑾浩刑处罚并贬至贵州龙场边远荒疆做驿丞。他巧妙地躲过了刘瑾的追杀,在龙场阳明洞穴居、在野田耕种谋生的同时,刻苦钻研,对朱子学说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大彻大悟:格物穷理、理欲相联、知行合一。终于成就了他的著名“心学”,实现了中国思想史上第四次突破,史称“龙场悟道”。
此后,王守仁一直以自己的哲学思想指导自己的日常行动。在极其艰难的岁月,他不但没有向命运低头,还招收了很多少数民族的学生,与少数民族进行了广泛的交流。王阳明从此成名,他的心学理论开始广为流传,为多地学派所接受并传扬。
贵阳东北面扶风山上,有一座建于清朝嘉庆年间的古老建筑,这就是举世闻名的阳明祠。拾级而上,只见古殿雄伟、庄严、肃穆。堂中伫立着王阳明高大威严的塑像。店内有一座碑牌:“忆昔阳明讲学堂,震天动地话机藏。龙风山上一轮月,仰见良知千古光。”
王阳明为人处世定力十足,顺时不露喜,逆境不见悲。他遇诽谤攻击不抱怨,为百姓做事不邀功,用德礼服人不争斗,立言、立功、立德,以其过人的智慧能力、独特的处事方式赢得了朝野上下广泛的尊重和支持。
1516年,王阳明被任为巡抚,到江西一带指挥剿匪擒盗。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他以其独断、诡异的奇妙兵法获得了大多数官员都认为不可能的胜利。
在江西,王阳明还恢复了“保五制度”,建立民兵队伍。他倾力兴办学校,刻印儒学经典,提高教师待遇。一时间,赣南地区书院林立,好斗逞凶的民风民俗得到改变,当地风气焕然一新。
1519年,驻南昌的宁王买通了朝廷大部分官员伺机叛乱谋反、自立为皇。正在江西巡察的王阳明临危不惧,在无钱无物、无一兵一卒的情况下,以其超乎常人的智慧联合各地知县正义官吏,招兵买马,组织力量,巧妙出击,平了叛乱。他充分运用灵活机动、虚虚实实又符合实际的一系列出神入化的战略战术大败敌军,生擒宁王。
此后8年,王阳明急流勇退,在绍兴等地四处游学,创办了阳明书院,传播他的心学理论,以自己的渊博学识和人格魅力征服了无数人。
1527年湖广少数民族首领组织造反,疾病缠身的王守仁又临危受命,披挂上阵,总督湖广兼巡抚,调兵遣将,巧妙布局,征服叛军,大获全胜。
要想成大事,必读王阳明。想成大将军,亦学王阳明。王阳明被誉为明代第一牛人、第一猛人,中国最后一位圣人。他既研究学问又带兵打仗,自始至终,知行合一。他“天泉论道”,留下了举世闻名的心学四句:“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1529年,王阳明肺病加重,在广州增城拜谒忠孝祠、探访湛若水故居,完成了亲情、友情“双重奔赴”后,逝于回家途中(江西大余)。临终时,弟子问他有何遗言,王阳明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后归葬于绍兴兰亭镇。
一个光明磊落、知行合一的人,一个置苦难与死亡于不顾的人,一个视荣华与富贵如粪土的人,一个心中只为老百姓的人,有什么理由不名垂青史?他的心学思想有什么理由不受世人推崇?
致敬,王阳明!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