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有情 大爱有声
——读雨果《悲惨世界》有感
法国大文豪雨果著的《悲惨世界》是一部宏篇巨著,多达128万余字,稳居世界名著排行榜前十名。《悲惨世界》故事发生在1795年至1833年间的法国,主线围绕主人公苦役犯冉阿让的个人经历展开,其间展现了黑暗的监狱、阴暗的修道场、惨烈的滑铁卢战场、战火纷飞的街垒等场景。冉阿让只因偷了一块面包被判处5年徒刑,服刑期间因多次逃跑刑期被加至19年。出狱后,一晚米里哀主教好心收留冉阿让,冉阿让为了生计却偷走了主教的银器。被警察抓住后,米里哀主教声称银器是自己送给冉阿让的,并且连银烛台也一同赠给了他。冉阿让被主教的宽厚与爱心所感化,获得了新生的勇气,从此去恶从善……
断断续续花了一年多的时间,才读完整部小说。阅读这部小说确实需要足够的耐心,这与作者的写作风格有关。小说不时插入作者对某个话题长篇累牍的描写或议论,而这些文字大多与小说的情节主线并不那么密切相关,将其删去也基本不会影响对小说的阅读。如第二部第一卷《滑铁卢》,用51页的篇幅描写了滑铁卢战争;第二部第七卷《题外的话》,用12页的篇幅议论修道院;第五部第三卷,用16页的篇幅讲述巴黎的阴渠……这些篇章篇幅过长,没有故事情节或是情节游离于主题之外,阅读起来颇为费神,须凝神静气才能读下去。因此,读至这类篇章时,我会选择停顿几天,待恢复“元气”后再继续阅读,从而拉长了阅读整部作品的时间。
小说的第一主人公冉阿让可以说是一个道德模范,比《芳华》里的刘峰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冉阿让的理念与曹操刚好相反,宁可天下人负我,不可我负任何一人。他的心里只有爱,永远没有恨,甚至没有讨厌,在他看来,“最高的圣德便是为旁人着想”。他从来都是以德报怨,对一辈子紧追他不放的沙威,他在街垒没有乘机报复,而是大度地放他离去;对误解他并让珂赛特疏远他的马吕斯,没有表露丝毫的埋怨和不满。他一度很富有,却过着苦行僧一般的生活。冉阿让是一个追求纯粹的人,他的眼里容不得一粒沙子。在珂赛特和马吕斯结婚后,他大可不必去纠结于自己曾经的苦役犯身份,但他执拗地认为“有的缄默等于撒谎”,最后还是将实情告诉马吕斯,而他所做过的种种好事、对珂赛特的养育之恩、对马吕斯的救命之恩,却只字未提。也正因如此,马吕斯慢慢地将其拒之门外。不能见到珂赛特,使他的身体状况急转而下。
除冉阿让外,小说还塑造了其他很多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如迪涅主教米里哀,小说开篇用了整整一卷、14个小章节、60页的篇幅对其进行描写。米里哀好似一个圣人,“多少人在努力发掘黄金,他却只努力发掘慈悲心肠。普天下的愁苦便是他的矿。遍地的苦痛随时为他提供行善的机会”,正是米里哀没有追究冉阿让“顺走”银器,且还送其一对银烛台,最终使冉阿让幡然醒悟。从此,米里哀成了冉阿让的参照坐标和榜样。
芳汀是一个悲惨的角色,被多罗米埃欺骗感情后生下了珂赛特,又不慎将珂赛特托付给了卑鄙无耻的德纳第夫妇抚养,最后沦落成为妓女,甚至为了寄给珂赛特“治病”的40法郎而出卖自己的2颗门牙,最后在绝望中病逝。“走极端,不承认有例外”的侦察员沙威,“尊敬官府,仇视反叛”,是法律的奴隶,但到最后被冉内让的精神所感动,才发现其一直以来遵守的信仰出现了问题,“法官只是凡人,法律也可能有错,法庭可能错判”,最终选择了跳河自杀。珂赛特的性格平和温顺,甚至缺少一点主见和个性,不像德纳第的大女儿爱潘妮,虽然在一个家风败坏的家庭长大,但是敢爱敢为,不惜用手掌为马吕斯堵住枪口,中弹死去。德纳第夫妇则是一对彻头彻尾的卑鄙小人,道德沦丧,尽干些偷鸡摸狗、杀人越货的勾当,且从不知悔改。
冉阿让的结局还勉强能让读者接受,至少他是在马吕斯、珂赛特的陪伴下欣慰、安详地死去。这也让我沉重的心稍稍好受了一点,不然我会纠结于怎么好人没有好报——冉阿让行善了大半辈子,苦了一辈子,从没享受过几天好日子,眼看着珂赛特找到了一个好归宿,他却因误解被逐渐排挤出她的幸福世界,一度让我为其愤愤不平。
雨果是一个思想巨人,在小说里,他对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都有深刻的认识和独特的个人见解,对共和制、革命、起义、战争、法律、死刑制度、宗教、真理、历史、阴渠等都有鞭辟入里的论述,如“哲学是思想的显微镜”“进步的暴力便叫作革命”“指望前程远大的人都围绕着目前的显贵奔走经营”……也正是这些,加深了作品的广度和深度,使其显得更为厚重。雨果追求真善美,弘扬人间大爱,放在今天也是值得大力推崇的正能量,这从其重笔浓墨刻画米里哀主教和冉阿让即可看出。
最著名的雨果传记作者安德列·莫洛亚这样写道:“好几十年过去了。时间可以淹没小丘和山冈,但淹没不了高峰,人类遗忘的大海淹没了多少19世纪的作品,而雨果的作品像群岛一样,傲然挺立在大海之上,露出它们那千姿百态的尖顶。”我想,《悲惨世界》应是雨果的“群岛”中耸立得最高最耀眼的那一个。(温伟权)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