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文学频道

春光里的下屯村

2023-07-13 15:59:02 来源:

■华霖

华霖,本名刘辉红,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惠州市作家协会副秘书长,惠州市小作家学会会长,《惠州小作家》主编;《冰心少年文学》特约编辑。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一场春雨过后,天空变得格外明朗。我乘着春风来到东源县义合镇下屯村。

明媚的春光透过云层洒向下屯村,使得沐浴在春光中的下屯村尤为温暖与恬静。那一栋栋洁白的房子宛如一朵朵从大地上升起的白云,与绿茵茵的田野相得益彰,分外养眼。

我走进下屯村的啸仙小学,与河源市作家协会主席及常务副主席把带来的一车厢书籍搬到教室,摆在讲台上。这时,几个孩子围拢过来,兴奋地翻阅着书本,满脸都是好奇。我来到一个扎着马尾辫的小女孩儿身边,笑问:“喜欢这些书吗?”她两手搓捏着胸前的红领巾,忸怩道:“喜欢!”“为什么喜欢呢?”我笑问。当她扑闪着那双水灵灵的大眼睛不知如何作答时,另一个与她差不多年纪的女孩儿答道:“就是好看嘛!”说着她们又兴奋地翻起了书。仿佛书中有她们的朋友在等她们似的。

对,书籍是我们的朋友,只要愿意读,无论是什么书籍,总是能从中汲取一些养分的。书籍就像这春天里的细雨,静静地滋养着我们的生命,使看书的人,不仅自己感到快乐,从中受益,也会把这种好处传递出去。这样的话,我们这次走进下屯村啸仙小学举行的赠书活动就没有白费力气。

这次我们走进的是啸仙小学的老校区,目前全校只有十几名学生在此就读,我很好奇偌大一所学校为何只有十几名学生呢?

“过了桥就是中心小学,很多学生都去新建的啸仙中心小学读书了。这几个孩子因为父母没空接送,所以就留下来了。”该校的叶校长介绍道,“我们现在一共有六名老师,加上实习生和我,一共有八名。”

我点点头,拿起从惠州带来的《惠州小作家》递给一个小男孩儿,“好好学习,好好读书吧!”他接过报纸,坐在一旁静静地读了起来。

不多时,赠书仪式开始,惠州市作协主席与河源市作协主席分别向该校赠书,该校叶校长接受赠书。赠书仪式上,两位主席表达了对学生们的殷切期望和祝福。

从啸仙小学出来,沿着宽敞的柏油马路往上走,一个半月形的池塘映入眼帘,池水碧绿,我不禁脱口而出——春来池水绿如蓝。离池塘不到一百米,就是闻啸轩学堂。学堂是阮啸仙童年学习成长的地方,如今是学习阮啸仙革命精神的红色教育基地。

走进闻啸轩学堂,在讲解员生动形象地描述中,我们了解到了工人运动先驱、青年运动领袖阮啸仙的革命事迹以及阮啸仙的生平和相关的审计历史。学堂突出展示了阮啸仙撰写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执行委员会审计条例》,它作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颁布的第一部完整性审计法律文献,奠定了依法审计制度,对红色审计法律制度有着开创性贡献。在闻啸轩学堂里,可以感受到浓厚的革命精神。

我深深地被阮啸仙先生的事迹所打动,那么是什么样的力量让这个生长在小村庄里的男孩成长成这样一个杰出的革命家呢?怀着对阮啸仙先生的崇敬,我决定到先生的故居一探究竟。

从闻啸轩学堂出来,放眼望去,与学堂隔岸相望的就是阮啸仙先生的故居。青瓦白墙,倒映在绿色的池水中,宛如仙境。我们沿着村里的柏油马路,驱车前往。过了桥,往前不过几十米就到了。有些斑驳的墙壁,仿佛在向我诉说着这座古老的宅子里的故事。

1898年9月5日,金色的秋阳洒满义合下屯村,随着一声响亮的啼哭,一个小男孩降生了。这个小男孩就是现在远近闻名的英雄阮啸仙。

那时的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的年代,整个中国陷于水深火热之中。阮啸仙的童年与千千万万的中国孩子一样,是非常艰辛的。

村里老人告诉我,阮啸仙原名叫阮熙朝,祖辈几代都是当地较富裕的人家。他的祖父阮济垣进士出身,是一个富而不骄、待人平和且乐善好施的人,深得村民的爱戴。

阮啸仙的父亲阮集仁是阮济垣四子,他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分家后,只靠分到的一部分田产祖业过日子,由于世风日下,家业逐渐破落。为图生计,阮集仁便在村边开设了一间经营柴炭竹米兼磨豆腐的小店,取名为洪亨。后因经营不善,濒临倒闭。加上逐年添丁,家境日趋艰难,有时还要向亲友借粮,才能勉强度日。

阮啸仙自小天资聪慧,四五岁时,父亲教他认数、识字,他很快就能记住,人家讲故事给他听,他也可以当即复述。六七岁时就能帮助母亲做家务活,到父亲的店里做杂活。深得长辈的疼爱。小伙伴们也都喜欢找他玩,大家一起捉迷藏、讲故事,常常忘记了生活的疾苦。

阮啸仙祖父阮济垣是一个十分重视教育的人,1904年春,他出资在阮啸仙父亲的小店增设了几张桌椅,并从河源县城聘请了一位私塾先生,对阮啸仙及两个哥哥进行启蒙教育。从此,阮啸仙父亲这间做小生意的“洪亨”小店,便成了兄弟几个进行启蒙教育的“洪亨”小塾屋。

这一年,阮啸仙还不足6岁。但小小年纪的他,上课细心听讲,课后认真完成作业,每门功课均得优秀,常常得到先生的嘉奖和哥哥们的称羡。先生觉得他聪敏好学,总是额外教他一些知识。

半年之后,阮氏家族中的其他叔伯长辈,也都请求将子弟送来“洪亨”小塾屋一起读书。阮济垣与阮集仁商量再添了一些课桌椅凳,将“洪亨”小塾屋改称为“洪亨”塾屋,能让族人子弟都来读书……

听着这动人的故事,我瞬间明白了是什么样的力量使阮啸仙成了名垂青史的英雄,更明白了下屯村在建了中心小学后,有关部门仍坚持为十几名学生保留啸仙小学的初衷。我想,这正是延续了阮啸仙先生家族重视教育、乐于奉献的精神吧!

最美人间四月天,我很庆幸自己在这最美的季节里,来到了下屯村这个美丽的村庄,与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阮啸仙先生这样近距离地接触。我相信,先生这样的精神一定会传承下去,我已在啸仙小学里看到了英雄的火种在传播……

    上一篇:移民
    下一篇:没有了
    数字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