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坑围屋
■王厚基
走进仙坑村,你就走进了一个客家族群昔日的伊甸园。
村口,迎面就是八角楼和四角楼,方形的围屋,白墙灰瓦,一律悬山式瓦顶,被远处连绵的群山和近处的田野包围着,春雨正酣,乳白的云纱在墨绿色的山峦间缭绕,村落仿佛悬浮其中,如真似幻,围屋就平添了几分神秘,好一幅精妙的山村水墨图!
等你真正进入围楼,脚踩麻石地,在祠堂、天井、连廊、庭院、门楼穿行,都是直直的廊,窄窄的巷,高高的墙,围屋就是一本读不完的书。
仙坑是河源市众多客家古村中的一个,位于东源县康禾镇。大凡古村,大抵都有自己的传奇故事,仙坑村的故事就在于“仙”字。话说古时此处水秀山明,百姓安居乐业,孰料天有不测,忽一日凶神恶煞携乌烟瘴气众妖突降,荼毒生灵,乡人苦不堪言,天神闻之赶至,仗剑降魔,驱除妖孽,为谢神恩,乡人遂改村名为仙坑,又把村后的山峰命名仙峰。
四百年前,一个叫叶仰东的中原人,为避战乱,和他的乡亲们一道,拖家带口,从千里之外辗转漂泊南下,最终在这片备受仙人宠幸的净土落脚,开枝散叶,在此扬起一面叶氏宗亲的旗帜。
《仙坑叶氏宗谱》记,叶氏开基始祖仰东公出身书香世家,4岁能诵诗,8岁通读四书,12岁能诗会赋。明万历年携眷初入仙坑时,曾向郑姓乡人借住几间老屋,开荒垦地,白手兴家,经两代人艰苦经营,家业初具规模,至第四代,已拥有田产2000余亩,每年收租谷数千担,上缴田赋千余担。叶家人丁兴旺,虽落籍他乡,但家学传承,人才辈出,占地数千平方颇有气势的回字形围屋,就是这时在仙坑傲然兀立。
步入八角楼正堂,头顶牌匾上“大夫第”三个正楷大字,仿佛庄重地向客人讲述叶氏家族往昔的辉煌。乾隆初年,学富五车的四世祖叶本崧在朝为官,1770年从贵州安顺五品教谕官任上告老还乡,耗资白银数万两,用16年时间建成了这座集家、祠、堡于一体的大夫第宅。大宅四堂四横布局,内有70多个房间,19个天井,祠堂、厅房、庭园、横屋、天井、禾坪、月池一应俱全,四角上还建有炮楼和天街,可瞭望和抵御敌贼。本崧公一生为官最大的心愿并非仅是衣锦还乡、光宗耀祖,而是盼望子孙世代团聚,和美安稳地在祖屋里生活。乡间宗族械斗频起,他又在四周加建了2米厚10米高的花岗岩石墙,石墙上密布着百多个枪眼、炮眼,围屋四角又对称地筑起四个高高的碉楼,用走马廊纵横相连。土楼成石楼,四角变八角,俨然一个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固若金汤的城堡。
紧挨八角楼的是四角楼“荣封第”,“大夫”“荣封”两第相距咫尺。一打听,建造者正是叶本崧之子叶景亭,时间比前者晚二十年。正堂上方一块硕大的黑底金字牌匾,上书“星聚一门”,“聚”的客家话谐音“七”,隐喻叶门七子,团结持家。四角楼比八角楼更有气派,建有36个天井108个房间,仿效《水浒传》三十六天罡一百零八好汉。南方雨水多,设置井、沟、渠排水系统,景亭公将天井的水排向月池,池塘便有了活水,水满时也可向外泄涝。
在围屋里穿行,常会为建造者的智慧折服。迷宫一般的大宅院,有时真会让人找不着北,但只要你以祠堂为轴心,一进一进地走,那些廊、巷、甬自然会为你引路,一条巷、一扇门、一堵墙都会忽然在拐角处出现,让你有柳暗花明的感觉。那些留住阳气又“聚财”的一方方的天井,会适时地让你出来透透气、歇歇脚,让你时不时沐浴一下阳光和雨露。围屋的墙特别让人着迷,据说,当年夯墙所用的材料很特别,沙、土、石灰三合土再加小石子,令人惊讶的是,竟用糯米饭加鸡蛋清作黏合剂,还加入红糖和糯米酒发酵。当然,这说的是承重墙。如果围墙高大,则用竹片和木条做筋骨,这样垒起的墙稳如泰山。
硕大一座围屋,既要讲求冬暖夏凉生活舒适,又要顾及阴阳风水调节,既要防旱防涝防风,又须防贼御敌,这里头需要多深的学问?我想,叶氏父子当年为此一定动员了一切力量并身先士卒、呕心沥血,不然,那屋连屋堂接堂的回形格局,那重重叠叠的厅房组合,那天井、廊巷的设置何以这般规整有度,既合理又具科学性?那抬梁式、穿斗式南北风格的梁柱架构为何糅合得如此巧妙?设计者也没有忘记在梁柱上窗棂上用木、石、灰雕刻出各种富有客家遗风的精致图案,横梁上那一组组蜜蜂、猴子、鸟雀、梅花鹿、鲤鱼、凤凰群雕,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看似在相互嬉戏,其实是向你讲述一个个“封侯爵禄”“鱼跃龙门”“双凤朝阳”的故事,那是围屋的先祖对后辈的美好期盼和深情祝福。
雨还在下,我走出围屋,回头望去,这座曾让一个族群上演过无数忠、孝、仁、义、爱故事的和睦家园,这座曾维系了一个宗族世代精神的坚实堡垒,如今,岁月之笔又令她焕发出新姿。此刻,她是那样安然、宁静……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