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马过河
■包丽芳
老马喜欢文学,从小就梦想当作家。学生时代,作文经常被当作范文在课堂上朗读,在光荣榜张贴。参加工作后,也曾在报刊发表过“豆腐块”。当年,他妻子就是被他的书卷气吸引,脑子一热就跟了他。婚后,家庭和工作的压力增大,加之琐事缠身,老马的文学梦就搁浅了,偶尔有空就欣赏一下别人的文学作品,自己再没写过。
退休后,老马一时难以适应退休生活,每天无所适从,长吁短叹,苦思冥想怎样安排自己的退休生活。那点退休金不足以支撑他四处游玩;在家当“煮男”又不甘心;打麻将耍太极公园下棋又觉得俗不可耐;看电视追剧玩手机刷视频又觉得颓废……每天都百无聊赖,无所事事,常常无事生非找老伴的茬。老伴揶揄他:“死老头,别跟我较劲,别忘了‘好男不跟女斗’,再找我的茬,小心我不给你煮饭。趁眼力还行,还是多看看自己一直想看而没时间看的文学作品,再尝试写写东西吧,拾起你的作家梦。”
老马一拍大腿,顿悟。说干就干,老马去图书馆借回一大堆名著,天天把自己关在书房里。书看多了,就有了灵感和冲动,总想自己写一写。开始写了几首律诗,左看右看觉得挺不错的,有意境又押韵且顺口。发到家庭群,没人回应。又发到同学群,有三两个人点赞,有人随口一说:“想当诗人啊?”老马又发给几位有写作经验的师友,请人家提意见,师友说:“哎呀,你别整这些,你还写得过唐宋八大家?近现代多少人写诗,谁能整出点名堂来?”老马默默地把诗歌放进收藏夹。
老马看报刊上登载的新诗有点意思,于是尝试写新诗。老马想,一般不喜欢文学的人给不出好建议,要有针对性地去请教老师。于是把写好的新诗发给写诗的老师看,虚心向人家讨教,老师说:“自己写着玩可以。”老马把新诗存到了备忘录。
老马想,写诗可能不适合自己,还是写散文吧,写自己身边熟悉的人和事。于是写父亲、母亲、亲情、友情、爱情、家乡……写好后念给老伴听,虚心问老伴:“这样可以吗?有没有偏颇?”也许是出于鼓励和赞许,老伴给他竖起个大拇指:“不错不错。”然而老马始终没敢投稿。
老伴看老马那么纠结,又怕又好,鼓励他去老年大学报班学写作。老马还真的听了老伴的建议,报名参加写作班。老年大学请来有经验的老师,每周给这些老年学员上写作课。这天,听说讲课的是某大学文学院的著名教授,老马早早坐在前排,洗耳恭听。到了互动环节,老马不敢先发言,听着大家各抒己见。那高个子学员说:现在的人写的诗歌那也叫诗?看不懂。看了李白杜甫苏东坡就不想看现在的诗了。那矮胖子学员说:小说当看名著,《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那才叫精彩,现在那些网络小说写的都是啥?都是一些俗不可耐的东西。那白发学员说:现代文学也有精彩的,《活着》《平凡的世界》《白鹿原》这类乡土文学就很不错的,接地气,有生活气息。改革开放几十年,山乡变化、经济发展等都是值得写的体裁。坐在老马身边的那位学员低声嘀咕:码字容易,要写好就难咯,发表就更难了,现在的纸媒不比当年,被网络文化冲击得厉害,夹缝里生存。年轻人几乎都不看纸质书了,你看,人手一部手机,个个都是低头族。另一位学员说:咳,想那么多干吗,咱自娱自乐总可以吧,写给自己看,开心就好,哈哈哈……
下课了,老马闷闷不乐地回到家,老伴关切地问:“咋了?老马同学,上课听不明白还是咋的,想打退堂鼓啦?”老马将同学们的言论复述一遍给老伴听,老伴笑了,问他:“你小时候读过《小马过河》吗?”老马一拍大腿,进书房去了。老伴叫吃饭都没空搭理。
几年后,老马成了签约作家,老伴抱怨他散步都没空,老友埋怨他见个面都没时间。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