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文学频道

用一颗细腻的心感知四季的温暖

——罗忠诗集《乡村之恋》创作研讨会发言摘要

2023-04-14 11:55:42 来源:

邹晋开(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乡村之恋》给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他的诗大都从小处入手,书写平常事,在高处化出,化出高境界。如《锄头》,再小不过了,我从小种地就常用过锄头,但在罗忠先生的笔下,却写出了锄头的高尚与美丽。“一把朴素的锄头∕它动人的状态∕时刻亲吻着大地∕美丽的定义从田野开始”,锄头的高尚便跃然纸上;“在太阳的炙烤下∕它像一幅山水画多美丽”,锄头的美丽便展现无遗。再如《秤砣》,也是农家很小的物件,客家人有句形容成年人胆子小的俗语,叫“洗三朝唔能放秤砣”,长大后胆子就小了。在罗忠的诗中,小小的秤砣,“那是岁月的记忆∕那是风沙的重量”“一杆秤秤了五千年∕中华文明,血泪铸成”。这就不是一般的秤和秤砣了,它联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悠长历史、文明实质和精神图腾。又如《比》,作者以网络段子入诗,连续用了八个“比”,“比”出了局部差距,诠释了“祖国真不容易”。“即便我是一棵小草∕也要给高山∕增加威仪”。如此结尾,大“比”与小草,便有了着力点,诗意也得到了无限的升华。

刘崇昱(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我没有见过罗忠,但是在他的诗集《乡村之恋》的诗行之间,我读到了他温润的诗心和对生活的热爱,他用一颗细腻的心感知四季的温暖,热情讴歌祖国、讴歌时代。确实,乒乓球、血压计、档案袋、锄头、秤砣、阳台上的杜鹃花、白石岗橄榄枝上的燕落、平凡的石头、百合花、蚂蚁、蜜蜂、菊普茶、稻穗、玉兰树、被泥巴干涸的鱼、质量认证工地、兽医观测站……都是诗人写诗的素材,信手拈来,娓娓成诗。诗人用心地写他工作过的“白石岗”,用诗歌记录诗人在此处工作奉献的岁月,充满真挚的感情。诗人笔下,“白石岗的时光/看那红棉的枝杆就知道/横斜天空,接吻阳光//白石岗所有的人/像红棉花,年年开放/春天一样的好心情//白石岗是一株高大的木棉树呀/为新农村建设/不知疲倦地站岗//”(《白石岗的树》)。“但它不仅在萧瑟的秋季盛开/也能在三月喷香/我明白/那芳香是去年的落叶/那能量是落叶的期待/积蓄于一夏/吸收了汗水和土地的营养/喷发出白石岗人生命的光彩”(《桂花香》)。

罗忠热爱自己的家乡,写乡村的早晨,写记忆中爷爷的牛车,父亲的眼睛,母亲酿的酒,乡音不改、乡情醉心的时刻,总会让诗人充满感激、久久地缄默。诗人这样写父亲:“父亲站在抱告山上/像棵百年的黄花梨/骏雄挺拔/双手托举我们长大成人”(《父亲的身高》)。而诗人笔下的母爱,则深沉明亮,诗人的字里行间写满的不仅仅是怀念和感恩——“从老屋走向学校,是乡村的牛车路/我一路走来,背后是母亲弓背的模样”(《岁月在书包里发酵》)。这些句子,让读者感到温暖,让我们的心一次次变得温柔。

在阅读这部诗集的过程中,我们时时能感受到罗忠先生的真诚、清醒、勤奋和自觉。但我们也看到,在个别诗歌中,诗人容易在捕捉诗意、记录人物和场景的层面上停留,对一些诗歌意象没有进行更深入、更集中的提炼;有的作品在表达手法方面还比较传统、拘谨;有的写实诗歌语言出现了过于直白空泛的情况,诗歌语言创新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罗洪安(龙川县作家协会主席):

读这本诗集,让我的心灵得到犹如潺潺流水的一丝慰藉。在诗人的笔下,那些看似平常的事物都散发出极富魅力的灵性气质。

诗集第一辑以在白石岗的经历作为写作主线,以极为人性化的情感体验折射诗人对“白石岗”的深厚情感,热爱自己的事业,热爱自己生活与工作的地方。这个神秘的白石岗,在《那片树叶》中,诗人写道:“那片树叶,极像我/停靠在树上,如我停靠在白石岗”。白石岗那样的靠山,一下子吸引了我,到底是如何的白石岗,让诗人做它的一片叶子,去为事业欢歌。细看白石岗之页的诗句,“白石岗,我是一块铺路石/路在脚下,指向远方。”(《山石》),在这些诗句中,可看到诗人在白石岗的豪情壮志,拳拳之心奋斗不止。“白石岗是一株高大的木棉树呀/为新农村建设/不知疲倦地站岗。”(《时光》)从这些诗句里,可感受到白石岗人那尽职尽责的精神,诗歌是诗人主观情感的产物,因此必然带着诗人的个体痕迹。所以,白石岗如此,诗人自己何尝不是自己?

人生经历的旅途中,一路上有风景,每个地方都是风景,都有诗情画意,让人憧憬,让人只把他乡当作故乡。第三辑河源之页就是这样沁人心脾,《到站了但不是终点》中,诗人写道:“到站便下车,记忆将变得模糊/而我的灵魂/就在这里。虽然短暂的两年/往返数次/河源站虽到/但远不是终点”,寥寥几句就足以体现出诗人对河源的爱之深。河源的万绿湖,河源的特产特色,在诗人的笔下如此熟悉,就如深深扎根在河源大地的人儿一样,对河源的一切如数家珍。东源香板栗,和平猕猴桃,紫金香九萃,和平万家香,吃着河源的绿雅湖,丝苗米,成长为新河源人,这何尝不是诗人乐观积极,热爱生活,热爱自己走过的每一片土地的体现啊?这首“故乡的短笛”引起多少荡气回肠的思念和回忆,有着对乡土无限的爱。

张湘涛(市作家协会会员):

罗忠是一位奔走在乡村振兴战线上的战士,也是善于描写乡村、抒发乡村诗情画意的诗人,作为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的专家,曾多次深入岭南的山村亲自参与伟大的扶贫实践,并于今年在省农科院河源分院挂职,对他来说,“乡村振兴过程中无数动人心魄的细节,是脑海里永远抹不去的深刻记忆”。最终,他将这些经历写进了《乡村之恋》,留下了这难得可贵的一份文学记忆。“乡村的春节,除了有鞭炮声,总能听到牛车驶过的声音。两个轱辘印在乡村的土地上,印出两条永不交叉的牛车路。日复日,年复年,送霜雪,迎春燕,载回满满的金仓库……这是他的梦,我的梦,圆乡村的嫁妆。”( 《乡村的嫁妆》)这首诗,作者以非常直白的笔法,通过昔日的牛车、如今无人驾驶的播种、收割等农用机械的使用,描写了广泛进入农村的科技扶贫。让昔日农耕式的劳作,实现智慧农业和智能农机的创新研发,推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与农业装备的深度融合。让无人驾驶农机“开进”田间,美丽的乡村在科技的力量下,实现真正的振兴与发展。《可爱的人》描写的是扶贫驻村干部的扶贫之举,通过曾经发生的非洲猪瘟,生动地描述了驻村干部进村入户帮扶,奔走于会场、实验室、农舍牧场,始终坚守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为农村牲畜治病,为村民实现致富保驾护航,为山村的扶贫工作尽心尽力的场景和缩影。《手中的试管》《记老所长》《电工的白发》《芳香的汗水》《清洁工》等作品,都是基层扶贫干部、乡亲们之间的点点滴滴的凡人凡事,还有其中蕴含的闪闪发光的品质和光芒,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四季豆》《连心树》《灶堂之绿》《菊普茶》《稻花》等,通过普通的农特产品,助力村民增收致富,描绘出一幅幅因为精准扶贫,让山村人民过上幸福生活的图景。

《乡村之恋》这部诗集,依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虽然整部诗歌集的语言简洁明了,诗意表达也较清晰。但是,正因为语言太直白、浅显,导致口语化较明显,在诗的韵味上有所欠缺;有些作品在结构的转换上比较生硬,表达上还不到位,有欲言又止的地方;语言文字是人类最基本的符号系统,诗集在语法和修辞的使用上有些地方比较平淡、不够丰富;另外,诗集中有些作品有标点符号,有些作品又没有,在准确使用标点符号上还有不到位的地方。

古锦标(市作家协会会员):

我从诗歌的字里行间可领悟到作者应该是“三农”战线上的一名科研工作者。看得出,作者是一个具有时代大情怀的科技工作者,一位热爱生活,心中有抱负,追求远方有梦想的现代诗人。罗忠的作品时代感强、站位高,他的写作技巧和表现手法都可以供人学习和借鉴。从其对一枝一叶的描述和抒情,可读懂他热爱农村,热爱生活的“三农”工作者的情怀;从一石一树的歌咏中,可见其奉献精神。时代正需要这种充满正能量的文学艺术作品,时代需要这种为农村振兴而奋斗、牺牲、奉献的大情怀。我们不妨读一读这些诗句:“日子淡淡的过/像一点油盐也没有/如七月的树上只有蝉鸣”,这短短的三行诗句记录了农业科研人员在农村那种枯燥单一的生活,接着又写道:“做一片叶子/为鸟洗涤眼睛/提防不要给果子留下害虫/我是白石岗一片叶子/我为事业欢歌”(《那片树叶》);在《山石》则写道:“我是一块山石/铺在白石岗上/岁月过得艰辛/但一点也不彷徨/白石岗,我是一块铺路石/路在脚下,指向远方”读着这样的诗句,我们为作者对农村振兴的奉献情怀和奋斗精神所激励和感动。诗集里有很多这样平淡而却感人的诗句,正是这些平淡无奇的诗句,感动着我的灵魂,激励着我的心灵。

陈迅明(市作家协会会员):

我印象较深的是《山村之恋》诗集的一首《记茶科所老所长廖森泰》,标题虽然平淡,而诗作的后半阙写道“……困难催生智慧/智慧穿越困境/你用担当破解贫困/你用茶枝书写梦想/你将北江的水变成鲜红/飘香广东”。特别是诗作的结束句,读似平淡,其拟意却是异常的深刻。诗人描写的是茶科所老所长廖森泰的心中理想,表面上是作者推崇老所长对工作的责任与担当,实际上就是诗人要求自己也应该具有的责任担当。

作者进入诗歌创作的深厚兴趣和热情,是作者锲而不舍大量地阅读古诗词和现代名家作品的基础上形成的。诗人传统文化意识与诗性思维的迸发,给诗作增添了多彩灵光。记得有位作家说过:古代诗人在个人抱负与现实产生矛盾时,他们在诗作的宣泄往往与大多数人相同。诗人这种“回归大众”,为中国诗歌文化注入了活力与精神。古诗不知不觉的“悯农”情怀,已经形成了“人文传统”。读《山村之恋》,脑海里常常会浮现出《诗经》的某些片段。《落叶》中诗人以落叶比拟人生的演绎,让人联想到《诗经》中《终南》“终南何有?有条有梅。君子至止,锦衣狐表。颜如渥丹,其君也哉。”还有《山石》让我联想到《诗经》中《干旄》的“孑孑干旄,在浚之郊。素丝纰之,良马四之”。两首诗相隔三千年,演绎的事物虽然不同,但诗中表述的民族传统精神却是基本一致的。《山村之恋》里还有许多这样“人文传统”的演绎,如“鸿雁”“温泉”“蘑菇”“萤火虫”“乡村的嫁妆”“小人书”“你是一条岁月河”“桂花”“拜碣四甲村”“桂花香”“雪吟”“心中的银光”“粽子飘香”“阳台上的杜鹃花”等篇目演绎的内容,与《诗经》的“关瞧”“卷耳”“燕燕”“终风”“凯风”“静女”“二子乘舟”等篇目演绎的“人文传统”有许多相同之处。

朱洛嬉(市作家协会会员):

在我读过的诗集当中,有人歌咏自然,风花雪月、春秋缠绵;有人歌咏生命,刻骨铭心、旖旎动人;还有人歌咏国家,情怀大义,字字珠玑,却很少很少看到,像罗忠那样把自己的工作地方当作缪斯的居所,用80多首的篇幅,不舍弃任何一个角度,不放过每一次动心,虔诚地、尽情地释放诗意。我在想,这位诗人是多么地热爱自己的工作,与这份工作相处得多么融洽,他一定是在这份相处和关系里如鱼得水的,因此才能够如此忘情地享受在书写、歌咏它的世界里。

“我是一块山石/铺在白石岗上/有风的栏杆,雨的墙/每一支红棉,悄悄斜过头顶/岁月过得艰辛,但一点也不彷徨/白石岗,我是一块铺路石/路在脚下,指向远方”这首诗提供了答案,也透露了诗人是一个把自己和工作揉在一起的纯粹的、高尚的人。

我觉得诗人眼光比较独到,写自己最熟悉的,最容易,最有细节,最动人,也最有价值。从这本诗集里,我读到了美,读到了真,还读到了极致的善和纯粹,收获满满,启发很大。如果一定要给建议,我建议读一些经典作品,比如沃尔科特、史蒂文斯、特朗斯特罗姆的诗,可能会给创作带来帮助。

康兆妮(市作家协会会员):

翻开《乡村之恋》,日子像一幅展开的画卷,顺着时光隧道,在我们眼前慢慢铺开。这画卷古朴、简单,也厚重、绵长,给人温暖亲切、向阳而行的感觉。罗忠用朴实的文字,记录着平凡而又不凡的生活。他的文字,让日子多了一份诗意,让心底多了一份安宁,每一首诗,都似乎让人看到一段时光的痕迹。

在作者眼中,每一份工作都没有卑微,每一位劳动者都在为社会贡献,每一次努力,都是在创造价值,每一次完成任务都是在中国梦的路上前进。所有的付出都应该得到赞美。一株野生水稻,记录着一位大师拼搏的轨迹。电工的白发里飘动着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一位普通的清洁工奏响永不停息的劳动乐章。

从罗忠的文字中,我们可以读到他健康积极的心态。透过桂花的枝干,我们看到:“无论你的姿态如何,都是伸向天空。”桂花的柔韧、坚定、自信,给读者注入一股无惧无畏的力量。就算是生离死别,罗忠也可以在悲伤中找到慰藉。《地上地下——送余光中》中,我们正在为诗人的离去悲伤,他却给人推开了一扇门:“地下骤然变得光辉,那是你带去的乡愁。”倏忽间,让人豁然开朗,对故乡的爱,穿越天地,穿越生死,变成永恒。

生活越来越厚重,文字在厚重中越现轻灵。作者用独特的表达方式,用文字把一个个日子串联,给我们展现了一个高于现实、更为广阔的世界。

罗志勇(市作家协会主席):

《乡村之恋》具有三个基本特色:一是填补了我市文学创作题材上的空白;二是生活气息浓郁,接地气重民生;三是大众化口语化语言入诗,语言灵动。

第一个特色主要体现在农业、动植物防疫方面的题材上,此外,还有体育(乒乓球题材)。在此以前,我市的作者基本上没有涉及农业、动植物防疫方面的题材,乒乓球运动的题材也很少。作者罗忠在农科院工作数十年之久,对农业、动植物防疫工作非常熟悉,第一辑基本上是写这一方面的,如《那片树叶》《蘑菇》《消毒灵车间》《玉兰树》等作品,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写乒乓球运动的作品也有不少,如《乒乓球》《混合双打》《乒坛江湖》等等。这些题材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让我们感受到了另外一个领域、另外一种岗位所带来的不同的生活体验。

第二个特色是作品重民生,接地气,生活气息浓郁。白石岗是作者单位所在的地方,也是作者工作生活了几十年的地方,作者因此以白石岗这个地域为圆心,将发生于其中的人和事作为自己抒写的对象,写的都是生活中普通平凡的事情,都发生在普通人身上的事情,也正因为普通和平凡,随时都可能发生,或正在发生,因而生活气息相当浓厚,地气感相当强烈。如《白石岗的树》,作者从这普通平凡的白石岗的树,感悟到了生活在白石岗这片土地上的人,想到了动植物防疫事业几十年来的发展壮大。在这里人即是树,树即是人,人树合一。这个人,不仅仅是一个人,而是从事动植物防疫工作的人,是一个大的整体。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这首诗不仅接地气,也是对民生的关注,对关注民生事业的礼赞。

第三个特色是大众化口语化语言入诗,语言灵动。《乡村之恋》的大部分作品,用的都是大众化、口语化的语言,如《那片树叶》,语言平淡如水,有如我们平常对话,但在这平淡的语言下面,我们能够感受到,作为一名白石岗人,一名动植物防疫工作者的自豪与骄傲,是平凡中的不平凡,平凡中的伟大,更是作者对普通平凡的劳动者的礼赞。

    数字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