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文学频道

“宠辱若惊”才能“宠辱不惊”

——读老子《道德经》感悟

2023-04-14 11:53:57 来源:

■李成东

老子《道德经》言“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意思是得宠和受辱都很惊恐,好像受到惊吓,重视荣辱这样的大患就像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何谓宠辱若惊?老子认为“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意思是获得就感到格外的惊喜,失去则令人惴惴不安,得宠和受辱都好像受到了惊吓。

“宠”,古今往来,在信任、提拔、表扬、奖励、赏赐、吹捧、赞颂等方面获得极致展现,让人得名得利或名利双利。因为得宠则荣,名利双收,受辱则贱,而无利可图,所以世人都喜宠惧辱,求荣避耻。

因为得“宠”能给人带来赏赐、名利、地位、溢美等等,追“宠”得“宠”便成了许多人梦寐以求的目标。因为追“宠”得“宠”,不择手段、追名逐利、争风吃醋、沽名钓誉、攀龙附凤、趋炎附势、狗仗人势等一大串与“宠”相关的贬义词脱胎而生,既极大丰富了词汇,又详尽展示了“宠”的百态人生。

殊不知“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出自《道德经》),结果是荣于“宠”又辱于“宠”,甚至死于“宠”。纵观历史,此类事此类人还真是不胜枚举:三千宠爱集一身的杨贵妃被缢死且用紫褥包裹尸体,入土连棺材也没有;靠踢球受宠发家的高俅,官至简国公,可谓荣耀无比,位极人臣,最终亦是身败名裂,落得个“陋室空堂、衰草枯杨”的境况;号称九千岁的阉党魏忠贤在明熹宗死后不久就被崇祯同志下令贬到凤阳守祖陵,继而又派人逮捕治罪,醒目的魏忠贤赶紧在逮捕前畏罪上吊自杀;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和珅,乾隆皇帝刚驾崩就被嘉庆皇帝以二十条大罪下令逮捕入狱,查抄家财,后在狱中被赐自尽;“红顶商人”胡雪岩官至候补道,衔至布政使,官阶至二品,赏穿黄马褂,最终被革去道员职衔,在穷困潦倒中死在租住的小屋里……

看来,老子“宠辱若惊”的观点是大有道理的。然尽管一宠一辱、座上客与阶下囚的距离只有一厘米、一瞬间,尽管得“宠”会让人身败名裂、死无葬身之地。但世人明知“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道理仍心甘情愿地重蹈覆辙,明知追“宠”得“宠”是飞蛾扑火仍要前仆后继地“扑火”,明知荣辱得失如昙花一现仍要焚火烧身。这是为何呢?究其原因固然诸多,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功利之心在作祟。世人因有名利之心,为了追名逐利,就必生贪争之念;有贪争之念,互相之间就会因利益纷争闹矛盾,到了无法调和的时候就必然会互掐,继而大动干戈,最终就会因宠辱相争而招致大患。

老子是圣人,他能把荣辱得失看透看开,能做到不为荣辱所累,超脱于荣辱之外。老子的荣辱境界,是我等吃人间烟火的尘世凡人所高山仰止、望尘莫及的。我们虽难以达到老子这么高大上的荣辱境界,但我们至少可以用“宠辱若惊”来鞭策和警醒自己,使自己能够用平常心看待荣辱得失,知晓“得之我命,失之我幸”“居安思危,得宠思辱”和“塞翁失马,焉知祸福”的道理。只有这样才能用平常心看待荣辱,得之未尝是一件好事,失之未尝是一件坏事;只有这样才能毁誉不动于心、荣辱不劳其神,不为荣辱所累所伤所害;只有这样才能拥有淡定自若、豁达泰然的心态与境界,做到“宠辱若惊”而“宠辱不惊”。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在其位谋其政做好分内事就是尽责,在江湖就做一只闲云野鹤,正如明人洪应明所书“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数字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