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 温度 生活
——读包丽芳的散文有感
■陈婷
在《南方日报》上偶尔读到包丽芳的两篇散文——《半江情韵》和《秋喜》,文章有情感、有温度、有生活,文字清丽而饶有情味,忍不住想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半江情韵》韵味十足。作者娓娓叙述了半江名称的来历,浓墨写半江的清晨:山间雾海升腾变幻,仿若人间仙境,让人心驰神往。在不紧不慢的述说中,读者终于明白:原来眼前如梦似幻的胜景缘于新丰江水库(现今的万绿湖)的改造。作者在这里并没有细说往事,只是展现眼底的精彩,至于半江的前世今生就由读者去想象吧。作者只在文章的结尾,看似不经意地写老渔夫边织网边听戏的写意生活,把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好自然而然地带了出来,不仅如此,还展望了未来:“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还会延续下一代,下下一代……”水到渠成,妙不可言。《秋喜》一文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幸福满足之情溢于言表,读来让人对社会主义生态农村充满热爱和向往。在此意义上说,这也是一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颂歌。结尾部分通过今昔对比,突出了农民的幸福感愈来愈强,生活一年更比一年好。既升华了文章的主题,又巧妙回应了文章的开头。
倘若细说的话,包丽芳的散文具有如下三大特点:
一 、 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紧跟主旋律,有着积极和催人奋进的精神力量。无论是《半江情韵》还是《秋喜》,我们都能读到昂扬、积极的时代精神。半江的农人、渔夫,他们已经摆脱了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被动生活。粗看这段:“小舟从港湾缓出,撵起一圈圈涟漪;菜地里,移动着一个个劳作者的身影;屋檐下,老伯织着渔网听着戏曲。”一时还以为当地百姓依然辛苦谋生,但听了渔夫老伯的回答:“那是往日营生,现在保护水质,不捕喽!我织的是追忆、是念想。”这不仅是半江百姓的觉悟,也从侧面反映了百姓们再也不用风里浪里去劳作了。他们只是在闲暇的时光里追忆、念想曾经的风浪拼搏,曾经的出没烟波,曾经的早出晚归……也是对今天生活的感恩吧。而《秋喜》里满满的丰收喜悦,从作者踏进农场开始,去果园摘果到农田到菜地到鸡鸭养殖到鱼塘…… 所表现出来的对现代生态农场的喜爱和赞美,让读者看到了让人羡慕的现代农村生活——山水田园,诗意人间。既有陶潜隐逸的“雅”,也有红红火火的“趣”,果蔬繁茂,鸡鸭成群,池塘鱼戏。这就是乡村振兴,就是社会主义农村百姓该有的生活场景啊,作者那满心欢喜不正是为百姓们过上了这样的生活而动容吗?
二 、文字有情感,有温度,有生活。包丽芳的这两篇散文短小精悍却有韵有致,字里行间所蕴藏的对家乡山水的热爱、怀恋之情格外动人。因为有情,文字就有了温度。都说生活有了温度,心灵才有归处。你看她描摹的半江美景:那雾“有时是一团团的,似棉花,有时是一片片的,像白纱,有时是一块块的,似玉石……”这雾不但赏心悦目,还甜在心头“我抿了抿嘴,唇齿竟是丝丝的甜,柔润喉咙,满满的清凉,神清气爽。噢,甜雾果真名不虚传……”写景,竟也能这样情感饱满,细节丰盈,让人着实感受到美丽的家乡山水带给作者的满心舒畅。这些有温度和生活气息的文字同样体现在《秋喜》里:“果场边,黄澄澄的水稻田间,有水鸭在穿梭、追逐、觅食,发出呱呱的欢叫。”烟火气、生活气息跃然纸上。“山边有一口野生池塘,塘边长满芦苇和一些不知名字的野花野草。一条清澈的小溪将溪水源源不断送入池塘里,再经排水渠流到田地,流向远方……”这一段如诗似画的自然风光描写,既源于作者对生活细致的观察与体会,也是她发自内心的情感流露,落笔生情,皆因有爱。
三、结构严谨,匠心独运。作者是有着深厚的文字功底的,她的两篇散文,结构多有相似之处:开门见山,由景及人,写景抒情,最后升华主题。严谨而脉络分明,文字优美凝练,作者还非常善于抓细节,把以小见大的写作特点发挥得相当完美,堪称散文写作的典范。此外,包丽芳的两篇散文主题虽然都是歌颂和赞美,但从中看不到浮夸的宏大叙事和激情澎湃的语言。这里面都包含了作者巧妙的匠心呢。《半江情韵》,通过眼前山岚变幻,雾海壮丽的美景衬托现实的富足美好,再通过渔舟出港、农人下地和渔夫老伯的自白,突出了百姓生活的宁静、富裕和闲适,给人情韵悠悠,意犹未尽之感。《秋喜》也是通过田园风光的描绘,既体现了丰收之美,也体现了人性和人文之美。生态农场重在生态,所以现摘的果实是可以放心吃的,池塘里的鱼也可大胆吃……安全、绿色、健康,这些理念不也充满着人文情怀吗?
阅历、知识、书卷味是优秀散文的基本要素,包丽芳的散文无疑是具备这些特点的。散文 ,最大的特点是形散神聚,随意挥洒,自由灵动。倘若说要给包丽芳的散文写作提点什么建议,我觉得结构严谨既是她的优点也可能是她的缺点。当然,我仅仅是从我读到的手上的两篇散文来说的,说不定她的其他散文既严谨亦洒脱呢,期待读到包丽芳更多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