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批“三名”工程结硕果
全市共设立116个工作室,已成为我市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
■本报记者 邹茹玉
近日,河源市中小学名校长(园长)、名教师、名班主任工作室建设成果典型案例评选颁奖暨展示活动在广东技术师范大学(下称广师大)举行。活动集中展示了“三名”工作室在教育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育人模式创新等方面的丰硕成果,这也是我市深化“三名工程”与校地协同育人的重要举措。
工作室建设成效显著
师资培养结硕果
此次活动由市教育局和广师大联合主办。活动为“三名”工作室成果典型案例获奖代表颁奖,并授予河源中学等10所学校“基础教育教师现场教学培训实践基地”称号。
2023年11月,我市启动第四批“三名”工作室建设,共设立116个工作室,覆盖特殊教育、学前至高中全学段及学科,其中包括76个名教师工作室、24个名班主任工作室和16个名校长工作室。截至目前,这些工作室已推动66名成员晋升高级职称,获县级以上荣誉1676项,发表省级以上论文346篇,主持县级以上课题156项,出版专著24部。通过开展示范课1178节、专题讲座501场,有效带动了区域教育水平提升。
“‘三名’工作室已成为我市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通过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有效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和学校教育质量提升。”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认为,各工作室聚焦特色发展,形成了众多可推广、可复制的实践成果,展现了河源教育工作的创新活力。
特色创新成果丰硕
各学段展现新亮点
在成果展示中,各学段工作室呈现出鲜明特色。其中,高中教育阶段,曾令琴工作室构建“趣美课堂+趣美教研+趣美生活”三位一体美育模式,推动美育生活化落地;李柯娟工作室开发“客家文化调查”项目式课程,形成“文化浸润+任务驱动”的语文教学模式,开展省内外讲座30余场。
初中阶段突出数字化赋能,梁敏华工作室打造的“行思地理”平台用户覆盖全国30个省份,成为粤教版地理教材资源共享的核心载体;曾晓霞工作室探索“双师课堂”“AI赋能个性化教学”模式,在智慧教育案例评选中屡获佳绩。
小学、幼儿园及特教领域,多个工作室开发了《我爱家乡龙川》《悦思语文》等地方教材,让教育扎根地方文化沃土。梁嫣锋工作室构建“一核三维五共”教师成长模式,为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有效路径。
育人模式创新突破
示范引领效应明显
“三名”工作室在育人模式创新上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形成了系列具有辨识度和推广价值的特色成果。如名班主任工作室构建“一核四引”德育模式与“六阶赋能”班主任培养体系,出版德育专著、开发班会课程,推动育人实践系统化;名校长工作室融合“非遗”与客家文化开发校本课程,同时依托智慧教育标杆校优势搭建数字化研修平台,促进教育资源优质均衡。
各工作室还通过开展跨工作室研修活动,促进智慧共享与协同发展。这些创新举措丰富了育人实践,形成了良好的教育生态,使“三名”工作室成为教育改革的试验田和教师成长的孵化器。
据了解,我市一直以来高度重视“三名”工作室建设,通过政策支持、机制建设和资源投入等举措,在培养青年教师、优化教育教学、提升教师教研能力和学校管理等方面多形式开展活动,以点带面,为工作室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提供坚实保障。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我市将持续加强“三名”工作室建设工作,进一步完善培育机制、强化示范引领、深化成果推广,推动工作室在教师队伍建设与基础教育改革中发挥更大作用,为河源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动力。
下一篇: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