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埔街道:
构建多元共治体系 破解城市管理顽疾
○本报讯 特约记者 吕鹏 针对城市建筑垃圾治理难题,东埔街道创新构建“政府搭台、国企主导、企业共赢、智慧执法、网格闭环”多元共治体系。今年6月以来,共清理建筑垃圾2800吨,第三季度乱倾倒投诉环比下降89.86%,人居环境显著改善。
为破解建筑垃圾清理责任主体不清难题,东埔街道通过“三步走”策略构建多元共治体系。一是调研摸底定方向。实地走访辖区在建工地等,了解处置去向。二是多方会商定机制。通过召开协调会,划定主体权责,街道统筹协调,国企提供资金保障,网格员排查与上报问题,第三方企业处置利用,城管部门查处违规行为。三是试点验证定方案。选点永昌社区先行先试,形成网格处置流程,搭建多元共治体系。
针对建筑垃圾“无处去、难清运”的主要矛盾,东埔街道实行“国企提供场地、企业承租运营”模式,科学选址建收集点,建成街道首个核准备案建筑垃圾临时收集点,配备15个分类堆放区,打通“末端处置”通道。街道镇级国企通过义务清理无主垃圾、返还固定收益等方式,助力完成垃圾整治2100吨,督促业主自行清理700吨。
为避免“二次污染”、提升资源利用率,东埔街道打通循环利用下游通道,第三方企业将收集点垃圾清运至处理厂,加工为再生骨料等,实现“垃圾变资源”。
针对乱倾倒“取证难、处置慢”问题,东埔街道采取技术支撑+制度保障,以技术赋能监管。辖区企业捐赠一批监控摄像头、无人机,推动“地面监控+空中巡查”立体监管,已清理待建地乱堆放垃圾等问题120宗。
东埔街道依托187个综合网格,围绕四个关键环节推行全流程闭环管理。一是源头排查。网格员全面开展摸排登记造册,做到“一工地一档案”。二是分类处置。由街道城管办、村(社区)、网格员现场核查并判定责任主体,对有主垃圾、无主垃圾分类处置。三是验收归档。清运完成后,由网格员与社区工作人员共同核验,并归档备查,实现处置流程可追溯。四是建立“双次回头看”机制,对反弹问题启动二次处置,推动治理成果常态化。
下一篇: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