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源县司法局奋力书写“百千万工程”法治新答卷
党建领航铸铁军 司法为民谱新篇

■东源县首个、河源市唯一一个“国字号”法治宣传教育基地——位于义合镇下屯村的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基地(东源陈列馆)。

■7月2日,东源县司法局组织全体党员前往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基地(东源陈列馆)开展主题党日活动。

■3月20日,东源县司法局等12个部门联合开展“巾帼暖人心”维权普法宣传活动。(资料图片)

■6月25日,东源县司法局举办2025年东源县“国际禁毒日”暨“全民反诈在行动”送法进社区法治宣传教育活动。

■5月16日,东源县司法局举办2025年东源县“法沁东源”普法品牌推介会暨“美好生活·民法典相伴”法治宣传教育活动。(资料图片)

■5月4日,东源县司法局举行五四青年节“慎思明辨”辩论赛,全面提升工作人员普法能力水平与工作技巧。
核心提示
“大家知道网购商品出现质量问题,该如何维权吗?”在东源县东江中学法治课堂上,AI普法数字人“司小东”“司小源”生动讲解法律知识,这是东源县司法局“法沁东源”普法品牌的实践场景。该品牌是全市首个融合AI技术与本土红色法治文化的载体,折射出该司法局以党建引领司法行政创新的路径。
近年来,东源县司法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将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以“政治铸魂、能力筑基、司法为民”为主线,打造过硬司法行政队伍。其推出AI普法、建设全国红色法治宣传教育基地、组建“五老一顾问”调解队伍等举措,推动法治建设、基层治理、民生保障工作提质。
东源县司法局先后获评“全国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先进集体”“全国‘八五’普法中期表现突出单位”,打造的全国法治宣传教育东源陈列馆入选《全国红色法治宣传教育基地掠影》(全国32个、全省唯一),连续2年获法治河源建设考评“优秀”,以党建驱动法治服务,为东源建设省“百千万工程”典型县注入法治动能。
政治铸魂:
拧紧思想“总开关” 红色法治筑根基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忠诚是司法的灵魂。”东源县司法局始终将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以理论武装强党性、以红色资源育初心,让“绝对忠诚”成为东源司法行政队伍的鲜明底色。
在理论学习上,东源县司法局构建“党组首学、领导带学、支部研学、党员自学、青年促学”的“五学联动”模式,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通过专题研讨、外出研学、“三会一课”等形式,推动党的创新理论从“纸上”落到“实处”。近三年来累计组织310余人次党员、干部参加集中学习和政治轮训,实现理论武装“全层级覆盖、全领域渗透”。
在红色育人上,东源县司法局聚焦红色法治资源“利用难、普及窄、转化弱”痛点,组建主创团队,走访老将军、老游击队员及乡亲,研读《人民审计事业奠基人阮啸仙》等史料,对标全国优秀法治展馆,将1幢客家古民居升级为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基地东源陈列馆,打造“习近平法治思想宣传教育”“阮啸仙依法审计历程”“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三大展厅,实现红色文化、法治文化、审计文化、廉政文化“四融互促”。截至目前,该基地累计接待人数100万人次,成为省、市、县干部群众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法治熏陶的“主阵地”。
能力筑基:锤炼服务“硬本领” 先锋模范显担当
“队伍强则事业兴,本领硬则服务优。”东源县司法局以“实战实训”为导向,通过“学练赛融合、传帮带提升”,培育一支“能扛重活、能打硬仗、能创实绩”的专业化队伍,涌现出一批“国字号”先进典型。
“学练赛”提升专业素养。该局常态化举办人民调解、社区矫正专题培训班,创新开展主题辩论赛、法律知识竞赛、“一月一专题”研讨会,形成“以学促练、以赛促干”的培育模式;鼓励干部参加法律职业资格考试,近五年来通过考试5人,累计22人取得资格证,队伍专业化水平显著提升。同时,制定《跟班学习制度》,推行“一人一策”培养方案,组织29名年轻干部到机关股室、司法所、“窗口”部门轮岗锻炼,选调生撰写的《在梨园深处寻路、叩门、探索》等实践成果获省级媒体报道。
“典型引领”激发奋进动能。在党建引领下,该局培育出一批“国字号”先进个人:全国青少年普法教育优秀辅导员冯敏坚守20年,推动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基地东源陈列馆成为河源首个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基地;创新“青少年普法五个一工程”,连续15年,东源在校青少年“违法犯罪率为零、吸毒率为零”;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黄国良扎根基层20余年,化解矛盾纠纷800余起,实行“矛盾联调、治安联防、问题联治、平安联创”的四联机制和滚动式排查机制,推动历史积案化解,被群众称为“知心人”;全国社区矫正机构先进个人罗家蕾推动设立仙塘镇社区矫正委员会,建立健全镇、村两级社区矫正工作协同机制,实现2010年以来仙塘司法所“零脱管、零重新犯罪”的记录。这些先进典型如灯塔般,照亮东源司法行政队伍的奋进之路。
“结构优化”注入新鲜“血液”。聚焦基层法治建设需求,优先招录基层导向的公务员,近五年招录公务员26名(含选调生6名)、事业编制人员3名,其中本科学历19人、研究生学历7人,队伍年龄结构、知识结构显著优化,为东源司法行政事业发展储备了充足的人才。
司法为民:锚定民生“需求点” 法治服务暖人心
“党建好不好,群众说了算;队伍强不强,要看服务亮不亮。”东源县司法局将“司法为民”作为党建工作的落脚点,把法治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让党建成果惠及民生。
基层治理出实招
矛盾化解在源头
依托党建引领,打造具有东源特色的基层治理品牌。顺天镇金史村以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为载体,建成融合普法宣传、人民调解、法治讲堂等功能的“法律驿站”,设置法律图书角、积分超市,通过“依法治理积分制”激发群众参与热情,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截至目前,东源已创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2个、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19个,基层治理法治化水平显著提升。
东源县司法局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全市率先推行人民调解员等级评定和司法协理员制度,组建“五老一顾问”调解队伍,用“土话方言”释法说理。近三年来,各乡镇司法所、调委会成功调处矛盾纠纷1933件,筑牢维护平安稳定的“第一道防线”。
普法宣传大创新
法治浸润人心田
创新打造“法沁东源”普法品牌,以“沁”字喻指法律如清泉润心,呼应东源万绿湖“绿色发展”理念,构建“专属LOGO+AI普法数字人+普法主题曲+文创周边”的全方位宣传体系。其中,“司小东”“司小源”AI数字人围绕“进机关、社区、乡村、学校、企业、军营、网络”七大场景,制作“普法微课堂”“法律互动问答”短视频,重点普及宪法、民法典等法律法规,突破时空限制扩大普法覆盖面。
权益保障有温度
法治护航“半边天”
聚焦妇女儿童权益保护,东源县司法局推动党建与妇建深度融合:助推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政策文件出台,联合成立法律援助工作站,开通“绿色通道”,实现妇女儿童法律援助“优先受理、优先指派”;联合相关单位深入开展“法治进校园”“送法进社区”活动,覆盖学校50余所、社区21个,提升妇女儿童法治意识;指导成立县婚姻家庭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创新“调解中普法、普法中调解”模式,近三年来,共调解婚姻家庭纠纷320余起。
社区矫正提质效
温情帮扶促回归
东源县司法局为社区矫正对象搭建多元便捷的线上学习平台,激发社区矫正对象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构建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模式,进一步提高社区矫正对象的学习参与度和效果。同时,联合社工、律师开展心理疏导、技能培训,帮助社矫对象顺利回归社会,为“百千万工程”营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近年来,以党建为引领,东源县司法局将社区矫正工作作为“平安东源”建设的重要抓手,将社区矫正对象和安置帮教对象纳入“1+6+N”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体系,严格落实社区矫正“六个一”措施;认真开展社区矫正中心规范化建设,2024年被省司法厅命名为广东省省级“智慧矫正中心”。近三年来,共排查社区矫正对象814名,开展实地查访和谈话教育2035人次,有效降低了重新违法犯罪率。
■策划:张松新 ■统筹:李成东 黄铭
■组稿:本报记者 田红秀 李成东 杨坚
特约记者 蓝天明 张小建 通讯员 叶苒芊 潘巧燕
■摄影:本报记者 杨坚(署名除外) ■稿件统筹: 李成东
下一篇: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