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届河源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落幕
■参赛选手们展示科创作品
■文/图:本报记者 邹茹玉
日前,第19届河源市“乔丰杯”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下称青少赛)圆满落幕。这是我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全市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培养和造就科技后备人才队伍的一项重要举措。
大赛由市科协联合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等单位举办。历经初选、终审、展评等环节,大赛组委会评出一等奖作品12件,二等奖作品26件,三等奖作品37件,其中10件优秀作品将选送参加全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
237名学生参赛
来自全市15个代表队的237名选手和科技辅导员参加了本次比赛,向评委和观众们介绍自己作品的设计理念及实际应用场景,分享他们科技创新的成果。
“这是一款创新的三角形边角关系学习用具,可以很好地展示三角形的边长。”源城区下角小学学生欧阳崇希介绍自己的作品《三角形边角关系展示学习用具》,称灵感来自上几何课时发现同学们对三角形性质的抽象理解存在困难,于是他突发奇想,用量角器结合伸缩式小皮尺制作成了这款模拟三角形边长关系变化的学习工具。
龙川县老隆镇第三小学学生陈楷路、殷晨倩、温俊涛设计的作品《科学模拟实验“昼夜交替现象”的创新改良》也吸引了大家的目光。他们来自该校的“红领巾小创科”科技社团,指导老师殷伟剑告诉记者,作品成功解决了当下地理课堂关于“昼夜交替现象”模拟实验的问题,可以直观展现出实验的结论。他希望把这种装置推广到新课标改革课堂中去。
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进入终评阶段的优秀作品有近百件,涵盖了科学、技术、工程、数学、人文、社科等领域。”组委会相关负责人认为,每一件作品都凝聚了学生们的智慧与汗水,充分展现了我市青少年科学爱好者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河源国家高新区实验学校五年级学生袁浩祯在妈妈的陪同下前来观展。他饶有兴趣地站在《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的改进》项目前,看作品的创作者——龙川县隆师中学高二(18)班的骆松松进行实验操作。“孩子一直对科技类的事物比较感兴趣,所以我特地带他来青少赛现场感受一下,长长见识。”袁浩祯的妈妈认为参观科创展可以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和科学兴趣。
主办方表示,大赛的举办旨在引导广大青少年在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开展科学研究,培养科学思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鼓励青少年在科技创新过程中,积极探索、勇于实践,敢于突破传统观念和思维定式,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发掘培养科创后备人才
青少赛已经连续举办了19届,目前已成为引领我市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的一项品牌活动。大赛发掘和培养了一大批热爱科学、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青少年科技创新后备人才,有力促进了我市青少年科技活动的蓬勃发展,在全社会特别是在中小学校产生了广泛影响。
市科协主要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继续创新青少年科学教育模式,充分利用各类科技场馆和信息技术手段,大力推动以科普资源进校园、学生进科普阵地为主要内容的“双进”服务“双减”行动;加快构建校内校外相互促进、有效衔接的青少年科学教育体系,努力营造有利于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和社会氛围,为建设科技强国培养更多优秀的后备人才。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