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中医院圆梦“三甲”
传承精华 守正创新
■昨日,市中医院举行“三级甲等中医医院”揭牌仪式。
■市中医院全景图
昨日,市中医院举行“三级甲等中医医院”揭牌仪式,成为全市首家三级甲等中医医院,也是我市第3家跻身“三甲”行列的医院。
创建三级甲等中医医院,是市委、市政府的殷切期盼,是河源人民的衷心期待,也是市中医院全体干部职工的多年梦想。近年来,该院主动把握中医药发展的时代脉搏,从完善硬件设施,到梳理“三甲”资料;从大培训、大考核,到大执行、大监管,攻克一个个创建难点,中医药综合服务能力稳步提升。
副市长曹建忠参加揭牌仪式。他强调,市中医院要继续抓好医院管理,加快制定符合医院发展的长期规划和短期目标,加速推进医院高质量发展,努力将医院打造成为百姓满意、政府放心的“三甲”中医院,为建设幸福和谐美丽河源作出更大贡献。
■文:本报记者 彭冲
通讯员 关昊 黄敏锋
■图:本报记者 冯晓铭
聚焦学科与人才 中医特色更突出
立春时节,走进市中医院。迎面而来的是宽敞明亮的门诊楼,2根铸有《伤寒论》精华内容及中医特色的砂岩雕刻石柱,讲述着一个个传奇、生动的中医历史典故。院内建筑由古朴的中医文化连廊连通,楹联吊牌、中医名家、养生保健、中医康复等宣传画框随处可见,到处弥漫着浓厚的中医文化气息。
市中医院成立于1986年。37年来,无数“市中医人”牢记悬壶济世、大医精诚、治病救人的宗旨,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目前,医院有骨伤科、针灸科2个省级中医重点专科和脑病科、脾胃病科、推拿科、中医护理科、临床药学科5个省级中医重点专科创建单位,形成了“院有专病专科,科有重点特色”的良好局面。率先成立河源市中西医结合骨科研究所,成立了河源市骨伤诊疗中心、中医正骨中心、中西医结合康复中心、椎间盘诊疗中心、颈肩腰腿痛诊疗中心、慢病诊疗康复中心6个市级区域诊疗中心,推进了多学科联合发展。与此同时,大力促进亚专科、专病建设,开设了河源地区首个医疗美容科(美容中医科)、中医防疫门诊等,截至目前共设专科专病门诊108个。
为培育中医人才,市中医院坚持科技兴院、人才强院战略,成功引进10名学科带头人、柔性引进5名省级医院医学博士;建设有广东省第二中医院“省名中医工作室”4个、“医院省名中医工作室”2个、“市名中医工作室”4个。成功开展粤东北地区首例机器人辅助下全髋关节置换术、首例机器人辅助下脊柱外科手术,“领跑”河源骨科进入“数字化骨科”新时代,人民群众就医的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显著提升。
创新服务守仁心 高质量发展上台阶
“我们是从梅州来的,到中医院看病,无论是门诊还是住院,都让我们很舒心、很放心。”患者家属魏培新说。
择岐黄之精术,除广众之苦疾。舒心、放心的就医体验,既是对医院医疗质量、技术及安全的肯定,更凝结了医护人员在服务方面所付出的辛勤汗水。据了解,该院治未病中心于2021年通过AAAA等级评审;开展有火龙罐、中药热奄包、耳穴埋豆、铜砭刮痧等中医护理适宜技术43项,近3年累计服务患者148.2万人次;拥有河源市医疗机构唯一的一家中药制剂室。
在传承、发扬中医传统文化的同时,市中医院还注重人文关怀。对患者,着力提高服务水平,积极开展“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年”活动,推行无节假日门诊新模式,在全市医疗机构中率先推出“中医体验日”惠民活动,实施中药代煎、病历预约复印和药品快递到家等便民服务;对医务人员,着力改善工作环境,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健康保护及心理疏导,倾听医务人员心声,让医务人员切实感受到组织的温暖。在社会上开展全方位、立体式的中医药文化宣传,让中医故事进学校、进社区,领衔推出的“河源中医说”医学科普品牌节目,引领河源市中医药宣传新高地,至今播放量突破1500万,深受社会各界欢迎。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出发。站在“三甲”的新起点上,市中医院院长王步云表示,将坚定中医药文化自信,高标准高质量绘制创新发展蓝图,重点抓实抓好医疗质量、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中医特色等工作,着力提升中医药服务功能和综合服务能力,推进医院高质量发展,为推动河源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发展蓄势赋能,为建设“健康河源” 贡献中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