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健康资讯

高考前考生心理分析与建议

2023-04-11 17:28:32 来源:

■钟碧来

2023年高考即将到来,对广大高三学子来说,这是一场在盛夏扬起风帆、奏响青春乐章的“战斗”。既然选择了蓝天,就要乘风破浪;既然选择了蓝天,就要展翅翱翔。给自己一个自信的微笑,梦想一定会在6月起舞。高考在即,与大家分享一点高考考生心理疏导方面的知识,帮助考生以积极、健康、轻松、自信的心态迎接高考,考出理想的成绩。

考生心理问题分析

高考前几个月,部分高三学生会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不少学生还会产生一定的焦虑情绪。

高考学生最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有焦虑、紧张、担忧、害怕、忧郁(抑郁),这些负面情绪会引发失眠,失眠后又再引发焦虑、紧张、害怕、担忧等,这样就形成了失眠与负面情绪的封闭式循环。

抑郁症、焦虑症等会引起一定的心理障碍,重者诱发精神病。 在认知上,过度压力会使思考认知功能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目光视线短浅,决定草率。在行为上,抑郁症、焦虑症会使人产生逃学、破坏、攻击他人、向周围人发泄情绪、酗酒、滥用精神药物等行为,重者甚至轻生。在生理上:近期压力过大会提高警觉,使生理功能兴奋、免疫功能紊乱(过高或下降),长期压力过大会出现身心疾病,引发高血压、偏头痛、消化道溃疡或者持续性腹泻等。

情绪对学习效果影响的分析

1.负性情绪对学习效果的影响。负性情绪主要有焦虑、抑郁、紧张、恐惧、心悸、不安、易怒、沮丧、担忧等,负性情绪会干扰思维的敏捷性和准确性,对记忆也会产生阻碍作用,尤其是焦虑、抑郁、紧张、恐惧情绪,对记忆阻碍影响极大,记忆力会下降20%左右,逻辑记忆(词语记忆)、操作记忆(动作记忆)产生错误,会对特别是数学、物理、化学等原理、公式的掌握和运用能力产生一定的阻碍。

2.正性情绪过度对学习效果的影响。正性情绪过度主要体现在开怀大笑、兴奋程度过高、激动、情绪亢奋等,记忆力同样会下降20%左右,逻辑记忆(词语记忆)、操作记忆(动作记忆)产生错误,会对特别是数学、物理、化学等原理、公式的掌握和运用能力产生一定的阻碍。

3.中性情绪对学习效果的影响。中性情绪主要体现在愉悦、平静(安静)、冷静、沉稳、安心(安定)、细心等情绪,对记忆的内容比较清晰,记忆效果提高20%,对逻辑记忆(词语记忆)、操作记忆(动作记忆)减少错误出现。特别对数学、物理、化学等原理、公式的掌握和运用逻辑上比较清晰,能力的提高具有一定增强作用。当个体处于一种安静、愉悦、沉着冷静的情绪状态下,人的记忆能力和思维能力都处于最佳状态。

4.熬夜和失眠对学习效果的影响。熬夜学习,主要体现于晚上11点至凌晨1点的时间进行学习,熬夜学习对精神、精力、体力消耗过大,同时记忆神经系统的放电过程能量损耗过大,这样会阻碍长时记忆、短时记忆、瞬时记忆、操作记忆(运动记忆)系统的储存和提取,影响回忆功能,记忆量会下降,逻辑思维同时出现混沌状态。熬夜学习会导致学习效果降低。

失眠是指上床后30分钟、甚至更长的时间不能进入睡眠状态。失眠在广义上包含易醒、晚上醒来后难以入睡或不能入睡等,均属失眠现象。如果难入睡的时间越长,说明失眠越严重,如果长期处于失眠状态,容易引发易怒、激动等情绪上的问题产生,对记忆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影响越大,学习效果下降;在身体上也会引发诸多问题,比如头晕、全身无力,体质下降,食欲不振、口干口臭、便秘等。

5.小结。高考考前必须保持良好的情绪,即适当愉悦的情绪,有利于记忆和思维判断。

如果考生考试前和考试中有过于兴奋的情绪,甚至有难以抑制的兴奋情绪,同样阻碍记忆效果和思维的敏捷性、准确性和判断。

焦虑情绪和抑郁情绪容易产生失眠,失眠时不但会影响记忆,同时影响生理健康,尤其持续失眠一周以上,会出现头晕、食欲不振,呕吐等症状,严重影响学习。

如何保持良好而又平静的情绪

1.强化自信

现在无论是成绩非常优秀,还是成绩不理想,每天都应该带着信心与平静的心情规律作息,按照计划进行复习。查漏补缺,能学多少算多少。不管怎样,努力过、奋斗过,只要过程是美丽的就有价值。在高考前夕,对于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不要过多自我责备,不悔过去,只争朝夕,激发自信心。

2. 优化情绪和放松技巧

心理实验显示,在学习生活中,情绪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在迎考复习时,要学会转移情绪,将自己的情绪调整到最佳状态。

紧张焦虑会导致二氧化碳和氧气在血液中比例失调,从而改变血液的酸性,引起钙在肌肉和神经中的急剧增加,令其敏感度提高,使人感到颤抖、紧张,因此,肌肉松弛法有利于缓解肌肉紧张。

具体操作是:

(1)头部放松。用力紧皱眉头保持10秒钟,然后放松;紧闭双眼,保持10秒钟,然后放松。用舌头抵住上腭,使舌头前部紧张,保持10秒钟后放松。

(2)颈部肌肉放松。将头用力下弯,努力使下巴抵达胸部,保持10秒钟,然后放松。

(3)腹部肌肉放松。绷紧双腿,并膝伸直上抬,保持10秒钟,然后放松。将双脚向前绷紧,体会小腿部的紧张感10秒钟,然后放松,还有肩部、臀部、胸部等肌肉的放松。所谓放松,是指努力体会肌肉结束紧张后的舒适、松弛的感觉,比如热、酸、软等感觉。可以在早晨醒来和夜晚睡觉前各做一遍。

3.积极暗示

积极暗示能强化自己的信心,消除烦恼。消极暗示会降低信心,徒增忧心。考生要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积极暗示,自我打气。如遇到自己实在解不出的难题也不要忧心忡忡。通过自己熟悉的、力所能及的题目以长补短,同样可以成功。

4.适当运动

比如散步、慢跑、在家里简单地听着音乐跳操等都可以。运动休息后,再安静地坐下来,把所学的科目进行大框架地梳理、温习,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排除干扰

家长创造一个良好的充满轻松愉悦的家庭环境,可以使人心情放松。调整夫妻之间的关系,无论如何在孩子面前都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在家中尽量不要出现争执、吵闹等现象。反之,一个压抑的家庭环境往往令人心情焦虑。尽量避免出现干扰性的问候,如亲戚朋友打电话问复习如何、成绩如何、段考如何、准备考哪所高校等影响情绪的问候。

记忆效果提高的前提条件

在学习过程中提高记忆效果必须具备如下条件:

(一)保证充足的休息时间,是维持和提高记忆效果最重要条件。大脑在疲劳的情景下进行工作会降低工作效率,要提高记忆效果,必须要防止大脑疲劳,保持大脑清醒。主要原因是,在疲劳过程中,大脑细胞的能力会出现降低,当大脑细胞活动能力降低之后,记忆能力也就随之下降,记忆的效果就不好。在大脑疲劳的状态下,最好让它休息,否则,既浪费时间,效果又不好。当大脑清醒状态时,学生就必须抓紧时间学习,不要浪费时间。

(二)相信能把它记住的信心。信心是成功的一半,在学习过程中许多人总是怀疑自己的记忆不好,在这种消极状态下心理会出现抑制大脑神经细胞的活动。大脑的记忆容量是巨大的,如果我们有信心,会提高大脑的活跃度,所以必须自我树立“我一定能记住它”的记忆信心,提高大脑的兴奋性,把大脑神经细胞活跃起来,使它能迅速对客观世界的信息作出反应,这样可以增强记忆能力。

(三)复习是提高记忆能力的有效保证。子曰:“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通常,复习是学习过程中对记忆能力的最好保证。越是经常复习某些内容,大脑神经细胞在受到某些内容的刺激之下就越活跃,记忆的深刻程度就越深,记忆能力就越强,记忆效果就越好,但是要注意如下方面:

1.必须及时复习。遗忘的一般规律是“先快后慢”,及时复习能够有效防止熟记后遗忘的发生。刚开始遗忘时就必须及时复习,如果遗忘后才复习,就已经太晚了,再去弥补遗忘的内容就比较困难。

2.回忆与反复阅读相结合。研究结果表明,把阅读和回忆结合起来能提高记忆效果,把60%的时间用于回忆,复习的效果最好。

3.注意排除前后材料的相互影响。注意材料的序列位置和效果,对材料的中间部分内容要加强复习。最好不同科目的内容进行交叉复习,做有序安排,排列科目内容要交叉先后复习效果更好。

4.正确分配复习时间是获得良好效果的重要条件。根据复习时间分配的不同,可以分为集中复习和分散复习。大量研究证明,分散复习的效果比集中复习的效果要好,但是分散复习的间隔时间不能过长。

结论

1.高考前一段时间,必须保持每天至少7小时的睡眠。

2.保持平和的情绪,保持平常的心态和习惯。

3.不要熬夜。不建议睡前回忆当天的知识内容和复习的过去知识内容。在睡觉时回忆当天的知识内容和复习的过去知识内容,万一回忆不起,可能引发焦虑情绪,影响睡眠,可能会出现强迫回忆症状。

4.不建议玩手机游戏。玩游戏是一种消耗能量的过程,不论是身体还是大脑,都处于一种专注的状态下,起不到放松的作用,还浪费精力。

5.保持适当的运动。每天坚持10—20分钟的运动。

    数字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