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发展和安全,全力保持国泰民安的社会环境
倾心绘就平安和谐新画卷
■本报记者 刘烨华
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在客家文化公园、河源文化广场等地,会准时响起欢快的乐曲,不少群众跳起舞蹈,脸上绽放着幸福笑容。这些场景,体现了我市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2022年,我市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紧绷安全发展这根弦,扎实推进市域社会治理工作,不断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大力推进法治建设和平安建设,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进一步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创造更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打防并举 社会治安强基固本
平安稳定是发展的前提,是人民幸福安康的基本要求。去年,河源公安机关聚焦捍卫国家政治安全、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保障人民安宁的职责使命,面对疫情,勇于担当,建立完善流调溯源作战体系,全力维护社会稳定,保障群众安全。
2022年,我市集中力量开展“河安2022”系列专项行动,“压发案、降警情”,重拳出击、露头就打,全年治安警情同比下降17.25%,刑事警情同比下降8.79%,成为全省刑事治安警情数最少的地市之一。实现当年命案全破,侦破命案积案6宗,刑事案件破案数同比上升4%;打掉涉恶犯罪集团4个、涉恶犯罪团伙3个、涉养老诈骗犯罪团伙9个;立涉电诈案件数同比下降6.21%,破涉电诈案件数同比上升92.12%,预警劝阻高危潜在受骗群众58万余人,止付金额1.13亿元,查扣冻结涉诈资金5400多万元,查扣1000多万元的走私物品。持续开展破小案大会战,向涉民生侵财犯罪发起凌厉攻势,破“盗抢销”案件数同比上升9.77%。
国泰民安是人民群众最基本、最普遍的愿望。2022年,我市持续深化平安河源建设,特别是对社会面实施网格化、精细化管理。严密社会面巡逻防控,落实“1、3、5”快反机制,多批次组织警力下沉,强化街面显性用警,健全完善最小应急单元,发动群众组建“义警队伍”,全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铸就维护河源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的“钢铁长城”。
倾情服务 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感
面对53年来最强“龙舟水”袭击,全市党员干部、公安民警、应急救援队伍全力开展抗洪抢险救灾,转移群众10.97万人次,没有因洪涝灾害造成人员伤亡。我市果断转移受地质灾害威胁人员的做法,成为全省推广的三大成功避险经典案例之一。
2022年,我市全力推进公安“放管服”改革,开设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人员“绿色服务通道”,深化交警“互联网+”交管服务,推进权责注意事项压减工作,减少办理审批环节,提升出入境、户政、车管、违处及派出所窗口服务质量。
深入推进“护校安园”,扎实开展7轮校园安全及周边环境专项整治工作,严格落实“高峰勤务”和“护学岗”制度,选派301名民警担任法治副校长,全面开展法制、禁毒、反诈、交通等“平安行”宣讲活动,群众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显著提升。
全力打造河源公安“平安厅”信箱品牌,围绕“百姓的事解决没有”,坚持局长每日阅件批件,分级分类包案、重点督办整治,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161个,用“小信箱”撬动“大平安”,群众对公安工作的满意度明显提升。
化解矛盾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在紫金县凤安镇,“禾坪说事”已成为村民最盼望的聚会。群众与人大代表、党员干部在家门口的禾坪“面对面”话家常,村民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小到邻里纠纷,大到民生难点,都得到了回复或解决。这不仅提高了村民对相关政策的知晓度、支持度、参与度、满意度,还让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和谐。
2022年,全市司法部门全力防范化解各类矛盾风险,维护社会稳定,认真组织开展基层矛盾纠纷大排查大化解专项行动,加强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力度,村(社区)调解组织每周开展一次矛盾纠纷排查,乡镇(街道)司法所每月开展一次矛盾纠纷排查,县区司法局每季度开展一次矛盾纠纷排查。对排查发现的矛盾纠纷完善工作台账,确保排查精准,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司法、法院、公安、信访等部门联动配合,积极推行诉调对接、警调对接、访调对接工作机制,建立大调解工作格局。2022年,全市共调解矛盾纠纷8110宗,调解成功7938宗,调解成功率98%。
全市法院深入开展“一站式建设提升年”活动,办理网上立案22331件,网上调解4534次,网上开庭1965次,电子送达13.3万次,实现全流程掌上办理。推进全链条诉源治理,联合住建等部门出台指导意见,建立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完善金融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诉前成功调解案件7913件。
排查隐患 营造安全生产环境
安全生产工作事关社会稳定,事关社会发展。2022年,全市安全生产风险防控取得新成效。充分发挥市安委办牵头抓总、综合协调作用,制定出台了市级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职责清单”和年度“工作清单”,积极推动落实国务院安委会安全生产十五条、省65条硬措施和我市70条具体措施,有序组织开展道路交通、城镇燃气、自建房、建筑施工、消防等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整治行动,先后组织开展6轮安全生产综合督导检查,充分运用督查考核、警示约谈、挂牌督办等方式倒逼责任落实,一批事故隐患得到有效整改,确保了安全生产责任、措施和隐患防范到位,实现了全年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生产安全事故起数连续三年实现两位数下降,其中水上交通等10个重点领域安全事故“零发生”。
守好守牢安全生产“责任田”。我市统筹推进危险化学品、非煤矿山、工贸行业安全生产各项工作,以危险化学品安全风险集中治理、工贸行业安全生产专项整治“百日清零行动”和非煤矿山大检查大整治为抓手,持续开展自身监管行业全覆盖风险隐患排查,累计检查各类生产经营单位3873家次,整改消除事故隐患7800余项,完成危险化学品安全风险整治“四个100%”和工贸行业安全生产专项整治“百日清零行动”的工作任务,推动完成9座尾矿库的销库工作,实现危险化学品、非煤矿山安全生产“零事故”。同时,率先在全省实施烟花爆竹“打非”基层网格化管理,得到省安委办充分肯定并在全省推广。
社会秩序和谐稳定,社会管理能力不断提升,平安春风吹拂,发展强音不息,河源的明天会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