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扎实推进“三农”工作,加快建设农业强市
农业强起来 农村美起来 农民富起来
■油茶果采摘,油茶果已成村民致富果。 冯晓铭 摄
■东源县义合镇粤菜师傅培训交流中心 杨坚 摄
■东源县柳城镇万绿智慧无人农场 杨坚 摄
一年之计在于春。早春的乡村大地上,农民们已经忙碌起来,用辛勤的汗水播撒美好生活的种子:农业专家走进乡村为当地农业高质量发展“把脉开方”;种粮大户“云上”下单,农资公司忙着接单、运送农资;农产品加工企业生产车间里,包装好的农特产品徐徐“走”下现代化生产线……
去年以来,全市上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始终把“三农”工作摆在突出位置,有效应对疫情影响、自然灾害风险和复杂经济形势,精准施策、靶向发力,全力扛稳国家粮食安全重任,农业农村发展取得显著成效,逐步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迈进。
2022年,我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53.67亿元,同比增长4.9%,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实现稳定增长。全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01.14万亩、粮食产量达81.54万吨,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总产量实现连年稳步增长。我市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连续3年获省农业农村厅通报表扬,东源县被定为全省小型农田水利试点县之一。
春光在前、潜力无限,播种希望、续写辉煌。迈向新征程,河源将以更大决心、更高目标、更强力度乘风起航,奋力谱写乡村全面振兴的新篇章,让人们走上富民、村美、业强的多赢之路,实现乡村宜居安康的振兴之梦。
重农稳粮
筑牢“三农”压舱石
粮安天下,农稳社稷。
一直以来,我市始终把稳定粮食生产和保障重要农产品供应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头等大事,坚决扛牢保障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毫不松懈抓好粮食生产,“三农”稳定经济发展基本盘的“压舱石”“稳定器”作用不断增强,重要农产品实现稳定供给。
2022年,我市从严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粮食产量稳中有增。全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01.14万亩、粮食产量达81.54万吨,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总产量实现连年稳步增长。伴随产量高位走稳,耕地保护也在不断提升。我市压实耕地保护责任,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全面压实各级党委和政府耕地保护的主体责任,逐级签订耕地保护目标责任书,严格考核、一票否决、终身追责。强化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结果运用,对认真履行耕地保护责任、成效突出的县区给予用地规模、用地指标倾斜,对考核问题突出、工作落实不力的县区,采取暂停用地报批、扣除用地指标的约束措施,倒逼责任落实。
稳步推进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我市深入贯彻落实省、市垦造水田3年行动,全市实现新增完工垦造面积4642亩,新增立项垦造面积5322亩,新增水田指标1940亩。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31.9万亩,全市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连续3年获省农业农村厅通报表扬;东源县被定为全省小型农田水利试点县之一。
种子是粮食生产的“芯片”。作为农业大市,我市稳步开展种质资源保护行动,扎实推进种业创新攻关,我市自有产权品种杂交稻深优9528、深两优870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超级稻品种,深两优870被全国农技中心认定为全国十大优质籼型超级稻品种;中国工程院院士罗锡文主持实施的东源县柳城镇万亩智慧农场初步建成。
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助推农业提质增效。我市以粮食生产为核心,围绕水稻、水果、茶叶等产业,提供“耕、种、管、收、售”等托管服务,特别是对粮食作物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生产托管,有效推动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工作,实现小农户与现代产业有机衔接,解决“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等问题。目前,全市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数量达3376个,新建6家日烘干能力30吨以上的水稻机械化烘干中心。在2022年全省农业托管南粤行争先赛中,东源县和广东万绿智慧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分获三等奖、二等奖。重要农产品供应稳定。2022年,全市全年生猪出栏136.4万头,同比增长5.5%;家禽出栏量5705.13万羽,同比增长11.8%;全年供港生猪数量分别占全省、全国的45.2%、28.2%,是内地供港生猪最多的地级市,“菜篮子”保供工作成效明显。
强链固链
打好产业特色优势牌
产业兴则农村兴,产业旺则农村旺。
近年来,我市大力推进产业强农,围绕产业强农,引项目、夯基础、抓攻坚、扩优势,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支持引导产业集聚发展,扎实推进产业融合提升,逐步实现乡村产业提档升级。
产业强基,项目先行。高山油茶、生态畜禽、现代渔业……一批重点农业项目落地建设,有效补齐了我市农业产业发展短板。目前,广东油茶跨县集群产业园(河源)建设进展顺利,已完成油茶林种植近万亩,项目建设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东瑞食品集团(船塘)现代农业综合体建设项目有序推进,首期工程已建成投产;太二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落户东源县灯塔镇,加州鲈养殖基地初期工程已建成投产。
强链补链,做强优势产业。我市深入实施生猪、油茶、茶叶、蔬菜、水果、水产、南药、丝苗米等优势特色农业产业提档升级行动,成功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9家,产业园综合总产值预计超130亿元,累计培育市级以上重点农业龙头企业292家(其中国家级5家、省级78家、市级209家)。
预制菜产业加速发展,乡村产业兴旺新模式初具雏形。建立河源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印发《河源市推进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成立预制菜产业发展联盟,推动一批预制菜龙头企业落户河源。目前,全市已有预制菜关联(含净菜)加工企业41家,以客家盆菜、客家汤料包组合、五指毛桃鸡、客家豆腐丸为代表的河源客家菜预制菜产品受到了粤港澳大湾区市民的青睐,预制菜产业正逐步成为我市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同时,依托农产品“12221”市场体系建设,大力塑造“万绿河源”区域公共品牌形象,组织开展线上产销对接活动,培育农产品网络直播团队,不断强化农超、商超对接,有效打通农产品“线上+线下”销售渠道。
2022年全市“三农”工作成绩单
市农业农村部门荣获农业农村部授予的“全国粮食先进集体”称号。
我市2021年度省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获“优秀”等次,产业振兴工作成效位列全省第二。
“菜篮子”考核自2017年以来连续两次考核优秀,综合排名全省第二。
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连续三年获省农业农村厅通报表扬。
东源县被定为全省小型农田水利试点县之一(全省2个县)。
在全省农业托管南粤行争先赛中,东源县和广东万绿智慧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分别荣获三等奖、二等奖。
我市自有产权品种杂交稻深优9528、深两优870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超级稻品种,深两优870被全国农技中心认定为全国十大优质籼型超级稻品种。
内外兼修
美丽乡村焕发新活力
我市坚决贯彻中央农村改革各项措施,向农村改革要动力、促发展,有序推动农业发展要素流动。
盘活“沉睡”土地资源,农村改革稳步推进。稳步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扎实推进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试点,全市集体经济组织合作制改革等试点任务持续深化,95个乡镇98项“一镇一改革”的改革任务进入攻坚阶段,目前已基本完成83项,10719个经济联合社全面完成资产量化工作,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面达10万元以上。我市还出台了《河源市农村宅基地审批管理工作指引(试行)》等系列措施,围绕宅基地管理、规划选址、农房建设、农村住房风貌管控等加强引导,宅基地审批管理持续规范。
在农村改革工作开展的同时,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正扎实推进。我市严格落实乡村振兴为农民而兴、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的要求,接续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5年行动,打基础、补短板、促提升,拆除残垣断壁和危破旧泥砖房工作扎实开展,建设“四小园”43985个,100人以上自然村通硬化路全面完成,累计完成村内道路硬化2.2万公里。坚持“试点推进,连片示范”,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15条县级乡村振兴示范带、95条镇级美丽乡村风貌带和美丽乡村精品带,源城区“蔬香田园”、东源县“诗画田园”、连平县“十里花灯”、紫金县“红色传承、古韵茶香”等5条示范带建设初见成效,美丽乡村实现由点到面、连线成片的初步跨越。
■组稿: 本报记者 王亚娇 通讯员 姚文凤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