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国家高新区:做大做优高质量发展平台,加快“融深”“融湾”步伐
11月13日,河源国家高新区成功被认定为省级加工贸易产业转移园。
11月18日,河源市第二届创新创业大赛在河源国家高新区启动,进一步加速湾区科技创新成果在河源转化落地。
今年,河源国家高新区超额完成市下达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认定任务,其中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通过认定38家,园区高企存量达114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成功入库150家。
……
河源国家高新区,正以更积极、更有为的姿态推动“融湾”“融深”,打造投资兴业热土。
蓬勃发展的产业新城——河源国家高新区。 黄赞福 摄
河源国家高新区是河源名副其实的工业主战场、主阵地、主引擎。
农夫山泉广东万绿湖饮料有限公司在河源已建成两个生产基地。如今,农夫山泉广东第三生产基地项目也已确定落户河源水经济产业园,目前农夫山泉广东第四生产基地项目正在洽谈,争取今年落户水经济产业园。
农夫山泉自动化生产车间
珍珠串联成链,产业聚集成群。除了农夫山泉外,今麦郎集团也是近年来入驻布局河源国家高新区的重要食品饮料企业,今年面品项目新增4条生产线,饮品项目将于近期投产。此外,还有百家鲜二期、饭饭得食品等项目正在加快建设、达产达效。
今麦郎(饮品)项目已安装了3条饮品高速生产线,目前正在调试生产。 冯晓铭 摄
推动深河特别合作区试验区一期入园企业投产达产、二期加快建设,已与21家意向企业达成进驻协议,其中7个项目已正式进驻并投产,二期用地已完成三通一平,是河源国家高新区做大做优产业共建平台的举措之一。另一大举措是推动跨江融合发展,目前已明确首期开发选址,选定空间融合发展区南部1.31平方公里作为首期开发选址范围。
电子信息产业是河源国家高新区的第一支柱产业,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必走的产业之路。
加强与“双区”产业对接,扎实推进制造业建圈强链,河源国家高新区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今年1—8月,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产值248.5亿元,同比增长7.7%。出台的《河源市高新区产业集群攻坚年工作方案》,推动了园区千亿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百亿级食品饮料和水经济产业集群、百亿级机械与模具产业集群实现新突破。在参与“双区”产业外溢和延伸,推进产业转移共建方面,今年1—9月,河源国家高新区以大型骨干企业和特色优势企业的加工制造环节为重点,累计引进从珠三角地区转移落户工业项目16个,实现“转移—承接—升级”无缝对接。
电子信息产业是河源国家高新区的第一支柱产业
科技创新,决定着一个城市发展的高度。蹄疾而步稳,河源国家高新区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不断增强创新水平和能力,以科技赋能推动产业升级,使园区的综合发展水平迈向一个又一个新的更高台阶。
金地创谷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基地
河源国家高新区加快建设重大创新平台,积极与大湾区新型研发机构合作,加快鹏城实验室河源节点的平台建设。目前,展厅装修工作已完成,设施设备已正式启用,并开通了鹏城云网河源节点的外网接口。此外,还牵头筹建河源市数字经济协会,开发河源市智慧人才管理服务平台系统第一版,搭建基于5G融媒体大视频公共服务平台硬件设备,推进基于优质农产品数字化品控服务平台建设,并与河源太二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展工厂化循环水绿色养殖关键技术研究与推广应用研究。
近年来,河源国家高新区通过与粤港澳大湾区共建科研院所,加强产学研合作,引进6家科研院所和9个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重大创新平台加快壮大。2021年,园区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比提高到60.6%,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比达到77.3%,规上工业增加值率提升至22.6%且在全国国家高新区的单项评价中排名59位,高价值产业链逐步形成。科技创新这一“关键变量”加快转化为河源国家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增量”。
接下来,河源国家高新区将继续落实好市委、市政府工作安排,扎实推动“融湾”“融深”工作落地见效。如推动深河特别合作区试验区一期建设项目全部投产、二期项目落户;推进水经济产业园(二期)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把“水库”变“金库”;加大对接“双区”产业外溢项目,引进更多从珠三角转移落户项目等。
(本报记者 吴雪 通讯员 麦惠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