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华域重工有限公司专注金属制造领域
“大赛场”跑出“小巨人”
□本报记者 雷宇烁
河源华域重工有限公司(下称华域重工)是省专精特新企业,该企业正专注金属制造领域的大赛场,在细分领域的小赛道上,做出自己的专精特新,加速成长为细分领域的优秀企业。
瞄准区位和空间优势
唱响产业协作“双城记”
华域重工成立于2015年3月。该公司落户于源城区深圳大鹏(河源源城)产业转移工业园,注册资金8000万元。一期用地4.8万平方米,生产车间1.6万平方米;二期用地1.7万平方米,生产车间1.4万平方米,员工约300人。
公司主营金属结构制造,主要生产各类钢结构产品,应用于香港隔音屏、珠海会展中心等大型场馆、钢结构桥梁、工业厂房等,属于绿色环保类建筑。公司总体实力位居省内同行业前列。
吴志鸿是河源华域重工副总经理,老家在湖南岳阳。企业投产后,吴志鸿全家从深圳搬来了河源。吴志鸿说,华域的发展就像一个典型的“双城记”:河源华域重工负责钢结构材料生产,而深圳华域建设直面市场。
深圳市华域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是河源华域重工的大股东,不仅在深圳市内承接了华侨城的大量工程,还在国内多个城市设有分部。企业做大了,制约因素也就显现出来。受制于场地,钢结构产品制作等加工生产业务,都是委托其他工厂加工的。在他们看来,这一环节的利润,完全可以通过拓展新的发展空间来实现。但是,厂房占地面积大,在寸土寸金的珠三角核心城市,的确不容易找到。把深圳作为前沿服务基地,河源作为加工生产基地,在他们看来是最佳选择。
来到源城区发展,华域重工还看中河源的区位。吴志鸿说:“钢结构产品的运输加工,以及钢材材料的运输,最佳物流距离在300公里半径以内,源城离佛山乐从的华南钢材市场,公路距离为230公里,正好在此半径范围,在源城加工产品运到珠三角城市施工安装,也在300公里半径范围内。因此源城是华域重工发展的理想之地。”
加大人才支持力度
创造行业“精锐尖兵”
用好人才“第一资源”,激活创新“第一动力”,是华域重工的成长秘诀。
打造“专精特新”企业需要招聘留住各类技术人才和加大研发资金投入。为此,华域重工制定用人、留人机制,实行“运营股份制”——公司与中高层、技术人才等实行运营股份制,签订年度经营利润分红方案,保证员工收入稳定增长。
“真金白银”的引才聚才政策,创新驱动的发展引擎,让华域重工得以深耕钢结构生产及先进装备的技术开发、设计、加工、安装,货物与技术进出口,对外贸易经营等领域,业务覆盖粤港澳大湾区及周边省份,产品出口到香港、东南亚、大洋洲、非洲等地。
同时,在人才和创新的驱动下,该公司拥有“中国钢结构制造一级资质”、“钢结构工程专业承包一级资质”等资质,通过了质量管理、环境管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三大体系认证,在国内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该公司还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建立了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拥有发明专利技术23项。
近几年,华域重工快速发展,被认定为“广东省高成长企业”(即专精特新企业)。2019年,该公司工业总产值1.2亿元;2020年,工业总产值1.5亿元,逆势增长25%,员工就业率增长约15%;2021年,工业总产值3.1亿元,增长106%,出口创汇336万元。公司二期项目已开工建设,项目建成投产后,增加就业岗位100个,工业总产值有望突破5亿元。
吴志鸿表示,华域重工将充分利用“新基建”政策,继续增资扩产,加大研发投入,进一步引进人才,做大做强,实现业务与营收稳定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