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加快培育千亿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今年前两月70家规上企业产值84.45亿元
■西可通信技术设备(河源)有限公司生产线。 冯晓铭 摄
今年1—2月,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比增18.9%,其中实现增加值增长较快的行业分别是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速达20.9%。
一组统计数据,折射出我市工业产业发展的强大韧劲和蓬勃态势。面对世纪疫情影响,我市前两月规上工业增加值保持较高增速,实现了工业经济“开门红”,其中电子信息产业贡献巨大。
电子信息产业是河源优势主导产业,目前已建成较完整的以手机为主的产业链。今年以来,全市上下按照市第八次党代会和市委八届二次全会部署,以打造千亿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为龙头,扎实推进产业兴市行动,全力稳住了经济基本盘。数据显示,今年1—2月,我市电子信息产业规上企业已达70家,总产值达到84.45亿元。
电子信息产业
龙头企业“集结”河源
走进位于河源国家高新区的广东美晨通讯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只见机器高速运转、工人紧张忙碌,各条设备生产线正开足马力赶生产。“河源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度高,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极大便利。”该公司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公司的品牌手机已经销往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
河源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度高,并非溢美之词,而是有实实在在的支撑。据市工业与信息化局统计,当前,以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为主的电子信息产业,是河源市规模最大的主导产业,总体规模占全市工业产业比重超1/3。
近年来,电子信息产业在河源呈现多点布局,形成了以河源国家高新区为主阵地,源城、龙川、江东新区等县区共同发展的局面,产业空间集聚效应明显。以河源国家高新区为例,作为中国首批电子信息行业重点推介产业园区,省内三大手机生产集聚区之一,产业公共配套服务建设完善,建有国家通讯终端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等产业公共平台。
打造千亿级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是河源的雄心壮志。卓翼科技项目就是其中“代表作”“佼佼者”。该项目从去年4月份签约、到去年底正式投产仅用时半年,成功实现了项目当年签约动工、建设、投产,刷新了我市项目建设速度的新纪录,充分展现了市委、市政府用“河源服务”“河源速度”“河源效率”,全力提升电子信息产业链价值的决心、魄力。
“家底”殷实。如今,我市电子信息产业已初具规模,电子信息产业链条不断延伸,成为河源鲜明亮丽的“金质名片”:拥有中兴通讯、卓翼科技、西可通信、中光电、景旺电子、精电显示、美晨通讯等100多家电子信息企业,全省每生产9部手机就有1部是“河源制造”,全市电子信息产业总产值已超过500亿元。
打出“组合拳”
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如果说殷实的产业“家底”、企业的高度认可,是河源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的地利、人和,那么政策的加持,就是河源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的“天时”。
在《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培育发展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意见》和《广东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中,河源“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均位列其中。去年7月初,省将我市列为珠江东岸4个重点扶持发展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的城市,为我市电子信息产业再添政策之翼。当前,我市正抢抓机遇、多方施策,推动电子信息产业高质量发展。
“由于发达城市土地厂房租金、用工成本、生活成本等要素成本上升,企业利润空间和发展空间受限。当前河源正利用紧邻珠江东岸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区的区位优势以及赣深高铁通车后带来的时空变化,积极主动承接粤港澳大湾区电子信息产业外溢。”市工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发展平台方面,河源目前拥有8 个享受省产业转移政策的省产业转移工业园,随着配套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产业园区的接纳能力和服务质效不断提升,成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沃土。招商引资方面,我市已经与省电子信息行业协会、深圳电子信息行业协会等形成良好的互动机制,并集中在深圳、东莞等地开展精准招商项目对接会,推动电子信息产业补链、强链、延链。政策扶持方面,我市制定出台了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成立了市一级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基金,拿出“真金白银”全力支持电子信息产业发展……
这一系列工作“组合拳”,让河源电子信息产业这个“金质名片”更加闪光,形成更大的品牌效应、虹吸效应,河源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已步入快车道。
推动校企合作
满足产业人才新需求
随着电子信息产业加快发展,企业对于中高端技术人才的需求越加强烈。专注光学玻璃细分领域的河源市东方硅源科技有限公司在我市落户已有2年多,该公司负责人丘智林表示,他十分期待河源本土职业教育的发展,让职业教育成为企业人才的“源头活水”。
孕育新才,先培沃土。为点燃电子信息产业的“人才引擎”,我市积极探索按需育人、校企合作、拓宽渠道等多种聚才引才模式,致力于形成强大的人才和智力资源支撑。在培育人才方面,我市及时更新企业人才需求信息,梳理、编制我市电子信息产业紧缺人才目录、紧缺职业(工种)目录,对接我市职业教育资源,分层次、分领域培养专业技能人才,同时针对河源国家高新区等重点发展区域加强高职、高等教育院校布局,尝试建立电子信息产业人力资源供给基地,形成良好的人才储备机制。
与此同时,我市通过推动校企合作育人,全力拓宽人才培养渠道。河职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的教师团队正不遗余力推进专业建设,深入河源及珠三角地区电子信息相关行业企业进行人才需求、岗位设置、新技术等方面的调研,及时跟踪市场需求变化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进行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学校构建了校企联动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广东雅达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景旺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共建校外实习基地,加强用工单位与职业技术学校之间的深度合作,制订基于产教融合的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此外,我市着力提升电子信息产业人才的生活水平,针对紧缺技能人才职业(工种)出台住房补贴、医疗保障、就业支持、子女入学等全方位优惠政策,加强教育、医疗和文化娱乐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把园区打造成宜居宜业宜工的生活生态圈,让人才“放心来,安心留”。(本报记者 雷宇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