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专题 > 2022春节

【记者返乡记】目的地:吉林白城

小镇的人越过越好

2022-02-10 09:26:44 来源:河源日报

efe10b0748964c3b21cad025c3f5bdf6_p3_s.jpg


从南粤大地到冰封北国,从崇山峻岭到一望无际,今年春节,我随着返乡的“大潮”,穿越几千公里回到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在家乡过年。冬日,广袤无垠的黑土地上覆盖了厚厚的一层积雪,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格外耀眼。车多了,路通了,楼高了……家乡的变化体现在一点一滴中。

机械耕种 百姓生活更惬意

“今年雨水好,大家的收成都不错,向阳村有户人家光玉米就收获了100多万公斤。”老爸笑着说。

玉米是家乡老百姓最常种植的农作物,是农户们收入的重要来源。在老家,几乎每个家庭都会种植玉米。收成100多万公斤?让人惊讶之余,我更好奇是种了多少土地,耗费了多少人力。

靠天吃饭、面朝黄土背朝天、农民汗珠落地摔八瓣这些话是我小时候对农活的最初记忆。农忙时节,父母早出晚归,不停地忙碌。

老爸解释说,现在种地要比原来省事多了,玉米、高粱、小麦等都有专门的机器种植和收割,春天统一种下去,秋天再用机器收回来,农户们只要选好种子,备好肥料就行了。尤其是国家为农户们发放粮食种植补贴后,大家的种植热情更高了。

我的家乡地势平坦,是典型的农业地区,也是国家级大型商品粮基地市,土地中含有大量的黑钙土、淡黑钙土沙土、盐碱土,弱碱性土地产出的农产品不但口味好,而且有利于保持人体酸碱平衡和身体健康。由于农作物一年就种植一季,长时间“千锤百炼”产出的农产品品质也更好。

这几年,很多农户将成片土地承包出去,然后自己再通过务工赚钱。老姨家就是其中一户。2021年,我家也流转了10多亩土地。“虽然自己种可能收获更多,但是土地流转可以旱涝保收,更稳妥一些。”老爸说。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今年白城市政府工作报告显示,2021年,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1648万亩,落实保护性耕作面积523万亩,全市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422万亩。在机械化使用方面,2021年,白城市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1%,其中,水稻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了100%,玉米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6%,花生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5.6%,大豆综合机械化水平为85%。在培优做强农产品加工业方面,梅花氨基酸、飞鹤乳业、牧原生猪、吉运肉牛等一批大项目成为全市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产业支撑。

小镇生活 各有繁荣景象

我出生的村子叫繁荣村,原来很偏僻。近年来,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等一系列政策扶持下,村里的每一条道路都实现了硬底化,原来的危房变成了一排排的砖房。

黑A、冀D、辽A、吉B……春节前,家乡的县城和小镇上车水马龙,热闹非凡,来自全国各地的车辆川流不息。随着春节返乡的人越来越多,大家在表达思乡之情的同时,也纷纷感叹家乡变化大。

今年春节,家里也格外热闹,几个兄弟姐妹都从国内不同的地方回了老家。大年初二,大家齐聚在一起,谈天说地。长辈们看着我们都能回来过年,笑容满面。

“目前正在准备毕业论文,上半年可能会开始找工作。”在浙江大学读研的表妹说。能够在国外工作几年再沉下心来读研,非常佩服她的勇气和毅力。她是最早放假的,也是最早回到家里的。

“原来开车回来至少6个小时,现在全程高速,今年回来就开了4个小时。”在吉林市一家电器公司做总经理的堂弟说,家乡变化确实很大,尤其是县城,高楼多了不少,还有几条路竟是8车道,显得十分大气。

“家里变化太大了,我们附近的村实现合村并镇,大家住上了楼房,享受着集体供暖。”一位在外工作的亲友说,现在老家出行也很方便,不仅有多条高速,还通了高铁,从外地回家越来越方便。

东北地区的人口外流多已是全国知晓,不少青年选择在外地就业生活,但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也有不少青年回乡发展。村里的老杨家饲养了几十头肉牛,再加上种植农作物的收入,每年的收入也很可观。他觉得,虽然在外面务工也很赚钱,但如今农村发展越来越好,国家也鼓励各类人才返乡创业就业,为返乡创业人员给予了许多的补贴和优惠政策。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家乡的变化融入了建设人的心血,给了外出人回乡的底气,让留在家乡的人们变得更幸福。

(文/图:本报记者 王亚娇)

    数字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