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专题 > 2022春节

【记者返乡记】目的地:河源连平

回家的路越走越近

2022-02-10 09:26:44 来源:河源日报
2bb3c6f7dcb998138f8968e35320f7fc_p1_s.jpg
■溪山镇村民盖起了新房,生活越来越好。 杨坚 摄


故乡山水远,乡情总相依。今年春节冷得反常,但一踏上故乡的土地便觉得暖意洋洋。我的家乡在连平县,离市区有一个多小时车程。离家虽近,但家乡特有的习俗和阔别已久的亲友,仍然让我对春节格外期待。

山居成美宿 山路变通途

除夕当天,我家的“例牌”活动是回老家溪山镇岐山村拜年。溪山镇位于连平县西南部,地处连平河中游,由原溪东和茶山合并而成,故称“溪山”。那是父辈们生长的地方。我家的房子坐落在溪山镇岐山村最边远的半山腰上,举目远眺,可以俯瞰山脚下零星分布的小村落。听父亲说,当年曾祖父那一辈为逃避战乱,迁徙至此处避世居住,安居乐业,一直到父亲这一辈,才逐渐走出山门。

沿着蜿蜒的山路驱车而上,沿途风景秀丽,新式的房屋错落有致。从进入村口开始,即使一路走走停停,也不过10多分钟就到老家。我暗暗吃惊,当年让我叫苦不迭的山路,经过改造后,竟然只有10多分钟车程。

6岁时,我和哥哥姐姐们在岐山村小学读书,路途遥远,走山路要40分钟。早晨,奶奶会在我们书包装上中午的饭菜,走到学校时,将饭盒放到厨房,中午由老师烧火热饭。“那时每学期都要交一担柴火,老师用来给我们烧火热饭。”姐姐说,姑父是学校的老师,中午给学生烧饭的时候,常常将自己饭盒里的肉偷偷夹给我们。

走山路上学、回家,是当年仅6岁的我需要迈过的人生中第一道坎。当上学的新鲜劲过去,留下的就是走路带来的酸痛感。记得每天晚上回到家,因为脚痛,我都要向奶奶嚎啕大哭一场。无奈之下,爸爸只好把我接到县城读书。如今回想起来,凭借高超的“卖惨”技巧,我竟成为家族里第一个走出大山的孩子。

岐山村小学只设置了学前班至四年级。五年级以后,村里的孩子需要到镇上的丰盘小学读书,孩子们需要带上一周的口粮,走一个半小时路程才到学校。为了方便读书,我的姐姐们也相继到县城就读。

城里安新家 回村过大年

走出大山,到城里安家,让孩子在县城读书,似乎成了当时父辈们奋斗的目标。随着家家户户经济条件改善,岐山村越来越多孩子到县城读书,岐山村小学也因无生源而停学,后来成为村委会办公的地方。

时光荏苒,原本以为村子就此寂静,而当我工作后,再次回到这片故土,才惊觉,如今的岐山村,早已不是当年的样子,生机与活力在这里迸发:硬底化道路代替泥土路,开着小轿车可以上山直达家门口;远处连片的农田被承包,种起了各式应节水果,带动村民致富;外出打拼的叔叔创业办起了毛织厂,大伯婶婶们也结束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在叔叔的厂子里上班拿工资,过上小康生活;家中的泥瓦房还在,经过父亲和叔叔们的改造,焕然一新,成了周末休闲的好去处。

“以前多穷啊,这里除了山头和田地,就是人了,要靠自己才能真正走出去。”长辈们常常教导我们,也以自身打拼的经历,让小辈们懂得,只要努力拼搏,生活就有奔头。当年和我一起在岐山村小学读书的哥哥姐姐,也依靠自己的努力,走出了大山,或在连平县城安家,或在河源市区、东莞等地买房落户。

除夕当天,堂哥带了女朋友回老家,逛一逛他长大的地方;小叔家也换了小轿车,一家四口回来放烟花;小孩子们跑到后山赏李花,大片的李子树繁花盛开,远看如皑皑白雪;大人们聊天拉家常,或准备晚上的烟花盛宴……

大家都很期待除夕举行的仪式——“开大门”。“开大门”是老家的习俗,在家门口摆放好烟花、爆竹,只待零点的钟声敲响,在新旧更迭之时,点燃烟花和爆竹。这时,全村一片爆竹声,空气中弥漫着烟火味,共同辞旧迎新、祈愿接福。

在绚丽的烟火下,让我想起,我们是幸福的一代,也是有“根基”的一代。童年时期在山林里采花、摘果、饮山泉,以及父辈依山而居的记忆,让我们两代人对这座山村有了深深的情缘——无论走得多远,过年总要回来聚一聚,祭拜祖先。而这一切,得益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乡村迸发出新的生机,根植于乡村的人们有了远离喧嚣的幸福家园。

(文:本报记者 刘永菲)


    上一篇:团圆的饭越来越香
    下一篇:没有了
    数字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