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城区人大常委会创新实施“人大代表+网格化”工作机制
“小网格”托起“大民生” “微服务”彰显“厚情怀”
■本报记者 梁驱远
■通讯员 邹菡萏
基层作为人大代表察民情、汇民意、聚民智的前沿阵地,在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今年以来,源城区人大常委会进一步贯彻落实好代表联系人民群众制度,结合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建设需求,创新实施“人大代表+网格化”工作机制,推动200多名区人大代表全部下沉至网格,有效打通了民生诉求“快办通道”,让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在网格中得到及时回应和解决。
网格走访问民需 代表发力解民忧
在市区雅居乐新地的一家临街商铺里,店员正有条不紊地整理货架,烟火气十足。若将时间拨回至2024年10月之前,这里曾是另一番场景:商铺业主冯女士因相邻商铺侵占公共空间问题,多次协商无果,装修运营一拖再拖,愁容常挂脸上。
转机出现在源城区人大代表、东埔街道永昌社区居委会党支部书记潘凤华的一次网格走访中。“我们代表进网格走访,和居民拉家常、听心声是必修课。”潘凤华说。得知冯女士的困扰后,她与社区工作人员多次上门调解,东埔街道人大工委也牵头组织相关部门介入,最终推动侵占方归还公共空间。“从反映问题到解决问题,人大代表事无巨细、全程跟进,十分感谢他们。”看到店铺的生意蒸蒸日上,冯女士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类似的暖心变化,同样发生在源城区建新街安置点的长岗岌村小组。过去,这里巷道垃圾堆积、污水横流,开裂的围墙挤压水管导致村民用水困难,需自备抽水机维持生活用水。“围墙裂缝越来越大,看着都揪心。”村民揭伟华说。
驻网格的源城区人大代表、东埔街道太阳升村村委会副主任黄国林在走访中收集到这一诉求后,立即与社区沟通,联动开发商、物业、业委会研究解决方案,并推动东埔街道人大工委召开专题会议研究。
今年3月,148米新围墙动工,排水排污管铺设、路面硬底化改造同步启动。7月中旬,这项民生工程全部完工,村民们终于能安心在巷道里散步,抽水机也全部“下岗”了。“新围墙结实又安全,用水也稳定了,打心底感谢人大代表和街道的帮忙!”揭伟华的感慨,道出了群众的真实心声。
以上两个案例,是源城区人大常委会创新实施“人大代表+网格化”工作机制,为群众排忧解难的生动实践。据源城区人大常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该机制通过将人大代表下沉网格,并分别划定联系相对固定的群众户数和人口数,为人大代表联系群众确定“工作圈”,有效形成了人到“格”中去、事在“格”中办、难在“格”中解的良好局面。
机制赋能强履职 服务增效惠民生
除了化解基层矛盾、解决安全隐患,源城区人大常委会还充分发挥人大代表网格化联系群众机制的功能作用,聚焦“百千万工程”、社会稳定等中心工作,指导各镇街人大组织进驻网格的人大代表,拓展为民履职平台,用更扎实的行动赋能高质量发展。
在新江街道朱门亭社区网格,人大代表邱明珍通过调研发现辖区低收入群众就业难问题,积极推动建立“和美共富工坊”,帮助300多名困难群众实现灵活就业,人均年增收超2万元;源西街道站前社区有部分背街小巷由于年久失修,夜间无法照明,造成群众出行存在安全隐患,驻该网格区的多名人大代表自发捐赠20盏新路灯,点亮了群众的回家路……
据统计,今年上半年源城区人大代表共接待和走访群众1628人次,累计收集意见建议230条(件),办结198条(件),办结率86.1%,解决微民生实事问题210件(次)。
源城区人大常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持续完善创新“人大代表+网格化”工作机制,推动代表履职常态化、服务精准化,精准回应群众多样化需求,让代表真正成为群众的知心人、贴心人。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