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大代表和市政协委员聚焦农文旅体融合发展
整合资源延伸产业链 打造多元发展新业态
■紫金裸云·在望民宿。为让“乐游河源”品牌更具吸引力并提升旅游效益,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在引导乡村旅游点、民宿标准化建设等方面积极建言献策。
核心
提示
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着力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推动农文旅体融合发展上新台阶。打造“乐游河源”升级版,持续赋能文旅事业,构建农文旅体融合、宜居宜业宜游的特色生态康养旅游目的地。
市两会期间,与会的市人大代表和市政协委员结合自身专业领域和工作经历,为我市推进农文旅体融合发展建言献策。
培育“旅游+”新业态
打造特色旅游目的地
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聚焦深入挖掘整合资源,发展文旅新业态,建议推出更多观光、休闲、度假、体验并重的精品线路,让旅游业态更丰富多彩。
“河源拥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将低空飞行活动与文旅康养相结合,可为游客带来更加多元化的体验,从而增强我市旅游魅力和城市竞争力。”市人大代表、河源柳上美人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凤建议,我市应依托万绿湖等自然景观,引进低空飞行旅游项目,为游客带来全新的旅游体验。同时,结合丰富的自然资源,打造航空旅居康养小镇,承接粤港澳及北方地区的旅居养老需求。在体育运动产业方面,可以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空域资源,建设航空体育公园,举办低空飞行表演和航空赛事,吸引粤港澳大湾区航空爱好者,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娱乐飞行胜地。为强化人才支撑,需积极开展航空研学活动,与高校及科研机构合作,培养低空经济与文旅康养专业人才,开展航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从业人员素质。在宣传推广方面,需通过互联网、新媒体等渠道,全面展示低空经济与文旅康养融合发展的成果。打造特色经营项目,如航空婚纱摄影、航空纪念品等,进一步丰富旅游市场。河源市低空经济与文旅康养产业的融合发展,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政府加强规划支持,企业积极培育市场实体,院校加强人才培养,共同推动河源经济社会发展。
市人大代表、市民宿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黄汉忠建议,在环万绿湖区域,通过深度挖掘当地资源,打造旅游、民宿、中药康养、森林康养、湖滨康养和田园康养等特色小镇。为吸引更多游客,应充分利用山河湖泉等特色资源,积极培育多元运动业态,推出环万绿湖骑行、汽车运动集结赛等一系列体旅融合精品。同时,结合户外运动,精心设计一批“两天一晚”“三天两晚”特色户外运动体验线路,构建具有河源特色的户外运动产业品牌IP。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注重将户外运动带来的“流量”转化为农文旅消费的“留量”。通过大力培育“户外运动+”新业态,引入社会资本和平台机构负责产品设计和运营,促进全域旅游提档升级,进一步提高村集体和群众经济收入。此外,利用自然与地理优势,推出“露营+田园”“露营+音乐会”等新业态,丰富都市人的周末体验。引入音乐节等文化艺术元素,在基础消费上进阶至“吃住行游购娱”多元消费新场景。同时,深入挖掘当地文化和农产品,推动户外运动与乡村文旅、农优产品销售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形成良性循环。
“随着绿美河源生态建设的不断深入,各项资源不断增多,农文旅体全域融合规划和开发力度仍然不足,存量、增量资源时常未有效融合,导致游客体验不全面不深入,未能产生全域规模效益。”市政协委员、中国移动河源分公司动力班班长唐智文建议,要深入摸查乡村的自然资源、农业产品、文化遗产和观光旅游资源,全力支持打造全域旅游特色品牌。同时,深入市场调研,了解消费者需求,将农产品加工、旅游服务和文化创意相结合,开发符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形成完整的农文旅体产业链。此外,优化建设智慧旅游大数据平台,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结合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农文旅融合应用,提供文化体验、定制路线、精彩视频生成、数字IP智能导览、虚拟实境游览同步激发等功能,并开发精准推荐个性化旅游线路和服务,拓宽农文旅体融合推广渠道,精准布局引流,实现广覆盖、精细化的运营推广。
挖掘“湖泊+”资源潜力 打造世界级旅游景区
如何进一步擦亮万绿湖国家5A级旅游景区这块金字招牌、打造世界级旅游景区,是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关注的重点。
“围绕万绿湖发展客语音乐产业,可以将客家文化的悠远与万绿湖水的灵动有机结合起来,提升河源的城市形象和知名度,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市政协委员、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陈德鹏认为,为让客语音乐走上中国音乐的前台,建议以推动“客语音乐联盟”组阵来破题客语音乐发展,在政策支持、举办活动上持续发力,将其变成常态化的一项文化事业,推动联盟走得更远,同时推动客语音乐产业发展,打造河源客语音乐高地。可在万绿湖周边选择合适地点,建设集音乐创作生产、采风沙龙、演出发布和展览展陈于一体的客语音乐基地;在基地设立客语音乐村,成立客语音乐名人工作室,实施音乐人入驻制度,为客语音乐人提供创作、交流和生活空间。结合河源民俗文化节日开展各种客语音乐主题活动,如万绿湖客语音乐节、万绿湖客家好声音征集、万绿湖畔客语音乐之夜巡回演出等。还可推行客语音乐榜单评选活动。此外,在万绿湖周边选择1至2个适合进行音乐主题改造的小镇,建设音乐广场、音乐教室、音乐餐厅等设施,打造集音乐创作、表演、教育、旅游于一体的音乐小镇。“这不仅能进一步推动客家音乐的传承发展,更能提升河源的文化内涵和城市知名度。”陈德鹏说。
针对我市如何利用万绿湖品牌推动全市文旅产业发展的问题,市政协委员、源城区政协副主席刘永辉建议,以“广东有个万绿湖”为口号,提升河源在全国的知名度,充分发挥万绿湖IP效应。同时,不断丰富万绿湖风景区旅游活动和内涵,开发农文旅项目,制定以万绿湖为龙头,串联各县区景区景点的精品文旅线路,发挥好品牌效应,延长外地游客畅游河源的路径。完善软硬件基础设施,建立长效机制,建立健全文旅主题公园,丰富文旅消费。此外,政府出台扶持文旅产业政策,制定“引客入河源”奖励办法,依托万绿湖优质水源,引导水饮料及食品产业聚集,借助品牌宣传提升河源知名度,促进文旅消费和水饮料及食品产业集群发展。
创新 “文旅+乡村 ” 模式 激发乡村旅游新活力
为了让“乐游河源”品牌更具吸引力并提升旅游效益,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在引导乡村旅游点、民宿标准化建设等方面积极建言献策。
“可开发望郎回山林旅游资源,打造成我市优质生态森林公园,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打造农文旅体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新路径。”市政协委员、河源市惠到万家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肖青华建议,对望郎回山脚下的农田进行统一规划与管理,依托丰富的农田资源,引入休闲农庄,提供农产品采摘、加工、品尝等体验活动,打造观光农业区域,让游客在享受农田风光时,亲身体验农耕文化魅力。此外,可根据季节规律和农业资源推出特色主题旅游活动,鼓励并支持当地居民利用自家房屋或空闲土地,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民宿。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水平,还能让游客更深入地体验到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色。
如何发力农文旅体深度融合产业,推动“百千万工程”见成效?市人大代表、河源广播电视台总编辑吴丽萍建议,要做好山水文章,突出人文特色,通过挖掘乡村民俗文化、地域文化,结合时尚潮玩、音乐沙龙等休闲方式,打响乡村旅游品牌,让城里人爱上乡村游。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加大宣传力度,在利用市级媒体平台的同时,借助数字化传播平台,拓宽传播渠道,并通过利用新媒体直播带货,宣传推动乡村文旅发展和农特产品销售,将宣传带来的流量转变为农文旅体消费的增量。
■组稿:本报记者 曾競 梁昕 朱惠思 邹茹玉 陈星
■摄影:本报记者 李何山
■统筹:曾競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