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热议绿美河源生态建设
强化生态赋能 擦亮绿美底色
■万绿湖风景区晋身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这是对河源长期以来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的肯定。
■去年10月19日,在龙川县赤光镇,工人在采摘油茶果。河源以油茶为媒,延长产业链,促进油茶产业规模化发展,实现“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
核心
提示
绿色是河源最鲜亮的底色,生态是河源最大的优势。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与岁月共进深化绿美河源生态建设,推动绿富美互促共赢相得益彰。市两会期间,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聚焦绿美河源生态建设,围绕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绿色低碳发展等方面建言献策,助力河源加快实现绿色崛起。
加强环境保护 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聚焦绿美河源生态建设,河源不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深入打好碧水、蓝天、净土保卫战,奋力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支撑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力求实现“绿”和“美”的有机统一。
作为从事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监测人员,市人大代表赖燕嫦重点关注水质保护工作。她认为,河源的水质情况良好,但仍要继续加大水质监测力度,提高监督管理强度,相关资源应向基层倾斜,加强基层环保队伍建设和能力提升,以实现更有效的保护。她还表示,保护水资源的宣传工作不容忽视,水资源保护不能仅靠政府的努力,群众的广泛参与和积极配合同样重要。因此,要加大宣传力度,创新宣传方式,通过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激发群众的参与热情,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水资源保护中来。
市人大代表、河源市誉景物业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叶远景建议,要严格落实《河源市扬尘污染防治条例》,加强道路清洁、洒水等工作,强化对施工企业和施工单位的环保宣传教育,提高其环保意识,要求其制定扬尘防治方案,严格按照标准进行施工,配备必要的扬尘防治设备,改善“百千万工程”项目施工环境;强化宣传引导,提高乡镇居民对大气扬尘污染危害的认识,鼓励群众积极参与环保行动,为“百千万工程”深入实施营造良好的氛围。
立足资源禀赋 打造生态旅游品牌
近年来,我市立足资源禀赋,把生态环境与旅游产业发展相结合,让生态要素成为生产要素、生态优势成为发展优势、生态财富变成经济财富,不断拓宽“由绿及美、由美及富”通道。
万绿湖风景区晋身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这不仅是河源长期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的显著成效,更为河源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活力。市政协委员、河源市翔丰国际酒店副总经理赵莉建议,推动绿美河源生态建设,需要持续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挖掘生态文化之美,打造独特的旅游品牌;在景区内建立客家文化展览馆或主题公园,通过图文、实物、多媒体等形式,全面展示客家历史、民俗、生态等,让游客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了解客家文化的独特魅力。
市人大代表、万绿湖客家风情馆馆长赖启灵建议,充分利用万绿湖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优势,开发徒步、瑜伽等康养旅游产品,吸引更多追求健康生活的游客;鼓励和支持当地居民和投资者在万绿湖周边开设特色民宿,提供多样化的住宿选择,组织民宿培训和交流活动,提升民宿的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开发水上运动、农业体验、亲子游乐等多元化的旅游产品,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加强与周边景区的合作,打造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提升万绿湖风景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从低空经济视角出发,河源地理上空域资源广阔,尤其是万绿湖飞行区域极具潜力。市政协委员、太平洋湾区建设集团董事局主席方璐建议,制订河源市低空经济发展规划,明确发展方向,出台扶持政策,建立协调机制,培育本土实体,引进配套项目,规划航空康养小镇,积极与国内外通航及低空领域的先进企业合作,引进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提升产业整体水平。同时,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大力宣传河源低空经济与文旅康养融合项目,组织低空飞行表演、航空赛事等活动,推广低空经济发展成果和特色产品,拓展河源旅游市场。
绿色崛起是发展的关键,在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的过程中,要始终将生态环境保护放在首位。市人大代表、东源县崇文学校教师潘石源建议,要加强规划引领,制定科学合理的绿美生态建设与文旅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和路径;通过多种渠道加强对绿美生态建设与文旅产业的宣传推广,提升地区知名度和美誉度,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旅游观光、休闲度假,让绿美生态建设与文旅产业成为推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依托绿色资源,河源旅游业建立了多元化的旅游产业体系,成为了我市第三产业的“领头羊”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如何进一步激发农文旅深度融合的发展潜力,促进生态旅游发展?市人大代表,中国移动河源分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郭思远建议,以“我在万绿湖有棵树”系列活动为样板,打通绿美河源与农文旅融合发展之路,切实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加强数字化赋能,发展智慧农业参观、智慧生态康养、特色民宿、农耕教育等,带领村民打造美丽乡村,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深耕油茶产业 实现“绿富双赢”
作为粤北重要生态屏障、粤港澳大湾区粮油供应基地,我市依托良好的生态优势和林业资源优势,以油茶为媒,延长产业链,促进油茶产业规模化发展,实现“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
作为全省最大油茶产区、重点发展区,我市成功申报中央财政油茶产业发展示范奖补项目。为确保项目顺利实施,迫切需要解决好油茶林用地问题。市人大代表、广东龙德信庄园有限公司负责人陈依凡表示,要出台更加可行、更大激励的优惠政策和工作举措,将桉改林地用于油茶种植,并将桉改林地用于油茶种植工作纳入年度工作计划,还可以与油茶产业提升项目有机结合起来,逐年组织实施。同时,林业部门要提早介入,做好项目调查、设计、指导、服务等工作,向群众提供油茶改造技术支持和油茶优良品种推广使用服务,以推动我市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河源的油茶产业发展大有前景,有望成为河源的重要经济支柱,带动群众致富。”市政协委员、广东美林农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卢元贤就深耕油茶产业提出建议。他表示,河源要利用当地的生态优势,扩大油茶种植面积,积极推广良种繁育和标准化栽培技术,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加强油茶精深加工,研发高附加值产品,从而延长产业链;强化品牌建设,加大品牌创建力度,提升油茶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此外,卢元贤建议,河源可以设立专项基金,加强油茶种植及加工等相关技术的推广培训,降低发展成本;加强市场推广与营销,通过举办油茶文化节和博览会等活动,加大河源油茶产品的宣传力度,提高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同时,培育公用品牌,提升文化内涵与衍生品附加值。
■组稿:本报记者 陈星 谭绍丁 邹茹玉 曾競 周慧荷
■摄影:本报记者 邓宇权 冯晓铭 ■统筹:陈星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