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频道 > 河源时政

用好河源红色文化资源赋能乡村全面振兴

2024-10-08 10:41:26 来源:河源日报

■杨党校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是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会议。全会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全会还提出,乡村全面振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这为河源进一步用好红色文化资源,赋能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行动指南。

一、河源是中国革命策源地之一,全域都是革命老区

河源地处东江中上游,得革命风气之先,是中国革命策源地之一。原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谷安林认为,河源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全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地区之一、全国最早开展农民运动的地区之一、最早组织农民暴动的地区之一、最早建立县级苏维埃政府的地方之一、最早组建中国工农武装的地区之一、最早创建革命根据地的地区之一。

革命年代,河源是群英集聚的红色沃土。中国工农红军红二师、红四师、红十一军都曾在河源地区浴血奋战。周恩来、彭湃、叶剑英、徐向前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在河源地区进行过革命活动。何香凝、柳亚子、邹韬奋及大批爱国知名人士,都曾历险东江,辗转河源,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江游击队结下了深情厚谊,载入了中国共产党与爱国民主人士肝胆相照、患难与共的光辉史册。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浇注了这块红色土地,演绎了一段熠熠生辉的革命传奇。据不完全统计,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河源英雄儿女牺牲高达1.3万多人,其中在册烈士2581人。其中,以“东江三杰”阮啸仙、刘尔崧、黄居仁最具代表。阮啸仙是中国共产党早期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农民运动领袖、人民审计制度创建者和奠基人,在2009年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刘尔崧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之一,广东最早党员之一,广东工人运动的卓越领导者,党的三大代表;黄居仁是广东青年运动的领袖,广东早期团组织的杰出领导。

河源全域都是革命老区,辖内龙川县为中央苏区县,和平县、连平县为中央苏区规划范围县,紫金县、东源县分属全国第一批、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县。河源人民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红色基因异常强大,河源的党组织、革命先辈、广大党员和群众,对推动广东乃至全国革命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河源爆发了紫金“四·二六”武装暴动,创建了“海陆惠紫”“五兴龙”等革命根据地,并在紫金、龙川和东源等地成立了苏维埃政权。抗战时期,河源是中国共产党东江特委和东江后方特委所在地,各县区先后成立了抗战救援会、青年抗敌同志会、妇女抗敌同志会、东江华侨服务团等团体,广泛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尤其是东江纵队转战东江两岸,谱写了一曲曲抗击日军的英雄赞歌。解放战争时期,河源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的主要聚集地,是广东最早解放的地区,为南下大军解放广东全境作出了重大贡献。

二、河源红色文化资源是河源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需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发掘好传承好

近年来,河源市在发掘红色文化资源上加大投入,建设了一批亮点工程,包括阮啸仙故居、香港文化名人大营救指挥部旧址(老隆福建会馆)、苏区革命旧(遗)址群等。河源红色文化中的每一个历史事件、每一位革命英雄、每一件革命文物,都代表着河源走过的光辉历程、取得的重大成就,展现了河源人民的梦想和追求、情怀和担当、牺牲和奉献,是新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河源实践的重要精神力量源泉。我们要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发掘好、传承好河源红色文化资源。

一是开展专项调查,保护好河源红色文化资源。河源要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深入开展红色文化资源专项调查,建立河源红色文化资源数据库,加强革命遗址、革命文物保护工作。根据河源红色文化资源的不同特点,统筹好抢救性保护和预防性保护、本体保护和周边保护、单点保护和集群保护等,确保河源红色文化资源的历史真实性、风貌完整性和文化延续性。

二是进行系统研究,发掘好河源红色文化史料。加强人才建设,统筹研究力量,组建研究队伍,强化研究规划,积极开展河源红色文化史料的抢救、征集和研究工作,加强河源革命史研究,深入挖掘河源红色文化历史背后的思想内涵,准确把握河源红色文化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搭建合作研究的新平台,探索建立跨地区、跨专业、跨部门研究的新机制,有效整合优化各方研究力量和资源,推动形成系统研究河源红色文化历史的强大合力,促进研究阐释工作不断提质升级,多出成果,多出好成果,多出标志性成果。

三是统筹推进改革,传承发展好河源红色文化。进一步统筹和推进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和教育综合改革,着力打造河源红色文化高质量精品展陈,坚持政治性、思想性、艺术性相统一,把好导向、聚焦主题,不断创新展陈方式,增强表现力、传播力和影响力。基于生活化视角,加强网络化表达,生动传播河源红色文化,讲好河源红色故事,吸引更多人成为红色故事的传播员、红色文化的传承者。着眼历史视野,强化责任担当,发展好河源红色文化,为推进河源红色文化建设提供更多学习交流机会和平台。

三、发挥河源红色文化资源“活水”作用,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据党史部门资料,河源目前有革命遗址上千处,覆盖面广,在圩镇、乡村、田野、祖屋、山窝、水陆交通要道都留有革命遗迹。这为河源用好红色文化资源,赋能乡村全面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是用好红色文化资源,促进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红色文化资源与矿产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一样,用好可以产生重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河源有条件的乡村,要把发展红色旅游作为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抓手,将红色产业、生态产业与乡村全面振兴融合发展,通过政府组织引导、社会积极参与和市场有效运作,推动红色旅游与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完美组合,促进美丽乡村建设,推动落后偏远乡村华丽转身,让河源红色文化资源展现新的生机与活力。

二是实施乡村红色旅游提质升级行动,加快乡村红色民宿建设。河源许多古村落,在革命年代为红色政权作出过巨大贡献,具有丰富的红色文化内涵。一个古村落最为珍贵的不只是其自然风貌,更是其所展现出的生活气息和其所蕴藏、承载着的文化内涵。在河源市、县、镇各级政府的统筹管理和支持下,针对古村落的资源特点,形成融红色文化和传统民俗于一体的红色古村落发展新模式,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支撑。

三是增强文化自信,打响“红色河源”文化品牌。增强文化自信,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乡村全面振兴中文化振兴的必然要求‌。文化自信不仅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对红色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打响“红色河源”文化品牌,一方面是要练好内功,制定河源红色文化发展的顶层设计,以红色文化为内核塑造河源地方形象;另一方面,要修好外功,以各种形式和途径宣传河源红色文化,提升知名度和美誉度。

(作者单位:河源职业技术学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