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河源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理念的现代话语体系
■刘立恒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是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是指导新征程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纲领性文献。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尤其是在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中,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发挥着重要作用。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不仅是国家文化软实力、文化影响力、提升国际话语权的重要标识,也是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关键。要构建河源优秀传统文化现代话语体系,需从话语内容、话语传播、顶层设计三方面着手。
一、解读本土优秀传统文化,丰富话语内容,做到言之有物
河源的客家文化独具特色,东江流域的客家水文化和粤东北丘陵地带的山居农耕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丰富多彩的客家方言、客家山歌、客家民俗、手工技艺、民间文学、传统戏曲等,反映了千百年来客家人筚路蓝缕、辗转迁徙过程中所形成的坚韧不拔、艰苦创业、开拓进取、勤劳节俭、兼容并蓄、与人为善、天人合一的优秀品格。这些品格是构建当代客家精神的基石,也是本土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现。这些价值观念,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意义,能够为个人行为和社会发展提供道德支持和智慧启迪。现代话语体系应植根这些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的深层次土壤,积极展示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客家文化的魅力。
脍炙人口的客家童谣,如《月光光》《禾毕子》,很多人可能只是觉得有趣好玩,没有去解读和传播其中的文化内涵。客家童谣取材于乡村生活,富含乡土气息和风土人情,具有丰富的文学、语言、民俗和历史等文化内涵。通过阐释其中的文化内涵和展示本土客家童谣的独特韵味,可以让更多人了解河源客家童谣的文化魅力,让当代客家儿童乐于吟唱。儿童通过学习客家童谣可以习得礼仪、启迪智慧、培养想象力和传承客家语言。再比如客家山歌、东江水路歌、民间戏曲等一些非遗项目,也因为没有得到深入挖掘,没有创作符合现代人审美和娱乐需求的新式作品,没有讲好故事,而日渐式微,逐渐淡出人们视野。因此,我们不仅仅要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还要深入研究、凝练特色,构建本土优秀传统文化的话语体系,丰富话语内容。学会讲故事,提高叙事能力,言之有物,才能更好地传承本土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和理念。
要丰富话语内容、做到言之有物,首先需要对本土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的学习。不能浮于表面接触一下,而要通过大量阅读经典文献,深入思考和理解其背后的哲学思想、历史背景和社会价值。通过系统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从而在交流中准确地引用和传达。
其次,实践体验是不可或缺的。参与方言文化、传统民俗、传统音乐、传统手工技艺等田野调查和实践活动,不仅能够让我们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还能在实践中加深对文化内涵的理解。这种亲身体验能够使我们在表达时更加生动和具体,让话语内容更加丰富和有深度。
最后,创作新作也是丰富话语内容的重要途径。结合现代元素和传统文化的精髓,创作出既有时代感又不失传统韵味的文学艺术作品,能够吸引更多人的关注,从而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播和普及。如将传统客家童谣进行改编,加上配乐,形成新式客语童谣,能吸引更多小孩子进行传唱;将传统故事改编成现代小说、舞台剧或电影,不仅能够激发年轻一代的兴趣,还能够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命力。通过这些策略,我们不仅能够传承和弘扬本土优秀传统文化,还能够在现代社会中找到其新的表达方式和价值,从而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丰富话语内容,做到言之有物。
二、优化话语传播,打造立体化传播格局,做到传之有道
在当今数字人文时代,话语传播的力量愈发凸显,它不仅影响着公众的认知与态度,更是社会发展与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我们应借助新兴技术支持,创新传播和推广方式,打造立体化传播格局,促进文化资源开放共享,推动现代话语体系的构建,做到传之有道。
优化话语传播的策略首先需要明确传播的目标与受众定位。这意味着在传播之前,我们需要清晰地定义我们希望通过话语传播达到的具体目标,无论是普及传统文化知识,还是传递特定的社会价值观念。同时,对受众的深入了解也是必不可少的,包括他们的年龄、性别、兴趣、习惯等,这将帮助我们更精准地定制传播内容,确保信息能够触达并影响目标群体。
其次,在内容上,我们需要不断创造新颖、有趣、有价值的信息,避免重复和陈旧的内容,以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在形式上,我们可以采用故事化、视觉化、互动化等多种方式,使本土优秀传统文化更加生动和易于接受。例如,通过短视频、动画、互动游戏等形式,可以有效提升信息的吸引力和传播效率。在多媒体时代背景下,着力打造一批本土特色文化IP(文化产品),综合运用多种传播方式,制作高质量的文化节目、纪录片、网络课程等,让更多人足不出户便可享受更多的文化产品,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经典传统文化经过转化和利用,具有相当持久的文化热度,可以产生新的文化价值和经济效益。
最后,强化传播渠道的整合与协同也是优化话语传播的重要策略。传统单一的传播渠道往往难以覆盖广泛的受众群体,因此我们需要整合多种传播渠道,如社交媒体、传统媒体、线下活动等,形成一个多维度的传播网络。在传播过程中,传播者应积极与受众进行互动,通过问答、评论、反馈等方式,了解受众的需求和意见,及时调整传播策略。这种双向的沟通模式能够增强受众的参与感和归属感,从而提升传播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三、加强顶层设计,健全保障现代话语体系,做到行之有理
在推进构建优秀传统文化现代话语体系的过程中,顶层设计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关系到文化资源的整合与优化,还涉及到文化政策的制定与执行。通过顶层设计,制定一系列具有前瞻性和系统性的文化政策,涵盖文化遗产保护、文化产业发展、文化教育推广等多个方面,可以确保文化传承的方向性和系统性,确保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全面融合,避免文化发展中的盲目性和碎片化,保障现代话语体系能进行有效传播和传承。
学校是传播本土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阵地,改革和优化教育体系,在教育体系中融入本土优秀传统文化,通过编写教材、开设课程、组织各种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举办讲座等方式,让学生从小接触并理解传统文化的价值,在参与中体验传统文化的乐趣,在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例如,挖掘客家童谣对儿童的娱情和教育功能,把客家童谣融入先进现代的教育观念,使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创新客家教育思想,在基础教育中运用客家童谣,培养儿童对母语、本土文化的热爱之情,促进儿童认知、语言、肢体动作、与人合作、人际交流等全面协调发展,成长为良好道德品质和健全人格的新生代。
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相结合,推进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话语体系建设,不仅能够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有助于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创新,还能够激发文化创新活力,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展望未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们有理由相信,河源优秀传统文化将在现代话语体系的支持下,更好地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推动社会和谐与进步的重要力量。
(作者单位:河源职业技术学院)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