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热议高质量发展
锚定高质量 共创新辉煌
当前,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全市的思想共识和一致行动。市两会期间,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锚定高质量发展任务,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和自身工作,谈感受、提建议,为我市高质量发展出谋划策。
深挖特色文化资源
推动文旅高质量发展
客家文化作为河源特色文化,是推动我市文旅高质量发展必须紧密结合的一大主题。市政协委员陈江建议,在加大宣传客家文化和河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整合我市的旅游景点资源,进行整体形象宣传,加强与周边各大旅行社的合作,让河源客家文化“走出去”。他还建议对遗留的古城墙进行改造,改造危墙、提升旧墙,打造成绿色文化城墙,提升市民幸福感,留住历史记忆,吸引更多游客。
“河源的恐龙文化资源放在全球来看都是非常宝贵、稀缺的,恐龙文化资源是河源发展的优势之一,将为河源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添翼。”市政协委员欧龙生建议,我市可以借鉴广州的长隆野生动物世界、上海的迪士尼乐园、美国的环球影城等经验,以“恐龙文化”为主题,将科技、文化、体验相结合,打造一个融旅游、度假、科普为一体的大型公园或游乐场,在拉动经济的同时,推动我市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提升教育“软实力”
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教育,关系着每个孩子的前途,承载着万千家庭的希望。为推进我市公办教育高质量发展,市政协委员谢运畅建议,首先,要统一义务教育阶段教育目标与教育质量的认识,明确“人民满意的教育”的现实标准,通过建立更完善更科学的学校教育工作评价体系、面向全社会做好升学途径、成长通道的宣传工作,让老百姓能够理解“双减”政策的现实意义。其次,持续深化教育改革,高度重视校长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充分发挥各级骨干教师的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深入开展“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完善师德示范奖惩机制,努力打造“领航校长”“名师”“良师”品牌,提升教育“软实力”。
市人大代表刘伟良表示,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建议,要增加公办优质学位的供给,优化学校布局,确保各学段学位供需平衡。
强化科技支撑
积蓄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落实制造业当家“一把手”工程,以实体经济为本,持之以恒拓空间、优存量、扩增量,把制造业这份家当做大做强。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必须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市人大代表陈丽莉建议,我市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抓好产业平台建设,培育一批高新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推动传统制造业向高质量的科技研发型企业“提档升级”,以力促企业转型升级为抓手,推动中小企业成为我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我市高度重视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河源分中心(下称灯塔实验室)的建设,并将其作为创建灯塔盆地国家农高区、推动科技创新、推进科教兴市的战略支撑。”市政协委员韦锐辉建议,要积极主动向省级各部门争取项目支持、资金扶持,在加快灯塔实验室建设进度的同时,建立健全人才管理制度,落实人才引进奖励等优惠措施,通过联合培养研究生、引进高端人才、聘任客座教授等方式,为灯塔实验室组建一支稳定的、服务该实验室建设和发展的高素质科研人才队伍。将企业引进的人才团队纳入灯塔实验室的人才团队进行管理服务,实现产学研协同创新。
韦锐辉还建议,灯塔实验室应尽快建立科学规范、高效公正的自主立项管理机制,赋予项目负责人科研决策、经费使用等自主权,结合产业发展重大需求,组织开展一批具有前瞻性、原创性、集成性的科学研究,为河源高质量发展增光添彩。
强化服务意识
提高招商引资工作实效
以实质性的措施和政策来优化营商环境,对于提高精准招商引资工作实效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市人大代表廖清华建议,政府部门要认真落实相关政策,特别是对于跟随招商引资项目引进来的人才,要出台政策让他们进得来、留得住。此外,政府对好的项目应出台相关措施,为企业提供优惠政策和优质的服务,以吸引更多更好的项目在我市落地发展。
市政协委员江小毅建议,对于招商引资工作,除了市委、市政府谋划打造“1+3”产业集群外,各县区也应因地制宜,谋划打造优势产业,在政策、服务、金融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此外,对于需要转型升级的企业,政府经过科学评估后,可以加大力度帮助企业申请技改资金,以达到助企、稳企的目的。
■统筹:本报记者 谢少娜 ■采写:本报记者 梁昕 陈鹏 邹茹玉 周慧荷 朱惠思 谢少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