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为乡村振兴和农业高质量发展擘画出美好蓝图,我市将
粤声回响 | 接续奋进握稳乡村振兴“接力棒”
10月21日,位于东源县柳城镇的一处杂交水稻制种基地上,伴随着机器轰鸣声,收割机上下翻滚,稻穗从收割、脱粒、秸秆还田,再到装车,一气呵成。中午时分,该基地的深两优898和九两优香粘两个优质丝苗米品种全部收割完成,待明年春季走向市场。
“柳城镇气候适宜、土地优沃,今年制种基地水稻亩产达225斤左右,基本实现了稳产增收。”广东万绿智慧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键宽介绍,这两个品种的市场价可达80元/公斤,极大提升了土地附加值。
“明年计划种植2000亩。”王键宽信心满满。给予他信心的不仅是柳城镇优越的制种环境,还有党的二十大为乡村振兴和农业高质量发展擘画的美好蓝图——“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重要基础。一直以来,我市把确保重要农产品供给特别是粮食供给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如期完成全市脱贫攻坚任务,接续推进乡村振兴,一步一个脚印把农村的事办好、把现代特色农业发展好,让广大农村居民共享幸福美好和谐生活。
牢牢把“饭碗”端在手中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在东源县柳城镇万绿智慧农场,一片片晚稻已抽穗,有些已泛出金黄色,在蓝天的映衬下,犹如一块块大自然的美丽调色板,与青山和乡村相互映衬,勾勒出一幅丰收在望的喜人画卷。
近年来,河源不断筑牢粮食安全根基,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护硬措施,大力推进设施农业、规模农业、品牌农业建设,全力抓好粮食生产,持续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提高大豆种植面积,有效保障农民种粮收益,力争实现今年粮食播种面积、产量“双增长”。
同时,我市还鼓励种植双季稻,推广稻稻薯、稻稻麦等三造种植模式,努力增加种粮面积;不断强化镇、村责任,广泛动员农户自主复耕,大力鼓励种粮大户和企业流转耕地复耕,实现复耕长期化,全力守牢粮食安全生产底线。据了解,上述制种基地收割完成后,将会进行土地平整,然后试种冬小麦、油菜和冬季蔬菜等作物,来提高耕地的使用率,增加土地附加值。
当前,灯塔盆地大型灌区和平片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建设正如火如荼进行着。作为引领我市未来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综合平台,灯塔盆地国家农高区已初步形成以高山茶油为代表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业、以油茶种植和生猪养殖为代表的立体生态种养业、以农产品物流园为代表的现代农业服务业等三大主导产业方向,打造具有竞争优势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全速推进灌区建设,将为灯塔盆地国家农高区打造高产、稳产、节水、优质、高效的高标准农田奠定坚实基础,这不仅让河源人牢牢把“饭碗”端在手中,也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餐桌”提供更多优质供给。
“我市将对标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加快建设农业强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要求,加强系统谋划,突出工作重点,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紧紧抓好粮食生产,推动各项决策部署落地见效。”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邓春华表示,要围绕打造科技创新高地、人才高地、产业高地,加快灯塔盆地国家农高区项目建设。同时,我市还将建设好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以产业园为龙头,推动我市农业产业提档升级,全力支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培育我市“月亮企业”;强化政策、投入、人才、制度保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努力培育广东农业农村现代化新样板。
握稳乡村振兴“接力棒”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经过接续奋斗,实现了小康这个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
走进紫金县义容镇圩镇,干净整洁的柏油路上,小汽车来回穿梭,路旁整齐的房屋错落有致,人们三五成群地拉着家常,一幅美丽宜居的乡村画卷映入眼帘……
“今年圩镇实施了改造工程,各村基础设施也进行了再提质,有针对性地改善交通拥堵、改善居住环境等问题。”义容镇党委书记叶永波说,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战略谋划,给该镇的干部群众以极大鼓舞。“接下来,我们要把党的二十大精神传达给每一名党员干部,广泛调动群众参与乡村振兴工作的热情,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叶永波表示。
作为新发展阶段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重大战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就要着眼于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需要,实现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共同振兴。
市乡村振兴局党组书记、局长钟建政表示,将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持续健全完善“常态化监测、网格化管理、精准化施策”的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工作闭环管理机制,切实做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同时,我市还将全面落实“乡村振兴为农民而兴、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要求,持续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高质量、高标准打造一批乡村振兴示范带,以美丽宜居的农村环境带动乡村发展。此外,争创一批全国文明村镇和平安法治乡村,打造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善治乡村。
蓝图已绘就,奋进正当时。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号角下,我市将踔厉奋发、勇毅前行,握稳乡村振兴“接力棒”,为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不懈奋斗。
(本报记者 王亚娇)